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穩中求進是做好經濟工作的重要方法論

2017年01月24日 13:31:49  來源:光明日報
字號:    

  原標題:穩中求進是做好經濟工作的重要方法論

  穩中求進,才能更好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主要經濟變數之間的關係發生深刻複雜變化,經濟運作呈現一系列新特點,只有穩中求進,才能更好適應引領經濟新常態。

  從經濟增長看,依靠政府擴大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空間收窄,要求更加注重增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自2010年以來,我國經濟在波動中下行已持續六年,增速從2010年的10.6%逐步回落到2016年前三季度的6.7%。過去一個時期,在應對經濟下行時,我們更多從需求側找出路,通過擴大投資需求拉動經濟增長,這在當時傳統産能市場需求還有空缺的情況下是有效的。隨著傳統産能接近或達到上限規模,再簡單沿用“老辦法”化解供需矛盾,越來越受到投資效率下降和債務杠桿攀升的約束。近年來,我國增量資本産出比(每新增1元GDP所需的投資)逐年提高,非金融部門負債總規模年均增長大幅上升。再用“老辦法”穩增長,不僅投資效率會繼續下降,債務杠桿會繼續攀升,還將增大金融風險發生的概率,也難以從根本上扭轉經濟短暫回升後繼續下行的態勢。這就要求我們改變長期以來形成的急於求成的思想方法,扭轉拼速度、“彎道超車”和跨越式發展的傳統做法,保持戰略定力,更加尊重市場經濟規律,更加注重從供給側想辦法、出政策,著力釋放市場主體活力,增強經濟增長內生動力,矯正要素配置扭曲,使供需在更高水準實現新平衡,為需求釋放和經濟增長打開新空間。

  從結構調整看,依靠“鋪攤子”擴大産能推動經濟增長受到産能過剩的約束,要求將經濟工作重心轉向提升産業價值鏈和産品附加值。進入新常態,經濟結構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2010年以來,隨著傳統産業市場需求逐步趨於飽和,工業增速持續回落,服務業比重逐年上升,2015年服務業佔GDP的比重達到50.5%,首次突破50%。在工業內部,鋼鐵、煤炭、建材、有色、石化、電力等行業已達到或超過峰值。由此可見,再像過去那樣,依靠“鋪攤子”擴大製造業産能推動經濟增長越來越走不下去了。再沿用“老辦法”,通過擴大産能推動發展,就會加劇重復生産和産能過剩,扭曲資源配置。這就要求我們更大程度上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更加尊重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通過市場競爭形成優勝劣汰的機制,通過市場價格調節供給和需求,引導市場主體提升産業價值鏈和産品附加值,邁向中高端水準,形成經濟結構的動態優化調整。

  從動力轉換看,資源和要素大規模、高強度投入的條件深刻變化,要求更加注重提高勞動生産率和全要素生産率。進入新常態,支撐過去30多年經濟高速增長的生産要素供求關係發生變化,發展動力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近年來,勞動年齡人口逐年減少,礦産資源每人平均佔有量大幅下降,土地供給日趨緊張,生態環境硬約束強化,原有的低成本競爭優勢開始減弱,繼續依靠大規模增加投入支撐經濟增長已越來越難。在市場的倒逼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培育新的增長點,新技術、新産品、新業態、新模式不斷興起。2016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整合電路等産品分別增長83.7%、30.8%、18.2%;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25.1%,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比重上升到11.7%。但新動力規模總體偏小,還無法完全對衝舊動力衰減的影響,舊動力“唱主角”的格局短期還難以改變,經濟增長還難以完全擺脫對舊動力的依賴。這就要求加快經濟發展方式從規模速度型向品質效率型轉變,更加注重創新驅動,著力提高勞動生産率和全要素生産率,在培育新産業、新服務、新業態的同時,為舊動力引入新技術、新機制、新模式,形成新舊動力有序接續、協同拉動的新局面。

