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中央農辦副主任:防止出現大面積的“賣糧難”

2017年02月06日 15:42:5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2月6日電 國新辦今天舉行新聞發佈會,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指出,現在農民最擔心的是“賣糧難”,按照一號文件要求,地方黨委和政府要夯實主體責任,一定要確保現在這個結骨眼上,有人收糧,有錢收糧,有庫存糧,有車運糧,防止出現大面積的“賣糧難”。

  中新社記者 王中舉 攝

  國新辦今天舉行新聞發佈會,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唐仁健,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解讀《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

  有記者問:現在關於玉米等收儲制度改革非常受農民的關注,影響也很大。想問一下,現在的進展和成效有哪些?對於下一步主要農産品的價格形成機制,還有收儲制度改革有哪些打算和安排?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唐仁健指出,激活市場,這是最重要的舉措。

  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則稱,糧食等重要農産品的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的改革,是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頭戲。在改革的方向上,要堅持市場取向和保護農民利益並重。在實施的節奏上,要堅持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最近三年,在這方面的改革確實有很多舉措,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比如先後取消了油菜籽臨時收儲政策,在新疆實行棉花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在東北四省區實行大豆目標價格改革的試點,去年又在東北四省區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開展玉米臨時收儲制度改革試點。

  韓俊指出,按照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下一步還要堅持並進一步完善小麥和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這個政策2017年不會變,小麥和稻穀最低收購價政策要繼續堅持並進一步完善。完善的方向是最低收購價水準要合理確定,要能反映市場的供求關係,要增加價格調節的彈性,使不同的糧食品種之間形成合理的比價關係。

  韓俊説,玉米收儲制度的改革,是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第一場硬仗,我們在密切跟蹤改革的進展情況。從實施的情況來看,這項改革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改革的積極效應正在逐步顯現。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首先,激活了市場。玉米臨時收儲政策時,價格最高一斤定到1.12元,那個價格是不可以持續的,這麼高的價格,收的玉米只能放在庫裏,東北四省區2014年政府政策性收儲的玉米佔到了88%。現在取消臨時收儲政策以後,多元購銷主體入市,這個局面已經形成。東北玉米市場前兩年是比較蕭條的,去年“北糧南運“日益活躍,鐵路部門壓力很大。

  第二,搞活了産業鏈,隨著玉米價格開始隨行就市,上下游的價格關係逐步理順。過去很多加工企業,包括飼料企業是用從國外進口的玉米,特別是玉米的替代品,高粱、大麥、玉米酒糟替代國內的玉米。現在價格隨行入市以後,國內玉米價格降下來了,這樣畜牧業過腹轉化或者玉米加工轉化規模不斷擴大。今年我幾次去東北調研,感受到加工企業的開工率持續回升,甚至一些企業開始擴大玉米加工産能。

  第三,提升了競爭力。2013年7月開始,國內外玉米價格開始“倒挂”,國際價格一路下滑,國內臨時收儲價格不斷提高。到2015年5月、6月,國內外玉米每噸差價高達1000元。差價這麼大,國內的企業就不用國內玉米了,我們的玉米是躺在庫裏睡大覺。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後,國內外玉米價格逐漸持平,到2017年1月,國內玉米價格已經低於國外進口到岸完稅價每噸50元,進口玉米的價格優勢不再顯現。這樣一來,玉米及其替代品的進口明顯減少,去年同比大約減少了30—40%左右。

  第四,促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前幾年因為玉米價格高,農民種玉米賺錢,所以大量的農民不種大豆改種玉米,現在玉米價格回歸市場後,逐步校正了農業資源配置扭曲。2016年全國籽粒玉米調減了3000萬畝左右,光黑龍江玉米的播種面積就調減了1900多萬畝,農民開始種一些效益高的作物。

  第五,農民種玉米的基本收益得到了保障。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是市場定價加生産者補貼,這兩者缺一不可。通過建立玉米生産者補貼制度,中央財政給東北四省區下達了390億元的補貼資金。按照2014年的玉米種植面積,相當於每畝補170元,按照平均畝産來折算,一斤糧食相當於補2毛錢。東北四省區每畝地補多少有差距,是按2014年的播種面積來補,各省播種面積2015年和2014年的數差距比較大,這個補貼現在已經發到農民手裏去了。在目前的市場價格水準下,農民賣糧的收入加上補貼,農民講,種玉米還是有賬可算、有利可圖的。我到黑龍江調研,很多農民講,1.12元一斤的好日子已經過去了。農民也知道,糧食買來就放在庫裏,根本調不出去,沒人到東北調糧食。這個政策是必須要調整的。

  韓俊表示,對一些租地大戶來講,如果考慮到人工費用和土地租金,收益可能會低一些。東北地區流轉土地一畝地資金要500元,收益會低,有的甚至會虧本。應當看到,市場本身也在做調整,政策變了,一些地區流轉土地的租金已經開始出現自動下調的趨勢。比如在黑龍江,一畝地的租金去年下調了150元左右,這是合理的。

  韓俊稱,實踐證明,玉米收儲、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改革是正確的,要增強信心,堅定不移向前推進。當然,還要做好風險防範工作。農曆新年剛剛過,現在東北農民又是一個賣糧高峰。現在農民最擔心的是“賣糧難”,按照一號文件的要求,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還要夯實主體責任,千方百計引導多元主體入市收購,鼓勵支援加工企業,包括飼料企業,開足馬力加工轉化玉米,搞好糧食調運、搞好産銷銜接,一定要確保現在這個結骨眼上,有人收糧,有錢收糧,有庫存糧,有車運糧,防止出現大面積的“賣糧難”。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