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拒絕燈下黑,確保自身硬(評論員觀察)

2017年01月06日 13:37:35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加強內控機制建設,讓各個環節、各個程式、各個點位都有細密的制度規範,既能增加執紀問責的規範性,也能提升自身的免疫力

  紀委監督別人,誰來監督紀委?十八屆中央紀委七次全會召開前夕,一部名為《打鐵還需自身硬》的專題片給出了直觀的回答。專題片以現實案例為參照,以忠誠、乾淨、擔當為主線,講述黨的十八大以來紀檢監察系統狠下決心“清理門戶”、防止“燈下黑”的歷程,令觀眾感受到紀委加強自我監督的堅強決心。

  刀口向內,首先是由紀委的工作性質決定的。監督執紀問責,事關幹部的前途命運,用紀檢幹部的話説,“這個是關係到黨員領導幹部的政治生命的一個權力”。在許多幹部那裏,“不怕‘種樹’的,只怕‘燒山’的”,輕易不敢“得罪”紀檢幹部。這種職業特殊性,使得紀檢幹部容易成為腐敗分子圍獵和拉攏的對象。在這部專題片中,個別紀檢幹部落馬的一個原因,就是利用手中的執紀監督權與官員和商人串通一氣、牽線搭橋。顯然,監督者手中的權力一旦失去監督,同樣可能任性地去謀求私利。

  監督執紀者,是個世界性的難題。我們黨對這個問題歷來高度重視。尤其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紀委要做好自我監督,在中央紀委二次全會上提出要解決“誰來監督紀委”問題,三次全會上提出要解決好“燈下黑”問題,五次全會上要求紀檢機關“清理好門戶”,六次全會上要求“監督別人的人首先要監管好自己,執紀者要做遵守紀律的標桿”。黨中央“打鐵還需自身硬”的莊嚴承諾,為全面從嚴治黨做了思想動員,更為紀檢監察幹部樹立起高與嚴的標準。

  執紀是否內外一致,關鍵看有沒有動真格。從現實情況看,中央紀委自上而下交出了一份令群眾滿意的答卷。凡履行責任不到位就要被問責,觸犯黨紀國法就要受嚴懲。十八大以來,中央紀委機關組織調整21人、立案查處17人,全國紀檢監察系統組織處理2100余人、處分7500余人。同時,率先在全國紀檢監察系統開展“清卡”活動,帶頭對紀檢幹部違紀問題點名道姓通報曝光,凡是要求別人做到的,紀檢幹部必須首先做到;手電筒不但照別人也照自己,設立紀檢監察幹部監督室,專門負責對紀檢監察機關內部進行監督執紀問責……過去4年裏,各級紀委毫不猶豫肅清體內毒瘤的舉措,讓廣大幹部群眾對全面從嚴治黨有了更多信心和底氣。

  中央紀委七次全會召開在即,從治標到治本,從動真到碰硬,從嚴治黨工作的全面展開,必然要求打鐵人本身要更有擔當、更加忠誠、更具能力。紀檢監察機關不是天然的“保險箱”,紀檢監察幹部也不具有天然的“免疫力”,監督執紀問責的過程,同其他權力行使過程一樣,存在不少責任關鍵點和廉政風險點,因此,以更細密的制度來規範執紀行為全過程,是更重要的自我監督。即將提交中央紀委全會審議的監督執紀工作規則,初衷就在於加強內控機制建設,讓各個環節、各個程式、各個點位都有細密的制度規範,既能增加執紀問責的規範性,也能提升自身的免疫力。把制度的籬笆一步步紮緊,紀檢部門方能承載起黨和人民的重托。

  全面從嚴治黨永遠在路上,紀檢監察機關自身建設同樣永遠在路上。新修訂的《中國共産黨黨內監督條例》,把各級紀委明確為黨內監督的“專責機關”,顯示出紀委在黨內監督中責任之關鍵、影響之重大。黨和人民越是寄予期望,越需要紀檢幹部肩負起職責、監督好自身。以使命必達的決心務實從嚴做好制度建設,回答好誰來監督紀委的問題,才能擔負起黨章賦予的神聖使命。

  《 人民日報 》( 2017年01月06日 05 版)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