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淩曉明: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彰顯逐夢圓夢的“中國力量”

2017年02月14日 16:13:05  來源:環球網
字號:    

  丁酉年元宵佳節的氛圍似乎比以往更顯特別,誦詩詞、猜燈謎、吃湯圓、舞龍獅暖洋洋的中國節,與之前春節的剪窗花、寫春聯、挂燈籠、鬧花燈紅彤彤的中國年,都在涌動和激昂著千百年傳承的家國情懷,尤其過去“深藏閨中”的一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項目走進了視線,走向了民眾,走遍了大地,更是勝過往昔,給節日億萬中華兒女以振奮,以力量。這與春節前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相呼應、互對應。近些年來,令世界矚目的中國種種成就,不僅來自於道路選擇、理論引領、制度優勢,更出自於文化力量,這種力量源自於中華優秀文化的不斷傳承、大力弘揚和奮力發展。

  讓傳承好的歷史責任在尋夢歷程中給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千百年來所積澱中華文化中的精髓和標識,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精神財富。從詩經、楚辭、漢賦,到唐詩、宋詞、元曲等,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星河燦爛,生命力之久遠,創造力之強大,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獨領風騷,得益於許多年以來在探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歷程中,無數的中華兒女在立志並實踐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中甘願奉獻,責任傳承,文化自信,展示了自強不息的毅力和勵精圖治的勇氣。前不久中央電視臺推出的“中國詩詞大會”節目(第二季)受到全國乃至整個華語世界的高度關注,播出期間不僅“拯救了無數玩手機的低頭族”和成為刷爆朋友圈的熱門話題,而且帶動了多地正在積極籌劃名人名家帶頭誦讀經典活動,還引發廣大民眾對有關管理部門的建言獻策。上海高中女生武亦姝能成為全民點讚對象,是因為她用16年時間達到了詩詞2000多首儲備量,喚醒了絕大多數超過其年齡甚至幾倍的人們對中國詩詞的文化記憶。其學校語文特級教師黃榮華堅持了十多年在學生中推廣《傳統文化讀本》,團隊多年的堅守與給力,在應試的夾縫中獨闢蹊徑,“傳承”了一次讓普天下中國人的文化尋夢覺悟提升的良機。筆者所在單位去年底獲准了教育部重點建設項目——《多舉措保護與弘揚川劇文化》,也是長期以來立足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紮根學生心中的實踐結果,由此本人深感傳統文化教育環境和氛圍的重要性。“文化在我們每個人身上的烙印終歸會顯現出它的力量”,不僅僅是央視的成功策劃傳播,還是復旦大學附屬中學精心孕育,只要和文化相關聯的機構和每個人,都應該成為傳承和堅守文化自信的堅強力量。

  靠弘揚好的時代責任在逐夢過程中聚力。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這是中華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和骨氣、底氣所在。逐夢過程中,每個人的不懈追求總能體現在精神財富與現實力量的轉化,不久前,“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頒獎典禮,再一次地為我們展現了非同凡響的人生經歷與成就,從科學家院士到大學生村官,從醫生老師到焦裕祿式幹部,感動中國2016年度人物,用不平凡的點點滴滴昭示了時代前行的鏗鏘足音,為我們詮釋的是逐夢道路上的何種的心態文化和行為文化!弘揚好優秀的傳統文化,必然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為重要使命,必然大力顯現人的價值和尊嚴,就必然在現實生活中找準切入點和代表行為,無疑,“感動中國”15年來表彰的上百名年度人物,他們不僅是樹立的時代豐碑,也是中華民族厚重精神力量的代表,這樣的感動,這樣的力量,恰恰就是我們這個時代文化自覺的“領頭雁”和“排頭兵”。文化自覺需要在思想文化新覺醒、新成果和新實踐中不斷去感召、來弘揚、作強化,被網友稱為“詩詞界的饕餮盛宴”這屆“中國詩詞大會”上,歷經人生坎坷、飽經生活風霜的農民白茹雲把古詩詞認知感化為自己的精神支柱,內蒙65歲農民王海軍只讀了4年書,修自行車間隙過去三年他寫下了一千多首詩……他們對中華古詩詞的執著與摯愛,感天動地,催人淚下。無論是國家、民族還是個人,優秀傳統文化在社會與個人的追求航向、價值共識和行為世范上,都會提供豐富資源和源源不斷的動力,其所蘊藏和散發向上向善的品質與精華,是融入中華民族血脈與骨髓的基因與精神。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每個中國人的力量匯聚起來,就成為了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堅若磐石的力量洪流。

  以發展好的使命責任在圓夢征程中發力。“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十八大以來,中央十分重視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文章中常常引經據典,充滿睿智,擲地有聲,力重千鈞,信手拈來的用典恰到好處、恰如其分地接地氣,正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寫照。春節前印發的《關於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央以文件形式專題闡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這還是第一次,明確從核心思想理念、中華傳統美德、中華人文精神三個方面把優秀傳統文化貫穿國民教育始終、滋養文藝創作、融入生産生活。發展好,就要讓中華傳統優秀文化活起來傳下去,不僅要“進行時”,還要有“將來時”,責無旁貸地落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肩上,這是歷史的必然,更是我們的使命,中華文化在世界四大文明中是唯一沒有中斷的文化,根植于五千年中國發展史,走到今天的優秀傳統文化是老祖宗留傳給我們夢想實現的“法寶”,是我們文化自強的基石,“一帶一路”打開“逐夢空間”,不就是歷史上“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啟發而創造性轉化嗎?當中國對外開放越發擴大,西方各種社會文化思潮就更多涌入,丟棄“自家寶”,就容易落入西方“普世價值”的陷阱,就越容易出現以洋為美、以洋為尊,甚至貶低、漠視優秀傳統文化的現象。沒有中華文化的全面復興,哪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只有不斷發力,持續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我們才會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越來越接近。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實現中國夢的寶貴文化資源,是我們的堅定文化自信、保持文化自覺、矚望文化自強的“中國力量”之源,只要我們傳承好、弘揚好、發展好,就一定會能鑄就中華民族持久而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滋養著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提升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共同堅守的精神高地,那麼我們追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就會更加順暢,更加有力!(作者是重慶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副教授)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