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新春走基層】江西:合福高鐵線上的一支騾馬隊

2017年01月16日 15:10:14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合福高鐵地處武夷山脈,這裡雨水充沛、土質鬆軟,山石很容易鬆動,會影響到列車行車安全。由於山體陡峭,現代化的運輸工具根本無法到達地質災害點。從2015年6月,合福高鐵開通後,南昌鐵路局就在這裡組建了一支騾馬施工隊。一年多來,施工隊的10個人和5頭騾子,像“螞蟻搬家”一樣,將一筐筐砂石水泥運到山頂,保障地質隱患點的及時修復,守護著高鐵的飛馳。春運伊始,記者跟隨著騾馬隊一起上山前往一處水害點搶險。

帶頭騾的吳宇翔正在給騾子喂食

  帶頭騾的吳宇翔正在給騾子喂食

  帶頭騾的吳宇翔給騾子喂完草料後,再裝上施工材料,準備停當他們就要開始一天的上山巡查搶險工作了。春運開始後,合福高鐵每天要運作54對列車,武夷山脈土質鬆軟,密集的運作會加劇山石滑落。騾馬隊的小夥子們除了要檢查沿線高鐵的橋梁、隧道,還要更頻繁的上山巡查及時把山體病害整治完畢,確保春運期間的行車安全。他們負責270多公里鐵路線,這條線上有200多座山頭要維護。隱患點面積不大的話,一天可以跑兩三座山頭。遇到大的隱患點,半個月都得耗在同一座山頭上。

  今天,他們要修復的第一個隱患點距離北武夷山隧道很近。這座山十分陡峭,山路最窄的地方只能允許一個人通過,騾子和人要排成二三十米的長隊往上爬。修復這個隱患點,需要大概一噸左右的材料,一匹騾子每次能馱三百四斤,5匹騾子一起跑一趟,才能把這次施工的材料全部運上去。隱患點面積有大有小,平均下來,一個山頭需要大概100噸材料。騾馬隊大量的時間都耗在了上山下坡運送施工材料上了。

天天翻山越嶺,隊員們最費的就是鞋

  天天翻山越嶺,隊員們最費的就是鞋

  吳宇翔説:“這個鞋子都已經破掉啦,因為走得泥濘的路比較多,山路左拐右拐的,導致這個鞋子經常容易破。”

  張長春:“平均每個人一個月要走個20多公里巡山路。將近3個月費兩雙鞋吧,基本這種狀態。”

  山路崎嶇不平,坡度又陡,騾馬腳下很容易打滑。一頭騾子在坡上打滑,整個騾馬隊都可能人仰馬翻。這段上坡路,坡度接近70度,大家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兒。

注意自己的腳下 路比較滑 能衝起來衝上去 到了平緩的地方我們再休息

  帶隊人提醒大家要注意自己的腳下,能衝起來衝上去!

  騾馬上山緩坡要慢,陡坡靠衝,這是一年來走了無數山路他們總結出來的經驗。但南方山間道路濕滑,隊員們操心著騾馬的安全,自己摔跤倒成了家常便飯。

  崎嶇的山路上險情不斷,剛衝上山坡,騾子又驚到了,開始撒蹄狂奔。

前面的人注意啊!騾子受驚啦,騾子受驚啦,不要撞到人啦

  “前面的人注意啊!騾子受驚啦,騾子受驚啦,不要撞到人啦!”

  車間主任馮定中説:“當時都沒反應到,等我反應過來,它已經衝下來了。宇翔你今天帶的頭騾,你不給我照看好,要是衝下來把人衝撞了,或者它畜力受傷了,我們接下來的活靠誰來幹啊?”

  山路上砂石夾雜著野草,記者走了一段,腳底板硌得生疼。隊員們趕著馱了幾百斤材料的騾子更是累得氣喘吁吁。等爬到山頂,露水摻雜著汗水,他們的衣服已經濕透了。將砂石水泥運到山頂,吳宇翔他們的工作才剛剛開始。搜山,掃石,修復鬆動的石頭,一晃一個半小時就過去了。簡單吃了幾口飯,大家又往下一個點趕。

  第二個隱患點在崇秀隧道的正上方,到達這裡需要經過一個近60度的護坡。沿著“Z”字形的檢查道往上爬,要提防一路的鐵絲網和樹枝。

  武夷山降水量大,隧道上方如果沒有排水溝,很容易發生山體溜坍。但排水溝過一段時間就會開裂。如果不及時加固,石子落下來砸在高速運作的動車上,就像鳥撞在飛機上一樣危險。所以這樣的攀爬檢查,每個月至少要來一次。

  加固完排水溝,隊員們又爬上了另一個山頭。武夷山的草長得很快,檢查道和隱患點經常被草覆蓋,所以砍草是最常做的工作。這也是最容易發生工傷的工作。

  吳宇翔:“這個傷疤是搜山掃石的時候砍傷了,當時砍得特別深,肉都掀起來了縫了8針,然後這邊也是砍草受傷了,還有這一塊是上次騾子受驚了一跑把我帶倒了,我就撲通掉到地上劃傷了。”

  記者:你們是不是大家身上都有傷啊?

