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葛新權:論霧霾的短期治理與長期治理

2017年02月24日 15:07:3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字號:    

  面對霧霾現狀及其影響,治理霧霾已經成為政府、社會、企業,以及我們每一個人關注的話題,也形成了一些減弱與防治霧霾的辦法與措施,但總體上來説霧霾治理還是一個長期而艱巨任務。

  治理霧霾,首要的是要搞清楚霧霾是如何産生的,以及是通過什麼渠道釋放出來的。關於這一點,有很多説法,莫衷一是,眾説紛紜,當然也有一致的看法。撇開以前的認識,我們認為,根本上是 13億8271萬人(不包括香港、澳門和臺灣省以及海外華僑人數)生存與發展的需求(以下簡稱“人口需求”)與自然資源稟賦和環境容量有限的矛盾,也就是説資源稟賦和環境容量滿足不了人口需求,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是治理霧霾中的一個剛性約束,但並不是説,霧霾治理不可能了或無所作為。

  霧霾的産生與治理:從生産與消費角度

  進一步,我們認為,應從生産與消費(這裡不考慮進出口)兩個方面考量霧霾的産生與治理。依據現實情況,我們認為,在生産方面存在著過度生産問題,並導致霧霾産生。這裡“過度”是指當下的自然資源稟賦和環境容量滿足不了人口需求現狀而言的。隨著生態文明建設,一旦自然資源稟賦和環境容量能夠滿足人口需求,過度就不存在。我們相信這一天會到來的,只是還需要等多久的問題。我們現在要做的治理就是為這一天的到來。特別堅持創新驅動發展,實施“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地將突破自然資源稟賦和環境容量有限的剛性約束,加速這一天的到來。過度生産進一步分為絕對過度生産與相對過度生産,所謂絕對過度生産是指為滿足人口需求,具備生産準入(環評)資質、生産許可證、符合國際國家産品(服務)品質標準、達到排放標準,且排放監控監督公開的依法經營的生産。而相對過度生産則是指打著滿足人口需求,或不具備生産(環評)資質,或不具生産許可證,或不符合國際、國家産品品質標準,或達不到排放標準,或排放監控監督不公開,以及違法添加有害社會和消費者的物質成分等非法經營的生産。

  可見,絕對過度生産在當下是必需的,過程中也會産生霧霾。這需要根據發展需要,提高生産準入(環評)資質、國際、國家産品品質標準、排放標準等進行低碳節能減排,防止或減少霧霾産生。而相對過度生産則是産生霧霾的原兇,是必須要根除的,但現實又很難做到。這裡有各種主觀,諸如監管與打擊不利、無序競爭、法治與道德觀念,以及社會責任缺失、追求暴利等原因,也存在絕對過度生産滿足不了人口需求,以及就業壓力與生活困難群體等客觀的原因,這也就是為什麼會産生相對過度生産,以及相對過度生産屢禁不止的原因。

  同樣,依據現實情況,我們認為,在消費方面也存在著過度消費問題,並導致霧霾産生。過度消費進一步分為絕對過度消費與相對過度消費,不像絕對過度生産和相對過度生産,絕對過度消費與相對過度消費的概念不好表述,因為消費與人們的生活習性、消費偏好、文化,以及對生命、生活的理解不同密切相關。但我們可以簡單概括地把絕對過度消費表述為滿足在一定的可支配收入下的消費,或社會平均需求的消費,或科學合理的消費,而相對過度消費則表述為超出可支配收入的消費,或超出可支配收入下的社會平均需求的消費,或不科學、不合理的消費。可見,無論絕對過度消費還是相對過度消費都表達了隨著收入增加人們生活水準與品質提高的社會進步,基於“生産決定消費,消費促進生産”關係,因此我們不應限制絕對過度消費,但也不應大力鼓勵;不完全限制相對過度消費,但更不應大力鼓勵,且通過因勢利導逐步減少不科學、不合理的相對過度消費。總之,對於過度消費,倡導科學綠色的適度消費是我們的選擇。

  過度生産的短期治理與長期治理

  霧霾治理是一個系統工程,但不能停留在這個系統工程上,而應該找到實施這個系統工程的抓手或突破口。通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這個突破口可以選擇:從生産與消費兩個方面著手,實施短期治理與長期治理。對於相對過度生産,實施短期治理,嚴格執法,堅決取締。在消除非法經營、有毒有害或假冒偽劣産品生産與經營的同時,通過財政與社會資金投入生産、增加絕對過度生産,吸納就業,提高滿足人口需求的能力;提高收入,解決、改善與保障低收入或弱勢群體的生活及生活水準,讓他們能夠享受到社會發展、文明進步的改革成果。這樣做能為絕對過度生産提供發展空間,並消除産品銷售過程中的“劣幣驅良幣”現象。

  對於絕對過度生産實施長期治理,本著依法治國,基於和諧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落實201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要著力振興實體經濟,要堅持以提高品質和核心競爭力為中心,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擴大高品質産品和服務供給。我們認為,同時隨著生態與環境保護建設需要,進一步提高生産準入(環評)資質、國際、國家産品品質標準、排放標準等進行低碳節能減排。同時,修訂與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與産業政策,不留死角,避免盲目擴張,實現實體經濟“乾淨、健康”發展。農業部相繼出臺了《全國綠色食品發展規劃綱要2016-2020》、《農業部關於推進“三品一標”持續健康發展的意見》等文件,以生態迴圈農業引領綠色轉型發展提供政策支援。因此應繼續完善産品追溯系統和地理標識産品系統,鼓勵綠色産品與有機産品,實行優質優價,讓生産綠色産品的企業獲得生態溢價。

