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南極科考再創紀錄、殲-15批量生産…一開年,厲害了,我的國!

2017年02月05日 14:37:4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字號:    

  這個春節,不斷有和你我息息相關的、振奮人心的重大消息傳出……

  看過下面的喜訊,相信你一定覺得無比提氣↓↓

  中國南極科考隊刷新海上最南科考紀錄

  這個春節,寒冷的南極也傳來了令人激動的消息:中國第33次南極科學考察隊搭乘的“雪龍”號科考船日前行駛到南緯7841′羅斯海水域。這是“雪龍”號在南半球到達的最高緯度,也刷新了全球科學考察船在南極海域到達的最南紀錄!

7

  下圖便是2月1日,我國科考隊員及船長和駕駛員等在“雪龍”號頂層甲板合影留念。舷窗玻璃上寫有船舶停泊位置緯度,遠處可見羅斯冰架。

9

  羅斯海是南半球最高緯度的邊緣海,也是船舶所能到達的地球最南部海域,歷史上首次衝擊南極點的極地考察先輩、挪威籍探險家羅阿爾阿蒙森正是選擇在羅斯海鯨灣附近登陸。

  與航行挑戰共存的,是這片海域不容忽視的科考價值。第33次南極科考隊領隊孫波介紹,羅斯海從未像現在這樣成為國際科考競相研究的重點。多國科學家認為,羅斯海保留著地球最後一個海洋原始生態系統,是最有可能揭示南極生命史的地方,更是研究氣候變化對南極乃至全球影響的天然理想實驗室。

  抵達該海域後,科考隊利用箱式採集器和重力柱狀取樣器、生物垂直拖網、溫鹽深度儀、磁力計、重力儀等設備進行了考察觀測。這也是人類首次對這片新出現最南緯度海域開展的綜合科學調查,可見其意義重大。

  據報成功試射東風-5C導彈

  美國《華盛頓自由燈塔報》近日刊文稱,1月早些時候,中國進行了一次洲際導彈試射。在這次試驗中,中國測試了新的東風-5C導彈,這枚導彈攜帶了10個分導式彈頭。據報道,導彈是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擊中了中國西部沙漠中的靶場。

  美方專家在評論中使用了“史無前例”的字眼,且認為此次試驗將讓美國不得不重新評估中國核力量。

8

  △資料圖:延時攝影展示的分導多彈頭試驗場景

  針對美國媒體的報道,深圳衛視2月3日獲得中國國防部書面回復:我們在境內按計劃進行科研試驗是正常的,這些試驗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和目標。

  有專家分析稱,中國很長一個階段沒能突破分導式多彈頭技術,瓶頸在於核彈頭的小型化。此次攜帶10枚分導彈頭,正説明我們突破了這個技術瓶頸。美媒評論稱中國核力量或許將提高一個數量級,並非無端猜測。

  航母艦載戰鬥殲-15批量生産

  中國航空工業部門公佈的賀歲視頻顯示,航母艦載戰鬥機殲-15的批量生産也在有序進行中。

9

  從殲-15的生産、改進,再到001A型航母的建造,中國航母的戰鬥力建設已經實現了跨越式發展。俠客島(人民日報海外編輯部微信公眾號)登文稱,如此觀之,我們有望在2020年前後看到中國雙航母戰鬥群馳騁大洋的壯觀景象,想想真還有些小激動呢!

9

  △資料圖:殲-15戰鬥機

  據環球網援引美國《防務新聞》週刊網站消息,截至目前,殲-15戰機的兩個批次已完成生産,第三批次的首架戰機日前也已建造完成。

  實現一根光纖135億人同時通話

  經過持續攻關,近日,烽火科技在國內首次實現560Tb/s超大容量波分復用及空分復用的光傳輸系統實驗,傳輸容量是日常用標準單模光纖傳輸系統最大容量的五倍。

  説這麼多,大家可能感受不到這項技術有多牛。通俗來説,就是:可以實現一根光纖上67.5億對人,也就是135億人同時通話!

  這一突破,標誌著我國在“超大容量、超長距離、超高速率”光通信系統研究領域邁向了新的臺階。

9

  △資料圖

  再打一個比喻:假如將光纖資訊傳輸類比于高速公路,普通光纖如果是單一車道,那麼單模七芯光纖就相當於並行七車道,能夠提供7倍于普通光纖的傳輸能力。

  在傳輸介質進行創新的同時,本次實驗所採用的系統設備也為“超大容量、超大速率,超長距離”光傳輸提供了有力支撐。經專家組測試驗證,此次實現的“560Tbit/s超大容量單模多芯光纖光傳輸系統”為國內首次,達到了國際先進水準。

  隨著5G的逐步試商用以及網路雲化,我國在“超大容量、超長距離、超高速率”的研究,已為未來資訊技術應用及産業發展儲備了關鍵技術,也助推我國在未來資訊技術領域處於國際前列。

  首顆全球二氧化碳監測衛星發射成功

  日前,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全球二氧化碳監測科學實驗衛星(簡稱“碳衛星”)發射升空。

  本次發射的碳衛星是我國首顆用於監測全球大氣二氧化碳含量的科學實驗衛星。

9

  △我國首顆碳衛星發射成功 可監測全球二氧化碳濃度

  憑藉這顆衛星,我國獲取了來自太空第一組大氣氧氣和二氧化碳吸收高解析度光譜圖。這也意味著,我國具備了對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監測能力,能夠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做出重大貢獻。

  此前,人們往往根據某個國家或地區的化石能源消耗量、效率來判斷,但這種方式缺乏科學依據,且目前多由各國單獨統計,難以得出全球二氧化碳的分佈和變化趨勢。

  碳衛星二氧化碳探測儀負責人、中科院長春光機所研究員鄭玉權説説,發射碳衛星,不僅能填補我國在溫室氣體監測方面的技術空白,還能掌握在全球氣候談判、未來碳交易等上的主動權。

  “天河一號”每天線上任務量已超1400個

  最近,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也有好消息傳來。部署在該中心的中國首臺千萬億次超級電腦“天河一號”每天線上任務量已超1400個,處於飽和運作狀態。

  要知道,這是歐美國家級超算中心都很難達到的一個業務規模。

9

  國家超級計算天津中心應用研發工程師張婷説,“天河一號”在支援國家科技創新以及服務産業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效。目前每天線上任務量超過1400個,累計支援科技部的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國家科技支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省部級重大項目超過1200項。

  此外,2016年天津超算中心同國防科技大學合作開展了新一代百億億次超級電腦的研製,預計2020年研製成功並建成投用。新一代百億億次超級電腦的計算能力將是目前“天河一號”的200倍。

  一開年,祖國就這麼拼!

  你有什麼想説的?

[責任編輯:齊昕]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