  吳宇翔:對,大家身上都有傷

  李桃:我這邊,很久了,已經成久印子。

  張長春:這邊都是小老弟了,我這才是老大哥,我都不好意思亮給你們,這個是當時處理危石的邊緣,不小心刮到了一下。

  記者:那是不是也成了你們的軍功章了?

  吳宇翔:這種傷看到了就想到假如我在哪幹過活,在哪搶過險,心裏就有一種成就感。

  記者:有成就感。會跟別人顯擺一下嗎?

  熊峰:肯定會,可以跟子女説一些故事

  吳宇翔:男人身上沒有傷,怎麼叫男人!

  騾馬隊的10名隊員,有8個人是90後。從青澀的毛頭小夥子成長為身上有傷的男人,改變他們的不只是幾道傷疤,還有對工作價值的認可。吳宇翔今年24歲,從小在城市長大,是標準的“鐵三代”,從爺爺輩開始全家老少都是鐵路人,他對鐵路有著特殊的情懷,受父輩的影響,大學土木專業畢業後也選擇進了鐵路系統,被分到了路橋車間,進了騾馬隊。

  南昌西工務段南平北路橋車間職工吳宇翔:“在幹這個崗位之前,對鐵路就是一種很深的感情,看到鐵路,因為家門口就是鐵路, 就有一種親切的感覺,從小在鐵路邊長大,但真正地進入鐵路裏面了工作了,還是會感覺有點累 。”

  別的同學在辦公室裏畫圖紙,他卻在大山深處到處跟著騾子到處轉悠,風餐露宿搜山排險,剛開始吳宇翔的心裏還是有點落差。他也曾想過放棄,跟父親説想出去闖闖 。

  南昌西工務段南平北路橋車間職工吳宇翔:“我老爸就跟我説了一句,你進了鐵路連這份最簡單的活都幹不好,你這個責任感都沒有,你就想逃,你出去了你怎麼辦呢,你其他事情就幹得好嗎?別的工作別的崗位就不苦嗎?”

  被父親否定了之後,吳宇翔硬著頭皮回到騾馬隊的工作崗位。但從小在城市長大的他,很不適應天天和騾子為伴的工作。

  南昌西工務段南平北路橋車間職工吳宇翔:“它上山的時候需要人牽著,但是它實在味道太大了,我都不願意去碰它,心情好會喂它食物和水,它還嫌棄我。”

  直到有一次,他們管轄的隧道發生了嚴重的滲水,所有經過這裡的列車都晚點了兩三個小時。滯留旅客焦急的狀態,深深觸動了吳宇翔,他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工作。

  南昌西工務段南平北路橋車間職工吳宇翔:“那些旅客大部分心裏肯定難受,我就想著這些水害會造成這些旅客這麼失落,忽然感覺這種責任感真的要抬起來。”

  吳宇翔説,那個時候他漸漸明白,每一份工作都有它特殊的意義。能保證出發的旅客安全到達,就是他的職責。

  南昌西工務段南平北路橋車間職工吳宇翔:“讓一個旅客能順利回家,就能讓一個家庭能順利地團聚,就等於有點小成就。你想一下,我把這個水害點處理好了,然後看著從這個水害點過去的車子,心裏的感覺就是美滋滋的,就感覺又做好了一件事情,雖然沒人知道,但自己就會偷著樂。”

  吳宇翔告訴我們,當他漸漸融入到這個環境中,熟悉自己的職責,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就從中找到了樂趣和成就感,他説這種對待工作的方式,也是他們“90後”堅守的理由和信念。

  南昌西工務段南平北路橋車間職工吳宇翔:“不能説不覺得它苦,而是發現其中的樂趣。每一行每一業都是這樣子,你深入了,你找到其中的存在感,你就會堅持下去 。特別知道它的重要性,身上真的有一份責任感,始終這份責任感在引導我們工作。”

  後來我們在高鐵上穿過這個路段的時候,就一直在留意尋找馮定中、吳宇翔他們的身影,但發現這些橘黃色的小點在疾馳而過的景色中只是一閃而逝。大多數人在享受便捷的同時,很難想像,還有這樣一支騾馬隊在大山深處守護著飛馳的鐵馬,守護著更多人回家的路。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