  無疑,短期治理與長期治理需要有機結合,如在生産方面,像“鎘大米”是由於長期不科學使用農藥、殺蟲劑、化肥等造成土壤污染的結果。此時需要短期治理,更需要長期治理。2015年農業部開展化肥使用零增長行動,出臺推廣使用有機肥,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的相關扶持政策,以確保實現化肥減量目標。我們認為應加大力度實施,通過政府補貼和科學宣傳普及有機肥知識,逐步減少農藥、殺蟲劑、化肥的使用,增加堆肥使用,既解決了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瓶頸,又提供利好發展空間。

  過度消費的短期治理和長期治理相結合

  對於絕對過度消費治理和相對過度消費治理,兩者結合更為重要。比如水、電、煤氣等衣食住行生活必需品的相對過度消費,以及奢飾品的絕對與相對過度消費在實施短期治理下,還需要完善階梯定價機制,加大力度,實現階梯價格消費。這還能起到平抑收入差距産生的有限資源佔有“不公平性”的作用。

  對於過度醫療、過度用藥,在實施短期治理下,以及在打擊醫院惡意過度醫療、過度用藥的同時,還應通過科學知識宣傳普及,提高大眾醫學與保健、合理膳食、平衡營養知識,讓大眾明白科學醫療、科學用藥,逐步減少過度醫療、過度用藥現象。

  對於交通擁堵、汽車尾氣排放,在現有的短期治理下,需要繼續通過長期治理達到治本。隨著北京市地鐵網路全覆蓋,到2020年市民首先的出行交通工具就是地鐵,到那時綠色出行就上一個新臺階。

  可見,無論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營造“樸素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氛圍十分重要。我們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同時,改變對生命與生活、長壽與健康的認識。人的生命是自然系統中的一個能量交換的演化過程,有生就有滅,而生活本身是一個旅程,也是生命這個演化過程的記錄而已,健康與長壽則是這個過程的標識而已,這一個過程是人的自然屬性決定的。同時,還需要改變消費觀念,把傳統文化美德精華發揚光大,堅守“勤儉節儉,浪費可恥”,應倡導簡易生活方式,提高保護生態與環境意識,樹立綠色消費觀;還需要改變過度的“顏值”氾濫的社會現象,一方面所謂高“顏值”往往是以過度美容、過度消費為代價的,另一方面“顏值”打擊了所謂低“顏值”人的自信,成為他們進入社會,甚至晉陞的壁壘,應倡導讀書修身,提高內在素養與體魄,形成源自內在溢出的顏值,透出生命力美、閱歷美,提高自信,在全社會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打破“顏值”“通吃”現象;還需要改變輕視,且拒絕“臟、累、苦”等繁重勞動狀況,出於愛心,尊重每一個人的能力,應倡導尊重勞動、勞動最美社會氛圍,提高創新人才待遇的同時,提高繁重勞動者待遇,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不僅有利於形成以“興趣+能力”的職業選擇,而且有利於人人具有“修舊利用”的動手能力;還需要改變對社會的認識,事實無情告訴我們,社會環境乾淨很重要,家庭環境再乾淨,但如社會環境不乾淨,最終家庭環境也乾淨不了,這是人的社會屬性決定的。

  因此,應倡導社會意識,讓每個人,尤其企業家一切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樹立勇於擔當的社會觀,對社會負責,履行社會責任;還需要完善提高産品(服務)分級消費。在産品(服務)符合消費的基礎上,按照産品(服務)的功能、品質劃分為,比如初、中、高級三類,實行優質優價的差價消費,供消費者選擇。這樣既保障低收入群體的消費初級産品(服務)的保障,又能讓消費中、高級産品(服務)的消費者為這些産品(服務)生産而多消耗的資源買單,又能從銷售中、高級産品(服務)的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資源環保資金,用於資源、生態與環境保護,促進絕對過度生産發展,實現綠色發展,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需求;還需要通過及時回收並監控消費後的剩殘舊余物,禁止亂放亂丟、亂排亂埋亂倒行為,加大“誰排放誰付費”力度。把如此剩殘舊余等物統稱人類排放物(如考慮生理排放,就是廣義排放物),研究人類排放學理論是一個新的課題,為人類排放減量化、穩定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實現資源回收迴圈再利用提供堅實的學理支撐;還需要從娃娃抓起,辦好學前教育事關國民素質,事關經濟社會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是百年大計。今年2月6日全國政協召開雙週協商座談會,圍繞“辦好學前教育”建言獻策。我們認為,有關生命與生活,愛學習,愛勞動,愛自然,以及資源、環境、生態及其社會責任等初級的知識應作為教學內容,讓藍天白雲永駐他們心間。霧治理任重道遠,我們需要加倍努力治理工作,還他們一個藍天白雲,他們也一定是未來藍天白雲的工作者和守護人。

  作者係北京資訊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 教授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