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2017中國經濟向何處去 國家高端智庫給你答案

2017年02月09日 15:20:22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2010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速持續下滑,引發社會各界和國內外的關注和討論。關於中國經濟前景,出現並流行著兩類錯誤的,卻又相互對立的觀點。一種是“崩潰論”,持極為悲觀的態度,渲染中國經濟將陷入長期停滯乃至崩潰。另一種則是反轉論,對前景極其樂觀,認為中國經濟馬上就可以觸底回升。第一批國家高端智庫試點單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近期披露了相關研究成果,産業經濟研究部部長趙昌文授權人民智庫工作室獨家發佈,讓我們一起看看未來幾年中國經濟何去何從。

  

  2月8日,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研究部召開成果報告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主持。

  研究顯示,一方面中國經濟前景向好,不會陷入長期停滯。中國是一個革新型發展中大國,具有較強後發優勢、較強體制可改革性和經濟大國等核心優勢,“經濟韌性好、潛力足、迴旋餘地大的基本特徵沒有變”。中國經濟不會崩潰,不會陷入日本式L型增長或長期停滯,也不會陷入拉美式“中等收入陷阱”。 相反,中國經濟的轉型一定能夠取得成功,在未來十年左右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邁入高收入經濟體行列。

  

  中國必將跨過“中等收入陷阱”

  另一方面,短期內難以實現V型反轉。我國經濟運作中也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甚至是重大結構性失衡,比如“産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金融風險有所積聚”,導致經濟迴圈不暢。短期內,經濟很難實現V型反轉,而會呈現L型態勢。對此,需要有充分認識,並做好準備。

  戰略上堅持持久戰、戰術上打好殲滅戰

  中央多次提出“戰略上堅持持久戰”,其核心不僅僅在於“持久”上;更不是“等”“熬”“忍”,靜待經濟自動向好,因為“坐著不動,只有被滅亡,沒有持久戰,也沒有最後勝利”。

  戰略上堅持持久戰,除了在認識上需要破除崩潰論和反轉論的誤區,樹立中國經濟前景向好但短期仍需克服諸多困難的認識外,更需要有一套克服當前困難爭取經濟長期向好的積極的戰略戰術安排。

  一是要堅持階段論,處理好短期與長期的關係。言持久必分階段。只有劃分好階段,並賦予不同階段不同的戰略目標,才能實現從短期嚴峻向長期向好的轉變。短期內,可能需要承受一些陣痛,但“破繭成蝶都有傷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現的短期陣痛是必須承受的陣痛,不能因為有陣痛就止步不前”。

  二是打好殲滅戰,徹底治理“重大結構性失衡”問題。當前存在的重大失衡已經影響到了經濟正常的迴圈流轉,是經濟下行的關鍵因素之一。打好殲滅戰,需要堅持“集中優勢兵力”和“消滅敵人有生力量”為原則,即對於當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要集中力量“斷其一指”,而非分散力量“傷其十指”。

  

  “重大結構性失衡”問題多多

  三是維持體制可改革性,釋放後發優勢。作為仍具有較強後發優勢的發展中大國,推動經濟持續較快發展的根本在於充分釋放後發優勢。這就需要維持體制可改革性,確保制度供給可以與時俱進地滿足隨經濟發展階段變化而變化的制度需求。維持體制可改革性的關鍵在於優化政治—經濟生態,充分發揮政治家(政治領域企業家)在推動改革中的源動力作用。同時,要推動創新導向型改革,釋放企業家的創新活力。

  四是塑造有效政府,依靠有為幹部。政治路線確定後,幹部就是決定的因素。持久戰戰略實施過程中,無論是推動制度創新或維持體制可改革性,還是以解決結構性矛盾為目標實施調整與調控,以及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都需要有為幹部,都有賴於各級幹部的信念、智慧、擔當和作為。

  五是要有全球視野。持久戰戰略的實施離不開一個適宜的國際環境。這需要繼續利用全球化的力量發揮比較優勢並維持體制可改革性;需要妥善處理大國關係,避免受到“修昔底德陷阱”陰影的影響;需要推動全球包容性增長,並以此實現中國經濟的高效、健康和可持續的增長。

  

  中國不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三大抓手推動創新驅動

  創新是經濟增長的源泉,是持久戰的“勝利之本”。要激發創新,實現創新驅動,核心在於建立一個有利於企業家創新的經濟體制,就在於形成創新導向型的經濟結構,使各類市場主體能夠在這种經濟生態中持續地保持創新的活力和能力。構建創新導向型經濟結構,需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首先,重塑創新導向型的社會報酬結構,即有利於企業家才能、人才、資本等創新要素配置到生産性活動的社會報酬結構。當前我們存在著金融與實體經濟、房地産與實體經濟的嚴重失衡,非生産性活動或分配性活動提供的收益遠遠高於生産性活動,導致創新要素“脫實向虛”。為此,需要推動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再平衡,需要抑制資産泡沫。

  

  金融與實體經濟、房地産與實體經濟嚴重失衡

  其次,保持較強的企業縱向流動性。根本性創新最可靠的來源在於那些新的、充滿活力的企業,它們沒有保持現有地位的既得利益。維持一定的企業縱向流動性,既有利於激勵小企業和新創企業的創新,也有利於擺脫“舊知識的負擔”,使已成功的企業具有持續創新的壓力。中國的大國特徵在維持企業縱向流動性方面具有天然優勢,但仍需要通過商事制度改革降低企業創立的門檻,需要反壟斷,需要建立創新導向型金融體系。

  

  中國企業要慢慢成長、縱向流動

  最後,建立市場友好型國有經濟或使國有資本具有“親市場性”。這既需要推動國有經濟佈局戰略性調整和總體規模意義上的收縮,需要建立管資本為主的國資管理體制,也需要加快完善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人民日報中央廚房人民智庫工作室出品)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