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工業和資訊化部 財政部關於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

2017年01月09日 15:15:12  來源:産業政策司
字號:    

  工信部聯産業〔2016〕446號

  工業是強國之本,文化是民族之魂。工業文化是伴隨著工業化進程而形成的、滲透到工業發展中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對推動工業由大變強具有基礎性、長期性、關鍵性的影響。為貫徹落實《中國製造2025》,推進工業文化加快發展,現提出以下意見。

  一、深刻認識工業文化發展的戰略意義

  我國在推進工業化的探索實踐中,孕育了大慶、“兩彈一星”、載人航太等工業文化典型,形成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無私奉獻、愛國敬業等中國特色的工業精神,涌現了一大批彰顯工業文化力量的優秀企業,也留下了一大批承載工業文化的物質財富,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動力。

  當前,我國已經躍居世界第一製造大國,但工業大而不強的問題仍然突出,這與工業文化發展相對滯後密切相關,集中表現為創新不足、專注不深、誠信不夠、實業精神弱化等問題,嚴重制約了我國工業的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

  工業文化在工業化進程中衍生、積澱和昇華,時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模式、社會行為及價值取向,是工業進步最直接、最根本的思想源泉,是製造強國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是打造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內容。在著力推進製造強國和網路強國戰略的關鍵時期,既需要技術發展的剛性推動,也需要文化力量的柔性支撐。大力發展工業文化,是提升中國工業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是塑造中國工業新形象的戰略選擇,是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有力支撐。

  二、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的發展理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推進實施《中國製造2025》為主線,大力弘揚中國工業精神,夯實工業文化發展基礎,不斷壯大工業文化産業,培育有中國特色的工業文化,提升國家工業形象和全民工業文化素養,推動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

  (二)基本原則

  堅持傳承創新。充分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廣泛借鑒世界工業文化精髓,在保護中發展、在傳承中創新,推動新時期我國工業文化的全面發展。

  堅持融合提升。發揮硬實力的載體作用,推動軟實力的延伸與拓展,促進其相互滲透與融合,最大限度地發揮綜合優勢與最佳效能。

  堅持協同推進。凝聚發展工業文化的社會共識,整合工業文化各類資源,加強與相關部門協同,培育和發展工業文化産業,建設各類主體共同參與工業文化發展的良好環境。

  堅持重點突破。聚焦突出問題,重點抓好工業設計、工業遺産、工業旅遊、企業徵信以及品質品牌、企業文化建設等領域工作,形成競爭新優勢。

  (三)主要目標

  傳承和培育中國特色工業精神,樹立工業發展新理念,提高全民工業文化素養,打造經濟增長新動能。通過5-10年時間,涌現一批體現時代精神的大國工匠和優秀企業;工業産品的文化元素充分展現,工業文化産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新亮點;中國製造的品質內涵和美譽度顯著提升。

  三、主要任務

  (一)發揚中國工業精神

  弘揚工匠精神。培育一批尊崇工匠精神的高素質産業工人,引導企業建立高技能人才獎勵機制,樹立“大國工匠”標桿,發揮模範帶動作用,使工匠精神成為生産者的行為準則和消費者的價值取向。引導企業“十年磨一劍”,長期專注于産品的品質提升和品牌培育,將工匠精神融入現代工業生産與管理實踐。

  踐行創新精神。提高工業企業創新意識,鼓勵企業通過“眾創”等新型方式激發創新活力,建設一批創新創業示範基地,統籌推進科技、管理、品牌、組織、商業模式創新,把創新的理念融入企業的核心價值觀。組織開展創新創業大賽、成果展示、技術沙龍等豐富多彩的創新活動,樹立一批創新典型,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激情和活力。

  倡導誠信精神。傳承“言必信、行必果”的誠信精神,推進工業誠信體系建設,推動部門間企業資訊共用,發展工業徵信服務,適時發佈失信企業名單,形成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社會環境,讓誠信擔當成為自覺行動。

  培育企業家精神。倡導實業興國的發展理念,樹立開放、合作、共贏的博大胸懷,強化創業興業的價值導向。通過創業訓練營、行業領軍人才培訓等活動,培育一批敢於擔當、勇於作為、把握時代脈搏、具有全球視野的企業家隊伍。

  (二)夯實工業文化發展基礎

  強化工業文化理論支撐。鼓勵開展工業文化基礎研究,形成工業文化理論體系。開展工業文化對工業軟實力提升和製造強國建設支撐作用的研究。探索建立工業文化發展指數,對我國工業文化發展情況進行全面評估。

  統籌利用各類工業文化資源。開展工業文化資源調查,梳理和挖掘工業遺産、工業旅遊、工藝美術、工業精神及專業人才等資源,建立工業文化資源庫。加強各類資源的統籌協調,推動資源的保護和開放共用,創新使用模式。

  健全政策標準體系組織開展相關政策研究,推動形成支援工業文化發展的産業、財稅、人才等政策體系。發揮行業組織和企業的積極作用,完善基礎制度和標準體系,建立科學的工業遺産等級評估標準。

  (三)發展工業文化産業

  推動工業設計創新發展。強化創新設計引領,推動工業設計從産品設計向高端綜合設計服務轉變。鼓勵企業工業設計中心與設計機構協同發展,壯大工業設計産業。建設開放共用、專業高效的創新設計公共服務平臺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設計集群。鼓勵發展體現中國實力和文化魅力的設計産品和設計服務。

