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治國理政新實踐重慶篇 】重慶這一年:牢記囑託 砥礪前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這一年

2017年01月04日 15:41:21  來源:華龍網
字號:    

  2016年,“十三五”開局之年,重慶經濟領域實現了“開門紅”,交出了喜人的成績單。記者 李裕錕 攝

  華龍網1月4日6時訊(記者 佘振芳)一年前,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寄語“重慶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光明”。諄諄叮囑,殷殷期盼。

  時光飛逝,轉眼一年過去。一年來,重慶以總書記視察重慶重要講話精神統攬工作全局,改革發展穩定各項事業取得新進展。

  這一年,在重慶各區縣交出的答卷中,是一曲和諧的奏鳴;

  這一年,在經濟學家的眼裏,是“十三五”開局的里程碑;

  這一年,在老百姓的心裏,是一份份實在的獲得感。

  實踐:這一年,重慶如何將五大發展理念落到實處

  2016年1月4日——6日,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併發表重要講話,在講話中,他強調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用。

  作為西部唯一的直轄市,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的重慶,如何將五大發展理念落到實處?如何協調發展?一個重要的落點,就是深入實施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這一年,重慶市五大功能區域的各個區縣,找準定位,實現差異化發展,交出了喜人的成績單。

  江北區,作為都市功能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收穫頗豐。隨著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範項目、重慶自貿區先後落地,中新示範項目管理局入駐江北,近年來,江北區陸續引進北京現代等290余個重大項目、65家世界500強企業,實際利用內外資總額超過2000億元,外貿進出口總額達到360億美元、年均增長20%。未來,江北的目標是“借力開放平臺,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國際化程度全市領先,成為重慶建設內陸開放高地的重要門戶。”江北區委書記杜和平表示。

  渝北仙桃正華麗變身為大數據産業高地。 首席記者 李文科 攝

  渝北仙桃,這個曾經的小村莊,正華麗變身為大數據産業高地,宏碁、中興等知名企業紛紛入駐,還吸引了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創業團隊。這正是符合都市功能拓展區的定位:高端産業集聚、創新開放領先。以仙桃數據谷等八大公共技術平臺為支撐,渝北區大力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研發機構,推動跨區域跨領域跨行業協同創新。創新經濟走廊成功集聚一批百億級智慧製造項目,成為渝北工業轉型升級的主戰場。創新生態圈建設初見成效,設立了一批創新産業發展基金,R&D投入佔GDP比重達到3%。“建設創新生態圈,是引領渝北未來發展的‘第一動力’。”渝北區委書記段成剛如是説。

  城市發展新區,工業化主戰場地位逐步顯現。在全國汽車産能整體過剩的背景下,東風小康汽車位於江津雙福新區的工廠卻過得很滋潤——上市以來,每月銷量高達上萬輛;即便四班倒全負荷生産,經銷商在下訂單後還是要等上3個月才能提車,2016年産值突破100億元。東風小康的優良業績是江津工業經濟的一個縮影。2016年,江津區工業總産值達到2000億元,年均增長21.2%,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223戶增長到420戶。在産業空間佈局上,江津劃定了“一區四園”,推動工業集聚發展,通過空間上的集聚催生生産力的集群。江津區委書記程志毅提出,未來要打造“工業為要、五業互動”的産業發展新格局。

  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16年,墊江推行了“河長制”,針對全縣26個鄉鎮(街道)涉及的31條河、溝、溪,簽訂“河長制”管控責任書共31份。通過一系列措施,墊江的水環境品質明顯改善,龍溪河水質也已從五類提升至四類。隨著新型工業、特色農業、現代服務業、鄉村旅遊業等加快發展,2016年,墊江實現生産總值265億元、年均增長11.8%。墊江縣委書記蒲彬彬強調,將毫不動搖地深化拓展,堅持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堅持好面上保護、點上開發,致力在生態涵養中加快發展,在加快發展中涵養生態。

  彭水縣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和生態農業,村民加入合作社後,家庭收入得到大幅度提升。 首席記者 李文科 攝

  渝東南生態保護髮展區,生態産業提檔升級,綠色發展帶來豐厚回報。在彭水,旅遊業已成為第一支柱産業,不僅打造了摩圍山旅遊度假區等一批精品景區,蚩尤九黎城還成功創建了國家4A級景區。2016年,全縣接待遊客量170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0億元。同時,彭水還大力發展生態工業和生態農業,引進太極集團打造百億級健康食品産業園;以薯業、畜禽養殖等為代表的特色效益農業逐步壯大,晶絲苕粉、魔芋精粉等産品遠銷中國香港、日本等地。彭水縣委書記錢建超表示,將不忘初心,深入推進生態保護髮展區建設。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在新發展理念的指導下,按照“全市一盤棋”總體部署,各區縣立足全局,明確自身定位,又統籌兼顧區域整體利益,在各自有序發展中形成了相互差異、協調、聯動發展的良好態勢,正在推動形成“各美其美,美美與共”的發展局面。

