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治國理政新實踐重慶篇]守護一江碧水兩岸青山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2017年01月10日 15:10:11  來源:華龍網-重慶日報
字號:    

  藍天白雲下的重慶城。(資料圖片)

  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碧空如洗,這是重慶市民的期盼,更是重慶市委、市政府及各職能部門為之奮鬥的目標。

  2016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視察時指出:保護好三峽庫區和長江母親河,事關重慶長遠發展,事關國家發展全局。要深入實施“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環保行動,建設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推動城鄉自然資本加快增值,使重慶成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一年來,重慶市各級各部門認真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為保護好三峽庫區的一江碧水、兩岸青山,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我市堅決貫徹落實國家“大氣十條”“水十條”“土十條”及重慶實施方案,堅持水、氣、土壤、聲等多要素系統治理、標本兼治,實行法律、行政、經濟、技術等多手段綜合防治和多區域聯防聯控,不斷提高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資訊化,加快推進生態環保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這在重慶已從共識成為自覺行動。

  綠色發展 科學謀劃

  推動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內在統一

  2016年,重慶市積極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堅守“五個決不能”底線,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及差異化環境政策,嚴格執行産業禁投清單,超額完成總量減排任務,為發展騰出環境容量。

  在經濟保持良好增長的同時,重慶市把生態環保作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領域,環保投入佔生産總值的比重保持在2%以上,全市環境品質持續改善,生態文明水準進一步提升。2016年,主城區空氣品質優良天數為301天,同比增加9天。重慶地表水水質總體良好,出境斷面水質總體優於入境斷面水質,長江幹流水質為優,長江支流水質總體優良,城鄉飲用水源總體安全。重慶土壤環境品質安全穩定。

  2016年10月17日,重慶市環保産業協會發佈《2016年重慶市環保産業發展報告》,報告顯示,全市環保産業所創造的産值高於同期社會對環境保護的投入,重慶市環保産業發展態勢良好,發展環保産業已經成為部分區縣調結構、穩增長、促發展的重要措施。

  重慶市環保局負責人表示,面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的約束,只有依靠自主創新,掌握先進技術和生産工藝,減少發展對資源環境的過度依賴,才能真正實現綠色發展。

  在此基礎上,重慶市深入推進環境治理市場化——

  資源與環境交易所已成為全市統一的污水、垃圾、廢氣排污權指標交易平臺,完成交易額3億多元。

  環保投資公司以PPP模式推進鄉鎮污水治理,獲金融機構授信200億元,推動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實現投資集約化、建設規範化、運營專業化。

  環保股權投資基金引導社會資本投入環保産業,已設立5支環保産業基金,儲備項目規模50億元,重點投向三峽庫區重大環保基礎設施建設。

  2016年,重慶市建立環投網路公司,加快開發環保大數據平臺,建設全市一體化的環保物聯網。通過“依託現有環保平臺,吸引社會資本積極參與”的市場化方式,推動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設,探索國家平臺與地方平臺互聯互通機制及市場化運營模式。通過整合共用數據資源,實現不同行政層級之間、不同領域之間、不同管理主體之間數據互聯互通、實時共用,提高環境監管現代化、智慧化水準。

  此外,重慶市還建立再生資源公司,激活市場配置環境資源的作用,推進資源充分利用。

  防污治污 修復生態

  按照生態環境系統實施綜合治理

  一江碧水、兩岸青山,正逐步成為現實。

  重慶市雲陽縣盤龍街道活龍村位於長江岸邊。過去,由於大量“開荒種田”,使不少地方土地裸露在外。如果從江中的行船上望去,一塊塊裸露的土地就像是一塊塊疤痕一樣。隨著退耕還林工程在當地的實施,如今,這些裸露的土地已被成片的果樹覆蓋,呈現出一片綠意盎然的景象。

  當地村民劉孝林告訴記者,以前他家種了兩畝土地,除開成本,每畝一年只有幾百元收入;而現在,他家種植的170棵晚熟柑橘已開始挂果,按每株收柑橘20—25公斤,每公斤賣價2元計算,一年可收入近8000元。

  類似的場景在各地不斷涌現。重慶市江北區對五寶鎮長江濱江路採取喬灌花草結合的方式,高起點、高標準打造長江濱江路綠化示範帶;涪陵區對原本水土流失嚴重、植被稀少的北山坪南坡實施綠化工程,共在北坪、永柱等4個村(居委會)栽植雜交竹、黃花槐、女貞等共計2500畝;奉節縣持續推動“一江四河”流域、316公里庫岸線的庫周綠化帶建設……

  據統計,2016年重慶市共完成營造林338萬畝,其中人工造林150萬畝,封山育林93萬畝,退化林修復95萬畝,持續不斷的造林綠化與森林撫育、森林經營,使我市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有效改善。

  不僅如此,重慶市深入推進“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五大環保行動,累計投入588億元,實施6000余項重點工程與措施,集中力量系統治理。

  重慶市滾動實施城區湖庫整治、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鄉鎮污水處理等重點民生實事。2016年,56個湖庫整治民生實事基本完成,累計實施整治項目8000余個,重點整治28條受污染支流,重現水清岸綠。

  去年,重慶市還完成了500個行政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累計完成2700余個行政村整治,700余萬人直接受益;完成了403座鄉鎮污水處理設施的主體工程建設,累計建成城鄉生活污水處理設施1237座,理順了鄉鎮污水處理設施“投、建、管、運”體制機制。

  高位推動 完善機制

  構建新型環境監管執法體系

  2016年11月24日至12月24日,中央第五環境保護督察組進駐重慶,開展環境保護督察工作。在督察組進駐之前,2016年我市已實施5批次環保督察,排查出596個問題,並明確了整改路線圖和時間表。

  在此期間,重慶市借助在全國率先實施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的契機,積極構建新型環境監察體系,出臺了《重慶市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實施方案》《重慶市環境保護工作責任規定(試行)》《重慶市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實施細則(試行)》《重慶市環境保護督察辦法(試行)》等。

  為了將環境監察工作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確保環境保護決策部署落到實處,2016年,重慶市還出臺了《重慶市環境監測服務社會化管理辦法》《重慶市生態文明建設“十三五”規劃》《重慶市生態保護紅線劃定方案》《重慶市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實施方案》《生態環境監測網路建設工作方案》《重慶市貫徹落實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環保法規和工作方案。

  這些環保法規和工作方案,形成了以《重慶市環境保護條例》為核心、相關專項法規和政府規章為配套、地方環保標準為補充的環保法規制度體系。

  以環保法規制度體系為依託,重慶市不斷構建和完善環境監管執法體系,加強環保監管執法隊伍建設。全市1020個鄉鎮全部設立了環保機構並配置專兼職環保工作人員3312人。目前,重慶市在全國率先形成市、區縣、鄉鎮三級環境監管體系。

  2016年,重慶市進一步加強環保行政執法與司法銜接機制建設,構建環保行政部門與公檢法聯席會議、案件移送、聯合處置、資訊共用、重大案件會商督辦等聯動機制。市高級人民法院、5個中級法院和5個區法院設立環境資源審判庭,對全市環境資源民事、刑事、行政案件實行跨區域集中管轄。據統計,截至2016年11月底,重慶市行政處罰環境違法案件2784件,處罰金1.56億元,移送公安機關行政拘留65人,涉嫌犯罪49件。

  環保法的執行不是棉花棒,是“殺手锏”。實踐證明,用好這個“殺手锏”,將對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形成有力的保護,有力助推生態環境恢復,也將為長江經濟帶生態文明建設築牢堅實的保障。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