  促進工藝美術特色化和品牌化發展。加強對傳統工藝美術品種、技藝的保護與傳承,推出一批工藝美術珍品。積極引導企業運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新設計,創新發展工藝美術産業。培育一批示範性創新創業工藝美術特色區域和大師工作室,打造工藝美術特色區域品牌。

  推動工業遺産保護和利用。開展調查摸底,建立工業遺産名錄和分級保護機制,保護一批工業遺産,搶救瀕危工業文化資源。引導社會資本進入工業遺産保護領域,合理開發利用工業遺存,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利用老舊廠房、設備等依法建設工業博物館。

  大力發展工業旅遊。倡導綠色發展理念,鼓勵各地利用工業博物館、工業遺址、産業園區及現代工廠等資源,打造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工業旅遊産品。加強與相關部門協同,促進工業旅遊與傳統觀光旅遊、工業科普教育相結合。鼓勵企業通過開放生産車間、設立用戶體驗中心等形式進行産品展示和品牌宣傳,建設一批具有社會公益功能的工業旅遊示範點。

  支援工業文化新業態發展。利用數字技術、網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現代技術手段,推動工業文化創新發展。推動工業文化與數字媒體、可穿戴設備、機器人、智慧汽車等新領域的融合發展,催生一批新技術、新工藝、新産品、新業態。結合區域優勢和地方特色,打造一批工業創意園區和工業文化特色小鎮。

  (四)加大工業文化傳播推廣力度

  完善工業文化傳播機制。充分發揮全社會各方力量,構建運作高效、支撐有力的工業文化傳播體系,不斷增加傳承載體,拓展傳播渠道,使公眾更好地理解、掌握、運用和參與工業文化建設和發展。

  推動工業文化教育。鼓勵開展工業文化進校園、技能人才進課堂等活動,支援企業、工業園區等設立工業實訓基地、青少年工業文化教育示範基地,開展多層次的工業文化教育活動。

  開展工業文明科普活動支援企業和社會組織提高工業文明科普服務能力,舉辦中國工業主題日等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針對社會關注的重點行業和熱點領域,普及工業知識,提高全民對工業發展的認知水準。

  加強工業文化宣傳綜合利用傳統媒體、新媒體等多種傳播途徑,擴大工業文化宣傳。通過博覽會、講壇、大賽等活動,展示工業文化成果,營造發展氛圍。支援創作工業題材的文化作品,弘揚中國工業精神,傳播當代工業價值觀。

  (五)塑造國家工業新形象

  強化綠色工業理念。推進落實綠色製造,構建高效、清潔的綠色製造體系,發展綠色工業。加強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效能和水準,強化安全、環保、節能意識,開展産品全生命週期綠色管理,打造中國製造綠色形象。

  培育國家工業品牌。實施品質品牌提升專項行動,提高工業品的品質和文化內涵。強化品牌意識,堅持增強科技研發能力與實施品牌戰略並重,調動各類創新主體的積極性,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企業和工業品牌。

  推動産業邁高端。促進工業文化發展與科技實力、製造能力的同步提升,豐富中國製造的文化內涵,推動中國製造向高端化、智慧化、綠色化、服務化方向發展,提高我國工業的綜合競爭力。

  樹立中國製造國際形象。多角度、立體化傳播和塑造國家工業形象,展現工業整體實力,提高國民對中國工業産品的認同感,增強國外公眾對中國工業産品的認可度,提升中國製造美譽度。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支撐服務體系

  引導各類行業組織參與工業文化建設,支援成立相關行業組織。培育一批業務能力強、服務品質高的工業文化仲介服務機構,打造一批工業文化領域綜合服務平臺。探索開展工業文化産業市場監測和經濟運作分析。

  (二)加大政策支援力度

  加強産業政策與財稅等政策的協同。健全完善政府支援引導、全社會參與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探索採取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建設綜合服務平臺、工業博物館,促進工業遺産保護與利用等。鼓勵各類資本設立工業文化發展基金。鼓勵各地在推進實施《中國製造2025》過程中,統籌加強工業文化建設。鼓勵各地設立專項資金支援工業文化發展。

  (三)加強人才培養

  加強産業工人的職業精神培育,推進産學研協同育人,培養一批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隊伍。鼓勵各類機構在創新設計、工業遺産、品質品牌等方面開展職業教育和培訓,加強專業人才培養。大力培養工業文化理論研究人才,打造一批素質過硬的宣傳隊伍。支援行業組織研究開展從業水準認定。

  (四)加強示範引領與交流合作

  建設工業文化産業基地,有序推進工業文化城市、園區和企業試點示範,選樹一批行業與企業文化標桿。鼓勵政産學研商等各界加強交流,共同推動工業文化發展。支援各地圍繞工業文化發展理念、品質品牌建設、企業文化等舉辦多層次、多領域的交流活動,結合建設“一帶一路”等國家戰略,打造若干具有廣泛影響的國際性工業文化活動,促進工業文化的國際交流與合作。

  (五)加強組織實施

  加強規劃統籌,積極與相關部門溝通協調,建立有利於工業文化發展的協同工作機制。各地工業和資訊化主管部門、財政部門要明確推動工業文化發展的責任,結合實際制訂實施方案,推動各項任務和措施落到實處。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