  穩中求進,才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

  當前我國經濟運作存在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如産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金融風險有所積聚、部分地區困難增多等,根源是重大結構性失衡,主要表現為實體經濟結構性供需失衡,供給結構不適應需求結構向高端化、個性化、服務化升級趨勢,無效供給過多,有效需求難以得到滿足;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在實體經濟盈利能力下降的情況下,資金“脫實向虛”,扭曲了金融資源配置;房地産和實體經濟失衡,資源過度向房地産領域集中,增大了房地産泡沫,擠壓了實體經濟發展空間。這些重大結構性失衡雖有階段性政策性因素,但根本原因是體制機制性問題。要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找出路,想辦法,通過深化改革,健全要素市場,增強價格機制引導資源配置的作用,實現供需在更高水準上的新平衡。這既需要勇氣和決心,更需要耐心和耐力,堅持不懈,久久為功,避免簡單用行政手段,或做表面文章的做法,真正達到提升供給體系品質、提高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適應性的目的。

  去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推進“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提振了市場預期和信心,工業品價格在連續54個月負增長後由負轉正,工業企業利潤持續改善,部分行業供求關係、政府和企業理念行為發生積極變化。與此同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展不平衡,仍面臨各種體制性機制性問題。今年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要在總結已有經驗的基礎上,按照穩中求進的原則深入推進,努力取得實質性進展。在去産能方面,繼續推動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産能,同時做好其他産能嚴重過剩行業的去産能工作。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以處置僵屍企業和空殼企業為突破口,通過嚴格執行環保、能耗、品質、安全等相關法律法規標準,推動企業兼併重組,去除落後産能,盤活沉澱的土地、廠房、設備等各種資源,建立過剩産能的有效出清機制,防止已經化解的過剩産能死灰複燃。在去庫存方面,堅持分類調控,因城施策,重點解決三四線城市房地産庫存過多問題。通過推進人口城鎮化減少三四線城市房地産庫存,繼續提高棚改貨幣化安置比例,鼓勵農業轉移人口購買城市商品房,在人口凈流出地區還要控制房地産用地供給量。在去杠桿方面,要在控制總杠桿率的前提下,把降低企業杠桿率作為重中之重。按照市場化法治化原則,有序推進資産重組和債務處置,開展市場化債轉股,更多發揮國家和地方資産管理公司作用,建立不良資産交易平臺,推進不良資産證券化試點,設立快速清算通道,提高資産處置效率。在降成本方面,要在加大減稅、降費、降低要素成本工作力度基礎上,著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減少審批事項,優化政府服務,提高辦事效率,放開仲介服務市場,清理“紅頂仲介”,降低各類仲介評估費用和服務收費。在補短板方面,在補硬短板和發展短板的同時,著力補軟短版和制度短板,加強創新能力、人力資本、徵信體系、社會保障、市場監管和公共服務等建設,增加社會民生和生態環境投入,更有力紮實推進脫貧攻堅,集中力量攻克薄弱環節,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與此同時,在“三去一降一補”基礎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要拓展新領域。針對糧食産量持續增長,庫存壓力不斷增大,綠色優質農産品供給不足,農民增收難度增大等矛盾和問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增加綠色優質農産品供給放在突出位置,積極穩妥推進糧食等重要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繼續抓好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完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針對生産要素成本快速上升和國內外市場需求變化,傳統産業盈利水準下降和資金“脫實向虛”現象,大力振興實體經濟,推動實體經濟適應市場需求變化,加快産品更新換代,提高産品品質和工藝水準,增強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做實做優做強實體經濟。針對金融資源過度向房地産集中和房地産泡沫等問題,把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任務,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國情、適應市場規律的基礎性制度和長效機制,限制信貸資金流向投資投機性購房。落實人地掛鉤政策,根據人口流動情況分配建設用地指標,提高住宅用地比例,加快研究房地産稅立法並適時推進改革。

  總之,我們要堅持穩中求進的思想方法,保持戰略定力,堅持問題導向、底線思維,發揚釘釘子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向前邁進,推動中國經濟實現新發展。

  (王一鳴,作者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1】【2】

  上一頁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