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今年就業目標超額完成 城鎮新增就業1300萬以上

2017年01月09日 06:19:54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號:    

  原標題:2016全年就業目標超額完成 城鎮新增就業1300萬以上

  《經濟參考報》記者獲悉,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國就業局勢保持總體穩定,2016年全年就業目標已超額完成,全年城鎮新增就業達1300萬人以上。不過,2017年就業形勢複雜嚴峻,尤其是高校畢業生持續增加、化解過剩産能導致的職工分流、人和崗位不匹配等問題將依然存在。

  超額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1300萬以上

  2016年已經是中國連續第3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200萬人以上。在全球經濟經歷深刻調整、國內經濟面臨諸多困難的背景下,持續不斷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釋放出了巨大的市場活力。據了解,2016前11個月,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達511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02.2%;就業困難人員就業人數154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28.3%。全年具體數據將在本月下旬公佈。

  當前就業形勢總體穩定,與經濟保持在合理區間、産業結構優化、改革紅利的釋放以及就業政策的密集出臺密切相關。數據顯示,去年中國經濟增速始終保持在6.5%至7%區間,儘管與前幾年的高增長相比有一定回落,但在全球範圍內看仍十分亮眼。

  專家認為,産業結構的優化和經濟的企穩,將會直接反映在勞動用工需求的增長方面,隨著資源配置和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今年我國將仍能保持新增就業1300萬的勢頭。

  不過,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化解過剩産能任務艱巨、城鎮新成長勞動力增多的情況下,2017年就業形勢複雜嚴峻。尤其是高校畢業生持續增加、化解過剩産能導致的職工分流、人和崗位不匹配的“招工難、就業難”並存等問題仍然存在。

  據了解,“十三五”期間,中國每年需要在城鎮安排就業的人數仍然維持在2500萬,就業的總量壓力非常大。這其中,約1000萬是登記失業人員,約1500萬人是以高校畢業生為主體的青年就業人員。此外,“十三五”期間每年還有近300萬農業富餘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部長尹蔚民表示,下一步人社部將繼續把就業工作作為第一位的任務。堅持把促進高校畢業生就業擺在就業工作首位,在高校畢業生數量常年高位運作且逐年增加的情況下,可望實現高校畢業生就業水準不降低的目標。去産能中的職工安置工作平穩有序開展。做好就業扶貧和農民工返鄉創業工作,加強就業援助,確保零就業家庭實現動態清零。加強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加大職業培訓工作力度,勞動者素質得到進一步提高。

  迎難 2017高校應屆畢業生逼近800萬

  教育部數據顯示,2017屆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795萬人,比2016年多出30萬。官方數據顯示,從2001年開始,中國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一路上升。2001年,全國高校畢業生人數僅有114萬,到2016年的15年間,畢業生人數增長了651萬。

  作為就業工作重點群體的應屆大學生,在經濟下行壓力大的不利環境下,通過創業、深造確保了就業率繼續保持穩定。

  有調查機構數據顯示,中國大學畢業生自主創業比例持續上升,高職畢業生創業比例高於本科。此外,大學生自主創業存活率明顯提升,自主創業的畢業生收入優勢明顯。教育部部長陳寶生介紹,我國已經連續三年實現畢業生就業創業人數“雙增長”。

  中國人民大學近日發佈的《2016中國大學生創業報告》顯示,89.8%的在校大學生曾考慮過創業,18.2%的學生有強烈的創業意向。“在此次調查中,約有12萬名大學生正在創業或曾有過創業經歷,佔調查學生總人數的28%。”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院長毛基業説。

  事實上,大學生創業正越來越被視為一種解決就業的迂迴道路,人社部等相關部門也出臺了一系列相關政策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力圖通過高校、政府、社會三方建立有效機制,引導大學生創新,支援大學生創業實踐。

  報告建議,大學生創業者應儘量基於所學專業知識進行創業,這樣成功率更高。報告提出十個存在重大創業機遇的領域,包括網際網路服務業、教育和培訓行業、虛擬現實與增強現實、健康管理行業、泛娛樂行業等。

  不過,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也面臨複雜嚴峻形勢。對此,教育部表示,未來要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基層工作。發揮中小微企業“就業容納器”作用,繼續引導高校畢業生到城鄉社區從事教育文化、衛生健康、醫療養老等工作,組織實施好“農村教師特崗計劃”、“大學生村官”等中央基層就業項目。

  同時,向重點領域輸送高校畢業生。圍繞“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等重大發展戰略,引導畢業生到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等領域就業創業。此外,提高就業指導水準和服務能力。建立畢業生求職意願資訊數據庫和用人單位崗位需求資訊數據庫,對困難群體畢業生實行“一生一策”動態幫扶,配齊配強專兼職就業指導教師。

  脫困 去産能職工轉崗就業壓力仍大

  未來5年,化解過剩産能導致的煤炭、鋼鐵企業的職工分流,也將是我國就業面臨的最大壓力之一。據人社部測算,化解過剩産能將影響鋼鐵行業50萬職工和煤炭行業130萬職工的工作崗位,此外,水泥、玻璃、電解鋁、船舶等行業去産能帶來的就業壓力也不小。在職工轉崗就業中,不少人年齡偏大,技能和經驗趨同,轉業轉崗能力差,就業難問題將更加突出,結構性和摩擦性失業或將增多。

  人社部2016年年初對化解過剩産能職工分流安置專門出臺文件,主要是內部安置、轉崗就業、內部退養和公益性崗位托底。在地方層面,《經濟參考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已有20余省份出臺了去産能職工分流安置辦法。過去一年中,全國19個省市去産能職工分流安置進展情況表明,“政策托底+市場分流”成為安置的主要模式,不同年齡的産業工人對於未來表現出不同選擇。

  不過,部分地區受制于資金問題,分流安置工作受掣肘。

  “在大城市,化解一個企業的過剩産能,縱然涉及一些人,但是就業機會比較多,相對容易一些,而在一些因為鋼煤興起的城市,要去産能的話,職工分流分置渠道相對窄一些,在這些地區就業壓力會比較大。”專家表示:“在分流過程中那些年齡比較大,又長期在鋼廠、煤礦的職工,就業能力比較低,再就業會相對困難一點,就需要將培訓及時跟上。”

  對此,人社部發出《關於開展東北等困難地區就業援助工作的通知》,要求組織江浙滬粵等省份與東北等困難地區開展勞務對接。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張義珍日前表示,要精準鎖定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困難地區以及去産能職工分流任務重的企業,制定“一人一策”“一城一策”“一企一策”的精準援助方案,努力化解就業風險。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