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開局之年亮出“成績單” 經濟下行壓力正緩解

2017年01月21日 12:07:59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1月13日,青島前灣保稅港區碼頭一片繁忙。國家統計局初步核算,2016年我國國內生産總值(GDP)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7%。分季度看,前3個季度同比增長均為6.7%,四季度同比增長6.8%。 張進剛攝

  “十三五”開局之年,我國國民經濟運作保持在合理區間。服務業比重繼續提高,消費貢獻率佔了近三分之二,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加快,單位GDP能耗繼續下降,清潔能源比重上升,企業效益也在提高,新常態特徵更加明顯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推進,工業企業的效益有所改善,實體經濟的經營狀況也在改善,資本市場的波動現象得到了有效控制。此外,房地産發展形勢總體良好,房地産市場調控也取得明顯成效

  1月20日,國家統計局發佈2016年國民經濟運作“期末成績單”。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16年國內生産總值74412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7%。

  “十三五”開局之年,面對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我國國民經濟運作保持在合理區間,經濟運作的積極因素逐漸累積,發展品質和效益正在提高,表明經濟抵禦外部衝擊的能力正在增強,下行壓力正在逐步緩解。不過,國內外經濟環境依然錯綜複雜,經濟穩中向好的基礎尚不牢固。

  新常態特徵更明顯

  2016年全年,我國GDP增速為6.7%,其中,一、二、三季度增速均為6.7%,四季度增速為6.8%。

  “我國經濟發展已進入增速換擋、動能轉換、結構優化的新常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兼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説,2016年,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徵更加明顯。從經濟增速看,我國GDP增速為6.7%,處於合理運作區間,也處在6.5%到7%的預期區間。6.7%的經濟增速,在世界範圍內也屬於較高增速,特別是我國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總量已達11萬億美元,每增長一個百分點都代表著龐大的增量。

  從結構優化看,2016年,我國服務業比重繼續提高,消費貢獻率佔了近三分之二。從動能轉換看,2016年,我國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8%,增速較2015年加快0.6個百分點,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逐步增加。此外,單位GDP能耗下降5%,清潔能源比重上升,企業效益也在提高。

  浙商銀行經濟分析師莊瑾亮表示,在新興市場國家經濟普遍不景氣背景下,我國仍能保持中高速增長,主要因為我國經濟基礎比較牢固,工業基礎比較紮實。

  “從國際經驗看,一個國家服務業佔國民經濟比重達到75%,標誌著實現工業化;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75%,標誌著實現城鎮化。2016年底,我國服務業佔國民經濟比重達到51.6%,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57.35%,兩化進程仍將為未來經濟增長提供動力。”莊瑾亮説。

  “但也要看到,國內外經濟環境依然錯綜複雜,經濟穩中向好基礎尚不牢固。”寧吉喆説,下一步,仍要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為中心,堅持宏觀政策要穩、産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思路,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加強預期引導,深化創新驅動,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

  把實體經濟做紮實

  2016年,全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實際增長6.0%,增速與前3季度持平。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全年全國房地産開發投資比上年名義增長6.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5%),增速比前3季度加快1.1個百分點,比上年加快5.9個百分點。

  有人擔心,當前實體經濟的增長不如預期樂觀,中國經濟存在“脫實向虛”隱憂。“實體經濟覆蓋了我國産業的主要部分,工農業和服務業都屬於實體經濟。”寧吉喆説,我國是實體經濟大國,工業生産規模在世界上是最大的。從服務業看,交通運輸、商品流通等行業都是直接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其自身也是實體經濟,而且服務業的比重也在逐步上升。因此,中國作為實體經濟大國的地位沒有動搖。

  寧吉喆表示,外界擔心中國經濟“脫實向虛”,可能是因為在市場化、國際化過程中,有很多物質生産伴隨資金流通,或者衍生金融等一些金融業態發展較快,不被認為是實體經濟。這是可以理解的。

  “對於實體經濟的問題,不能一概而論,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寧吉喆舉例説,房子如果只是用來住的,發展房地産本身需要磚瓦沙石,這就是實體經濟;如果是用來炒買炒賣,就不屬於實體經濟,而是虛擬經濟。

  寧吉喆説,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實體經濟,不斷加大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力度,特別是通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業企業的效益有所改善,表明實體經濟的經營狀況在改善。資本市場的波動現象,在過去一年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我們朝著支援實體經濟發展、提高金融效率的方向,走出了重要一步。要繼續防止市場過度波動可能存在的潛在風險的現象,把實體經濟做得更加紮實。”寧吉喆説,要通過調結構、促改革、轉方式,來促進三次産業更好發展,促進服務業與工農業更加緊密結合,服務業與人民生活更緊密結合,使實體經濟繼續壯大。

  房地産要建長效機制

  2016年,我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57349萬平方米,增長22.5%,其中住宅銷售面積增長22.4%。全國商品房銷售額117627億元,增長34.8%,其中住宅銷售額增長36.1%。

  “受多種因素影響,2016年房地産,無論是開發投資,還是新開工面積或是銷售面積、銷售額,比2015年都有明顯增長。從全國範圍看,房地産發展形勢總體是好的,但同時分化也比較嚴重。”寧吉喆介紹説,2016年,我國房地産增加值佔GDP的比重為6.5%,如果加上建築業比例還要高一些。

  寧吉喆表示,建築業以及房地産中的實體經濟部分是我國重要支柱産業,是滿足群眾住房需求的主要載體,應處理好部分房地産指標分化的現象,確保房地産能夠滿足人民的需要,並體現其經濟功能。

  不久前公佈的2016年12月份住宅銷售價格數據顯示,全國15個一線和熱點二線城市中12個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環比下降、2個城市持平,表明房地産市場調控已取得了明顯成效。

  寧吉喆表示,房地産市場調控要看兩方面,一方面堅決控制房價過快上漲和房地産炒作;另一方面,要關注房地産分化的現象,特別是三、四線城市以及一些縣城的房地産庫存仍然較多。總的來看,按照房地産去庫存的方針,去年我國在控制少數城市房價過快上漲和部分城市庫存較多問題上都有明顯成效。12月末,全國商品房待售面積69539萬平方米,比上年末下降3.2%。

  寧吉喆表示,2017年,房地産還是要因地制宜,分城施策,加快建立房地産發展長效機制和基礎性制度。此外,2017年,政府將進一步從老百姓住房基本需求來考慮,切實貫徹房地産是“用來住的不是來炒的”方針,促進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林火燦)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