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外媒:中國讓超7億人脫貧 佔全世界總數四分之三

2017年01月09日 10:59:36  來源:參考消息網
字號:    

  原標題:外媒:中國讓超7億人脫貧 佔全世界總數四分之三

  參考消息網1月9日報道 據新加坡《海峽時報》網站1月6日刊登題為《中國脫貧減困的經驗》一文,作者為美國密歇根大學政治學助理教授、《中國如何擺脫貧困陷阱》一書作者昂媛媛。文章稱,2016年10月,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發佈聲明,到2030年要消除貧困,但聲明中一個字也沒有提到中國。

  專家學者去年10月齊聚華盛頓特區,討論全球消除貧困這個歷史悠久的問題。在世界銀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年度會議上,人們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發展目標。

  與以往一樣令人意外的是,人們對於世界上解決貧困問題最成功的國家——中國幾乎沒有給予關注。例如,這兩家多邊銀行發佈了一份聯合聲明,到2030年要消除貧困,但聲明中一個字也沒有提到中國。

  文章稱,僅中國一個國家的脫貧人數就佔全世界總數的四分之三。1980年時,中國比孟加拉國和查德還要窮,然而只用了不到一代人的時間,這個國家就變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誠然,中國現在仍然存在非常懸殊的貧富差距。許多人沒有從繁榮中獲益。但是,中國的發展已經使超過7億人擺脫了貧困,這是個了不起的成就。

  國際社會反常地將中國的經驗棄之一旁,這樣做雖然惹人注目,但是不可取。

  文章稱,顯而易見,對中國的經驗不屑一顧是令人遺憾的。那麼,有什麼是可以學習中國的?中國充滿了應變力和創造力,兩者往往蘊含在體制和社會草根階層中。

  由下而上的應變力——而非中央計劃——一直是中國擺脫貧困陷阱的推手。

  文章稱,其實,中國擁有世界上權力最分散的政府之一。中央領導層規劃宏觀設想,但是日常的發展工作卻由地方政府來做,中國是通過地方政府與投資者和老百姓進行直接互動的。

  這種權力高度下放的模式有一個引人注目的特點,那就是地方政府官員和企業家積極使用各種方法開闢市場。

  為了理解這一點必須重溫歷史。回顧中國那些富裕的沿海城市的發展史,它們是像新加坡那樣,靠最先設立有效的財産權、根除腐敗和聘請專家型官員來擺脫貧困的嗎?

  文章稱,不,不是的。相反,這些地方首先是將所有官員都派出去積極尋找投資者。

  然後,隨著地方經濟的增長,他們不斷調整發展目標:對投資者從來者不拒到擇優引入。這些變化促使地方政府招募專業人士,並以有效的方式保護財産。

  換句話説,世界銀行倡導的“良政”模板並非形成市場的原因,而是市場帶來的結果。良政有助於維護已經存在的市場。但是,打造新的市場要求對貧困社會的既有特點進行隨機應變。

  文章稱,事先説明,這裡的經驗並不是説別的國家應當全盤照搬中國的做法。那樣做是愚蠢的。重點是,貧困的社會必須利用自己的特點啟動發展,而不是引入富國的最優做法。

  想一想別的國家的例子。在尼日利亞,當地的電影製作者把盜版作為一種重要的銷售渠道,使電影在一個條件不利的國家能夠被迅速賣出。在孟加拉國,農村密集的非正規網路成了該國社會企業家穆罕默德尤努斯成功試驗小額貸款項目的基礎。在印度尼西亞,利用落後的公共運輸和軟弱無力的規定,叫車生意越來越紅火。

  文章稱,窮國的失敗例子比比皆是。人們很容易將窮國的失敗歸咎於糟糕的制度、貪污和軟弱的政府。

  但是,人們真正需要了解的是,如何在不利的條件下創造成功,如何將發展中國家的問題轉化為可能的解決方案,以及如何利用一國特有的知識體系應對挑戰。

  在這些方面,中國都是教科書般的案例。但其他國家絕不能也沒有辦法完全照搬中國的經驗,正如任何國家的經驗,包括美國的在內都不應盲目照搬一樣。

  文章稱,各國領導人將繼續落實聯合國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然而,中國的經驗無疑不容忽視。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