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畜牧獸醫科技貢獻人物姬秋梅博士:力爭三五年內開發牦牛基因晶片

2017年01月05日 15:43:36  來源:中國西藏新聞網—西藏商報
字號:    

  姬秋梅工作照。 圖由 姬秋梅 提供

  她先後承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牦牛品種改良與高效養殖技術”、“西藏牦牛選育、高效養殖及産業開發技術研究”、農業部行業專項“青藏高原社區草-畜轉化關鍵技術”等二十余項重大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有力推動了牦牛科研和牦牛産業的健康發展……

  常年無休已習以為常 這個“女漢子”讓人佩服

  常聽藏族朋友説:“我們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牦牛,喝牦牛奶、吃牦牛肉、燒牦牛糞,皮毛又可以用來做帳篷,在野外又是最實用的交通工具。”數據顯示,我國牦牛數量佔全世界牦牛數量的90%。雖然有如此龐大的數量,但是在自治區畜科所所長姬秋梅剛開始接觸的時候,我區牦牛生産研究領域還是一片空白。

  説起當初為何選擇這個專業,她笑著説:“剛開始我是拒絕的,因為在牧區生活過,知道那裏的苦,所以想避開一切與畜牧獸醫有關的專業,可最後卻等到了一份關於畜牧專業的通知書。”誤打誤撞讓姬秋梅從此和畜牧緊緊綁在了一起。“人在世上,總要承擔一份責任,既然這份責任選擇了我,我就該用自己的所學做點力所能及的事,況且牦牛對西藏來説太重要了。”説起這些,她總是笑著。

  “作為一個女性,牦牛配種懷孕的事你都要管,不害羞嘛?”因為工作性質,牦牛繁殖技術她要去研究,為此,姬秋梅總聽到這樣的話語。

  “只要我的工作能讓牧民腰包鼓起來,哪怕多賺幾塊錢,我就沒什麼好害羞的。”她總是這樣説。如今,這份工作姬秋梅已經做了30年了,一頭扎進科研工作中,常年無休對於她而言習以為常。

  “這些年沒做別的,就做了一件關於牦牛的事兒,別的事兒你別問我,我什麼都不懂。”説到這裡,她爽朗地笑了。“我把牦牛也折騰夠了,我也快到了退休的年齡,想多陪陪家人,這些年虧欠他們的太多了。還有很多想做的事呢,該慢下來去享受生活了。”説到回歸生活,這也與姬秋梅當前的身體狀況有關,日復一日地拼命工作,常年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方,導致她的身體很不好,光是心臟手術就做了三次,每次手術還沒來得及恢復她就又投入到工作中。

  科研、帶人兩不誤

  優秀的團隊成就個人

  一門心思做畜牧工作的姬秋梅,科研和帶人兩不誤,在大夥兒眼裏,她分明是個“女漢子”,當然機遇也總是垂青踏實努力的人。在學術創新方面,她克服西藏科研條件水準相對滯後的限制,通過與各大國際研究機構合作,引進和創新適合西藏畜牧業研究的新理論、新技術、新途徑、新方法,對草地畜牧業的研究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翻開她的履歷,可以看到多個“首次”,比如首次劃分了基於統計學結果的六個西藏畜牧業生産系統,區劃結果較為合理,對西藏農業生産的決策和管理具有指導意義;首次建立了較為系統的牦牛能量流動體系,確立了適合於牦牛各種生産的能量轉換公式,為今後西藏其他家畜品種生産系統的研究提供了模式和參考;首次發展了牦牛生産系統的電腦擬態模型,模擬了牦牛將草地的幹物質轉化成畜産品的能量流動過程,增強了家畜生産的系統概念;首次填補了牦牛胚胎移植技術空白……

  這些成就在她看來離不開優秀的團隊。“做科研,團隊合作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一個人的力量是很小的,但團結起來就會有無限的價值。我慶倖自己有一個優秀的團隊,所以這些成就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她説,“團隊每個人都很敬業,所有的科研,大家都很認真設計、協力實施,才有了今天的這些成績。”如今她帶領的牦牛科研團隊已進入了農業部的國家級創新團隊行列。

  “‘十三五’期間將繼續推進牦牛選育進程,強化提質增效關鍵技術攻關研究,完成西藏牦牛遺傳資源多樣性研究,力爭3-5年內,挖掘牦牛功能基因7-8個,開發牦牛基因晶片,認定地方品種或遺傳資源1-2個;建立2-3個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牦牛資源保護區。”説起工作,姬秋梅渾身是勁,“重點突破生産關鍵技術,優化和完善放牧系統,組裝和整合半舍飼與舍飼、高效繁育、營養調控、草-畜高效轉化、短期育肥、冷季保膘、專用飼料開發、提前出欄、疫病防治等一批關鍵技術,形成牦牛高效養殖示範基地2-3個。”

  姬秋梅認為,科研平臺是科技人員的舞臺,是科研活動的載體。培育6年的省部共建“青稞和牦牛種質資源與遺傳改良國家重點實驗室”在本月獲得批准,結束了西藏沒有國家重點實驗室的歷史,也為牦牛科研搭建了嶄新的、國家級平臺;已建成了牦牛選育與科研基地5個,為提升創新能力,促進畜牧業科研和産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