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秦平:恪守扶貧情結 匯聚磅薄動力

2017年02月24日 15:57:44  來源:陜西傳媒網
字號: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近幾年,習近平總書記幾乎走遍了我國最貧困的地區,把大量心血用在了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上。在不同場合,總書記多次講述他在不同地區、不同崗位上推進扶貧工作的歷程。透過人民日報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的扶貧情結》這篇8000多字的長篇報道,我們看到的是共産黨人一腔感人的扶貧情懷,一場接力的扶貧長征。

  黨的十八大以來,扶貧工作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採取了更加堅實有力的脫貧措施,取得了實實在在廣為百姓稱道的成就。扶貧步伐更加加快,貧困人數大量減少,脫貧地域不斷擴大。無疑,是大愛無疆、心繫蒼生的扶貧情結,為中國老百姓乃至世界的減貧事業,做出了彪炳史冊的貢獻。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扶貧情結必然源於使命意識。陜西梁家河是習近平最初品嘗貧窮之苦的地方。彼時那裏黑燈瞎火、交通不便、土地貧瘠、生計艱難,出一天工買不了一盒“羊群煙”的艱難情景,給插隊的習近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成了他多年來一直致力扶貧工作的動力。習近平説,改變貧困地區面貌,實現革命先烈的理想,是我們的歷史責任。這,當然也是各級領導幹部義不容辭的使命與擔當。

  除了使命意識,還要有責任自覺。尤其在當前脫貧攻堅中,不能搞腐敗,不能弄虛作假,不能搞盲目的政績,也要嚴防“三拍”現象,拍腦瓜、拍胸脯、拍屁股走人。領導幹部都應意識到扶貧工作辦不好,“最後給人民交不了賬,給歷史交不了賬”。以此激活扶貧自覺,堅定扶貧決心,把責任擔當到底。真扶貧、扶真貧,取得觸目可見觸手可及的扶貧成果,真正為群眾辦實事。

  有了扶貧情懷,有了使命意識,有了責任自覺,就會在扶貧中俯下身子、擼起袖子、甩開膀子、邁出步子,找到脫貧辦法,拓寬扶貧路徑。福建因地制宜解決“連家船”“茅草屋”現象,讓數萬人告別了風雨飄搖的生活,過上了安穩日子。“閩寧協作”中落實先富幫後富,福建幫寧夏建設閩寧村,實施移民“吊莊”搬遷。還有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根據當地群眾的條件和能力,教他們學會“打魚”的本領。所有這些,都是扶貧情結的結果,都是可資借鑒的先例。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我們黨向全國人民做出的鄭重承諾,是黨的宗旨的鮮明體現,是確立“四個自信”的基礎,不單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也是目前全黨全國重中之重的工作,因此不能有絲毫的輕視和懈怠。要懂得軍中無戲言,軍令狀不能白立,立了就要兌現,就要考核驗收,而且是異地檢驗,成效不能王婆賣瓜、自説自話。

  40多年來,習近平總書記從一個生産大隊的黨支部書記,到一個泱泱大國的最高領導人,始終牽掛著貧困群眾,關心和思考著扶貧工作。河北阜平、湖南花垣、甘肅東鄉……全國最貧困的地方,都留下他考察調研的足跡。他的扶貧情結在當下有著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而他的扶貧情懷和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必將激發並匯聚起攻城拔寨、打贏扶貧脫貧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磅薄動力。讓我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落實“五個紮實”要求,努力實現“追趕超越”,把陜西的脫貧任務完成好,讓三秦大地更加靚麗,讓三秦父老更加富裕。(秦平)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