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媒體:醫改進入“深水區” 各地探索醫改新模式

2017年02月14日 06:24:07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我國醫改正進入各項措施全面落地和深化的新時期。記者調研了解到,當前醫改已經在多地試點的基礎上,政策配套保障有力,聯動效應開始顯現,交出了階段性成績單。同時,下一步將邁入爬坡過坎關鍵期,記者傾聽醫療界人士對醫改的切身體會和感悟。為此,《經濟參考報》從即日起推出“醫改加速度”報道(上下篇),以饗讀者。

  有探索有突破改革見實效

  在2015年福建、江蘇、安徽和青海4個省率先啟動省級醫改試點、全國醫改試點城市增加到100個基礎上,2016年全國第二批省級醫改試點全面展開,醫改從單項改革進入綜合改革“深水區”。各地積極探索,出現了“福建三明模式”等業內關注並認可的醫改亮點,還涌現了啟東、尤溪、天長、互助等醫改明星縣等。

  2016年8月,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召開,10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頒布,11月發佈《關於進一步推廣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經驗的若干意見》,同月全球健康促進大會首次在中國召開……“這是中國醫改乃至健康事業發展的‘大年’”。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對記者表示,“全世界看到了中國領導人對醫改的重視和決心。”

  從基層改起,“強基層”成為近年來醫改最大的共識和收穫。青海省去年協調6個援建省市和省內三、二級醫院組派137支醫療隊1225名醫務人員對口71所縣級和19所市州級醫院,實施重點科室精準幫扶和定點手術幫扶,推動鄉鎮中心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具備條件的其他鄉鎮衛生院實現省市縣三級遠端會診資訊平臺建設覆蓋。

  值得關注的是,公立醫院改革的推進,特別是三級醫院啟動實質性改革,具有風向標意義。江蘇省204家部省市區屬和部隊、企事業單位城市公立醫院2015年10月起全部取消藥品加成,同步調整醫療服務價格並納入醫保支付範圍。省衛生計生委主任王咏紅介紹説,全省完善補償機制,開展醫務人員人事薪酬制度改革,還推進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例如13個城市把取消藥品加成減少的收入作為政策性虧損由各級財政補償,10個城市將公立醫院債務納入政府化債平臺等。

  上海去年10月再次調整部分醫療服務價格,涉及600多項服務,主要對手術收費價格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提升,代表醫護勞動價值的門診費也有大幅提高,藥品、檢查費等有所降低。北京從2017年元旦開始,公立醫療機構開展的特需醫療服務、新增醫療服務和部分醫療服務項目價格執行醫院自主定價。“這是醫療界的供給側改革。”中國醫師協會兒科分會會長孫錕教授説。

  撬動改革新支點

  業內人士認為,近年來醫改綜合性、協調性增強,政策配套保障有力,例如城鄉醫保統籌、醫保支付制度改革等,成為撬動改革新支點,但多重挑戰也同步凸顯。

  去年以來,各地紛紛加快探索建立與總額預付、信用等級評定等相銜接的按單元、病種、人頭、項目等複合式醫保支付模式。上海通過實施醫保總額預算管理,完善公開透明的協商協調談判機制,探索以醫保預付為核心的約束激勵複合機制,在控費的同時推動醫保對醫療服務的監控。市醫保部門負責人鄭樹忠表示,正在全國率先開展家庭醫生管理醫保費用的培訓,真正發揮費用守門人功能。

  雖然自2009年啟動以來,我國的醫改取得了重大階段性成績,但是依然面臨著多重挑戰。權威專家表示,醫療體制重塑和機制重建涉及利益調整,任務很重。

  老齡化、慢性病高峰等因素,使得未來我國醫療總費用攀升的勢頭在短時期內難以根本扭轉。全國診療總人次已經從2008年的49.01億人次增長到2015年的76.99億人次,衛生總費用佔GDP比重達到6.05%。

  醫療服務體系面臨著“地區”、“結構”、“上下”三重結構性失衡矛盾,基層服務能力不足。人才缺乏,分級診療推進任重道遠。大城市、大醫院看病難的現象依然突出,“超級醫院”對基層的虹吸效應仍難完全遏制。

  此外,雖然已經開展取消藥品加成等公立醫院改革,但是補償機制改革等配套措施未完全跟上,現代醫院管理制度的建立還處於起步探索階段。

  調整利益強化責任

  業內人士和專家指出,《國務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關於進一步推廣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經驗的若干意見》明確了我國未來一段時期醫改的方向和主要措施,期待在以下四方面落地深化、破阻前行。

  首先,持續提升各省市對醫改的持續重視和支援力度,同時積極總結試點城市成功規律,提振改革士氣。在醫改投入不斷增加的基礎上,需要進行增量調整,更多地投向健康預防、人力培養等方面,更好地落實對公立醫院開展醫藥分開等改革的財政保障。

  其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統性和協調性,加快醫保、藥品、財稅等配合改革。中國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王虎峰教授表示,醫改需要打出一套組合拳,所有政策必須要有相適應的醫保、財政、價格等正向激勵的配套政策。北京醫院院長曾益新等人士表示,我國基本醫保覆蓋面已經超過95%, 要在廣覆蓋的基礎上提升保障層次和力度,更充分發揮醫保的杠桿作用。同時,科學定價、加強監管,建立有效機制保護“廉價救命藥”,健全藥品供應保障體系。

  第三,堅持夯實基層不動搖,經費、人才等向基層傾斜,切實推進分級診療,優化醫療服務體系。下一步醫改中,需將社區衛生服務置於整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基礎與核心位置,推動建立政府購買社區衛生服務等機制。既要採取有效措施夯實基層的技術水準和服務能力建設,讓百姓增進信賴、自願選擇,激發醫務人員特別是家庭醫生積極性;又要引導大型、中型醫療機構回歸合理的定位,打破利益分割,通過醫聯體等形式加強不同級別和類型醫療機構之間的協作。

  第四,進一步調整利益格局,完善多元補償機制,建立科學的人事薪酬考核系列制度,優化公立醫院運營管理體制,既切斷趨利動力,又提升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積極性。上海申康醫院發展中心副主任郭永瑾表示,政府主管部門既要切實承擔辦醫主體責任,更要同步下放醫院經營管理自主權,提高公立醫院運營管理的專業化、精細化和規範化。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