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最高法:正依法甄別糾正一批歷史形成涉産權冤錯案件

2017年02月27日 13:29:06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2月27日電 最高法今日舉行發佈會,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李少平今日在介紹人民法院2016年司法改革工作時指出,最高人民法院出臺關於切實加強産權司法保護的意見,制定依法妥善處理歷史形成的産權案件工作實施意見,目前正依法甄別糾正一批歷史形成的涉産權冤錯案件。

  中新社發 李慧思 攝

  27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辦新聞發佈會。介紹2016年人民法院司法改革亮點工作並回答記者提問。

  李少平介紹,2016年,全國法院在前三年依法糾正重大冤假錯案23件37人基礎上,新糾正重大冤假錯案11件17人,數量達到歷史新高。其中,河北聶樹斌案、海南陳滿案均在社會引起巨大反響。這些冤錯案件的糾正,重塑了司法保護人權、維護公平正義的形象,提振了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信心,人民法院也將在上述工作基礎上,抓緊研究制定健全發現和糾正刑事冤假錯案機制的指導意見。

  2013至2016年,各級法院依法宣告3718名被告人無罪,依法保障無罪者不受追究。最高人民法院會同中央有關部門,制定發佈了關於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上周又印發了專門實施意見。

  李少平指出,這些改革意見堅決貫徹罪刑法定、疑罪從無、證據裁判等訴訟原則,推動確立審判在刑事訴訟中的中心地位和決定性作用,大力推進庭審實質化,從源頭上防範刑訊逼供、非法取證等違法行為,確保裁判經得起法律檢驗。我們堅持以“審判為中心”,並不排斥對於被告人認罪認罰的輕微刑事案件適度減少司法資源投入,適當簡化審判程式。

  2016年,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北京等18個城市正式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試點,有效防止了輕微刑事案件被告人超期羈押和“關多久、判多久”的現象。

  李少平指出,立足利民本位,堅持以人民福祉為中心不動搖、不鬆勁。治國有常,利民為本。使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始終是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前行的目標和方向。2016年,最高法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思想,通過銳意改革創新,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

  具體措施包括:

  一是深化立案登記制改革。最高人民法院開展立案登記制改革“回頭看”,通過督察、暗訪,切實防止“立案難”問題反彈。2016年,全國法院登記立案1630.29萬件,當場登記立案率達到95%。各地普遍簡化立案程式,依託資訊化手段,完善網上立案平臺,探索推行跨域立案,提升立案工作效率和便民程度。福建、浙江法院建立“跨域、連鎖、直通式”訴訟服務平臺,已在全省範圍內實現異地立案,方便人民群眾在“家門口打官司”。上海浦東法院開發“二維碼”自助立案系統,每個案件平均立案時間只有15分鐘。

  二是推進司法救助機制改革。最高人民法院發佈了加強和規範人民法院司法救助工作的意見,明確了國家司法救助統一處理機制,實現了國家司法救助工作從“維穩”到“維權”的轉移,從“因訪救助”過渡到“因案救助”,推動救助制度法治化、救助案件司法化,確保司法救助在法治軌道上有序運作。

  三是推進民事公益訴訟制度改革。2016年,全國法院依法受理環境公益訴訟案件43件,審結“騰格裏沙漠污染案”等重大案件11起,有力維護環境正義,保障綠色發展。

  四是探索推進家事審判改革。婚姻家庭關係是社會穩定的基礎。最高人民法院組織召開全國部分法院家事審判方式和工作機制改革試點工作推進會,指導100家試點法院建立專門的家事審判庭或者組建家事審判團隊,引入家事調查員、社工陪護及兒童心理專家等多種方式,妥善化解家事糾紛,為實現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祥和提供強有力的司法保障。

  五是加強産權司法保護。最高人民法院出臺關於切實加強産權司法保護的意見,制定依法妥善處理歷史形成的産權案件工作實施意見,目前正依法甄別糾正一批歷史形成的涉産權冤錯案件。

  六是繼續推進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經過一年多的試點,試點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50家試點法院人民陪審員總數達到13322人,為法官員額數的4.3倍。一大批通民情、知民意、接地氣的普通群眾被選任為人民陪審員,來源更加廣泛、結構更加合理。人民陪審員共參與審結各類案件81772件,其中採用大合議庭形式審理涉及群體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等社會影響較大的案件1624件,社會效果良好。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