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姚檀棟:“地理學諾獎”獲得者傾其一生為冰川

2017年02月06日 14:44:21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姚檀棟説,冰川就是他一生的命運。珠穆朗瑪峰、喜馬拉雅山、喀喇崑崙山……這些在眾人看來遙不可及的雄偉山脈,卻是姚檀棟性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作為我國冰芯研究的主要開拓者之一,姚檀棟目前擔任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學卓越創新中心主任,是國際公認的冰凍圈研究領域最有成就的科學家之一。

  冰川上的“來獎” 

  鋻於在青藏高原冰川和環境研究方面作出的突出奉獻,瑞典人類學和地理學會日前宣佈:2017年維加獎授予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青藏高原所研究員姚檀棟。

  設立於1881年的維加獎,有“地理學諾貝爾獎”之稱。每三年在全世界範圍內對出色的地學科學家進行海選之後評比出一名獲獎者,由瑞典國王頒獎。2017年維加獎花落土生土長的甘肅通渭籍科學家姚檀棟,成為中國乃至亞洲學者獲此獎項的第一人。

  姚檀棟用“驚喜”來形容自己的獲獎心情。“這次得獎,説明國際同行認同中國科研人員在‘第三極’的整體研究水準的提升,而且到了讓國際關注的程度,所以到評獎的時候,就會想到中國科學家候選人。”姚檀棟説,“這是一個群體效應的結果。”中國科學家對青藏高原的研究論文數量和引用率近年來穩居世界第一,中國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環境變化的研究也處於國際上第一方陣。他認為,這個獎是團隊實力的體現。

  與冰川“一見鍾情” 

  “從第一眼看到冰川的那一刻開始,我就被那種壯美和純潔深深征服。”那是1975年,在蘭州大學讀書的姚檀棟來到祁連山“七一”冰川考察實習。潔白的冰川逶迤瑰麗,在太陽的照射下熠熠生輝,在自然界壯觀的畫面前,姚檀棟震撼了:“我那時是‘一見鍾情’!”之後的30年,冰川成為姚檀棟生活中唯一的主線。

  在被譽為“中國冰川之父”的施雅風先生和著名地理學家李吉均教授指導下,姚檀棟經歷了多年的苦讀。“先生常説‘冰川研究是一項英雄而豪放的事業’,正是他這種攀登科學頂峰的堅決信念首創和造詣了中國的冰川研究事業。能夠説,是施雅風先生和李吉均先生給我打開了一扇通往冰川研究深處的大門。”隨後,姚檀棟出國繼續學習深造。

  冰芯,是冰川研究中一個新領域,科學家們通過研究在北極和南極鑽取的冰芯,找到了揭開全球變化之謎的“新鑰匙”。姚檀棟如饑似渴地在這個新領域中學習和實驗。在國外出色地完成了博士後研究的姚檀棟下定決心,要在中國的青藏高原上追尋自己的“冰芯之夢”。

  中國“第三極”能出大成果 

  以青藏高原為中心,西起帕米爾高原和興都庫什山脈,東到橫斷山脈,北起崑崙山和祁連山,南到喜馬拉雅山脈——科學家口中的“第三極”平均海拔超過4000米,面積超過500萬平方公里。

  “這裡是亞洲的水塔,堪稱我國和周邊國家的‘環境驅動源’。”姚檀棟從事高原科考近40年:“儘管有地球上密度最大、數量最多的人群依賴於‘第三極’環境,但相比南北極,對‘第三極’的研究依然偏少。”青藏高原在中國的國土上,對青藏高原冰芯的研究絕不能落在外國人的後面!懷著這種信念,姚檀棟在異常艱苦的環境下開始了長達數十年的研究。

  過去30多年間,到過多少次青藏高原,姚檀棟已經數不清了。在登山界,普遍認為6000米海拔,已是常人登高的極限。但姚檀棟和他的同事們工作的許多地點,卻是從海拔6000米開始的。他們在7000米高原上鑽取的達索普冰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冰芯。姚檀棟帶領一幫年輕人,在科學探索的征途中“抽絲剝繭”,先後完成了祁連山敦德冰芯研究、西崑崙山古裏雅冰芯研究、喜馬拉雅山達索普冰芯研究、普若崗日冰芯研究、慕士塔格冰芯研究和唐古拉山冬克瑪底冰芯研究。2015年,姚檀棟和其他科學家一起,又一次踏上青藏高原古裏雅冰川鑽取冰芯。即便在6700米處突遇冰裂隙,他們仍然鑽出一根符合研究標準、308米長的透底冰芯。

  “我們對‘第三極’研究的頂級成果,整體而言還不是世界第一,要全面提高研究品質,達到世界引領水準。”姚檀棟的夢想就是讓中國冰川研究站上世界之巔。(文/劉禛)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