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以市場化機制推動綠色轉型

2017年01月05日 15:46:4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字號:    

  近年來,“買賣空氣的生意”——碳排放權交易逐漸走進公眾視野。經歷了“兩省五市”7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的先行試水,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在醞釀走向全國。2017年,全國統一的碳市場即將拉開大幕。

  截止到2016年9月,全國7個試點碳市場配額現貨累計成交量已達1.2億噸二氧化碳,累計成交金額超過了32億元人民幣。全國碳市場全面開啟後,預計將成為全球最大碳市場,改變世界碳市場格局。

  市場化機制激勵節能減排

  “買賣空氣的生意”實際上買賣的是碳排放配額。政府首先限定企業的碳排放量配額,如果企業實際排放量超過配額,需要到碳市場購買配額;如果企業實際排放量小于配額,則可以將富餘的配額拿到市場變現。用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齊紹洲的話説,“碳市場的核心是通過市場化機制獎優汰劣,讓那些真正能夠節能減排的企業有利可圖,使不能節能減排的企業付出代價。”

  節能減排技術的革新是氣候治理的根本所在,而促進技術革新,正是碳市場交易的題中之義。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藍虹分析,節能減排新技術的引進需要資金設備投入,如果沒有碳市場的交易,提升減排量意味著成本增加,小企業沒有能力,大企業沒有動力,新技術很難推行。但通過碳市場形成減排的規模效應,有利於新技術的引進,從而推動更大規模、更低成本、更高品質的減排。“碳市場可以帶來減排的規模化、技術化和專業化。”

  碳市場升級至全國範圍後,第一階段將把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電力、航空這八大重點排放行業納入交易體系。在齊紹洲看來,這些行業大多是産能過剩的行業,通過碳市場機制可以倒逼企業淘汰落後産能,最終實現産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重點排放行業的轉型升級,還會産生溢出效應。暨南大學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所教授傅京燕進一步分析,大型企業進行綠色生産,將推動形成綠色供應鏈,帶動上下游企業的綠色生産,“實現全社會綠色轉型”。

  地方碳市場“小荷已露尖尖角”

  有專家預測,全國碳市場全面開啟後,未來我國碳市場的交易量可能擴大至40億—50億噸,市場規模有望達到千億元級別。如何建設如此龐大的碳市場,世界上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可以套用。

  齊紹洲介紹説,歐盟碳市場目前全球最大、運作時間最長,但運作也只有十來年時間,前兩個階段由於配額超發,碳市場沒有有效發揮作用,現在面臨艱難改革和完善。美國的碳市場只是區域性的,而且覆蓋行業範圍狹窄。韓國雖然建立了全國性的碳市場,但活躍度不高、交易量小。“目前世界上已有的碳市場都還處於探索階段,都在摸著石頭過河。”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