  學者:這一年,對重慶來説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2016年,對重慶來説具有里程碑的意義。”重慶市政府參事、重慶社科院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勇這樣告訴記者。

  2016年初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的時候正是“十三五”的開局之年。李勇認為,這一年,重慶各方面都完成得非常好,以總書記提出的“一個目標”“兩點定位”“四個紮實”為抓手,重慶在整個經濟領域實現了“開門紅”。

  在李勇看來,最令人鼓舞的是重慶的工業發展。數據顯示,1-11月,重慶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實現了10.3%的增長,排在全國前列,尤其是“6+1”傳統支柱産業和十大戰略性新興産業表現都很好。“6+1”支柱産業中,汽車製造業、電子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實現了快速增長,分別增長11.3%、23.2%、10.8%。此外,2016年上半年,十大戰略性新興産業實現産值1291億元,同比增長36.6%,對重慶全市工業産值增長貢獻率達到了37%。

  “新興産業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李勇指出,新經濟在支撐增長、帶動就業、促進轉型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未來新經濟還大有可為。

  重慶的發展是開放的。“2016年,重慶正式獲批設立自貿區,中新第三個政府間合作項目有序推進,這都給重慶帶來了機遇與挑戰。”李勇説,不管是服務貿易創新發展試點,還是對外開放高地建設,重慶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數據顯示,前三個季度,全市實現進出口總值3153.70億元,其中上半年,服務貿易進出口73.8億美元,同比增長19%。

  渝萬高鐵的開通極大地方便了來往主城和萬州沿線的市民。 首席記者 李文科 攝

  開放不僅是對外的,也是對內的。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時召開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在過去的一年,長江經濟帶開發構想正式升級為國家戰略。作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Y” 字形大通道的聯接點,在李勇看來,重慶要融入國家發展大格局,一定要發展綜合交通,打造無縫連接的鐵水聯運交通樞紐。

  接受採訪時,李勇正在四川進行考察,他告訴記者,“重慶不僅擁有寸灘港、果園港、東港,萬州港等一批大中小型港口,周邊還有四川瀘州港、宜賓港等,隨著鐵水聯運的打通,物流成本的降低,將這些港口連接起來,打造臨港産業集群,將給成渝城市群帶來極大的發展空間。”

  同時,《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也給長江經濟帶的發展定了調,必須保護好生態,堅持綠色發展,“這個思路與重慶五大功能區域的劃分也是相契合的。” 李勇説,“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同時要將長江保護好,實現全面、生態、綠色的發展。”

  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黨建工作。這一年,全市黨的建設也呈現昂揚向上的新氣象,尤其是在落實“三嚴三實”方面,既抓思想認識方面的突出問題,補足精神上的“鈣”,築牢思想上的“防火牆”,提高“免疫力”,又狠抓作風建設,嚴查嚴處“蒼蠅式腐敗”,大力整治群眾反映強烈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嚴格的監督執紀問責確保黨的紀律和規矩落到實處。

  重慶市紀委數據顯示,2015年-2016年9月,共查處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1189件,處理1614人,給予黨紀處分1319人,政紀處分362人、組織處理299人,移送司法機關處理622人。對苗頭性、傾向性問題,通過函詢、誡勉談話、批評教育等方式處理11004人,對問題較嚴重的,給予輕處分和組織處理4132人,對反映失實的澄清了結5199件(次)。

  不過,依然有挑戰。挑戰在哪?中共重慶市委黨校副校長曾維倫認為,從黨的建設的經驗看,“四風”等不正之風具有反覆性、頑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牢牢樹立“作風建設永遠在路上”的持久戰意識,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各項決策部署,嚴格執行《關於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和《中國共産黨黨內監督條例》,弘揚黨的優良傳統,以幹事創業的優良作風推動各項事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百姓:這一年,從細節中體會實實在在的獲得感

  總書記視察重慶的重要講話激勵著重慶的普通百姓,指導著重慶的發展,更給老百姓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重慶京東方研發中心,“85後”王武和他的團隊正繃緊了神經,為最新産品的量産做最後衝刺——這是一塊4K、55英寸、擁有800萬像素的螢幕,年初總書記視察時,它還是一張設計圖,正在進行掩膜版設計。當時總書記曾與王武等研發人員進行了親切交流,並勉勵他們:“年輕一代要有歷史機遇感、責任感、使命感,努力在創新上脫穎而出。”一年來,無論面對什麼技術難題,王武想到總書記的諄諄教誨和殷切期望,就感覺全身充滿了力量。“2016年,我主要參與了9款新産品及其衍生品、3款新技術的開發。”王武告訴記者。

  黔江區馮家街道中壩生態扶貧搬遷點的粟軍一家只是該區脫貧致富的一個縮影。 首席記者 李文科 攝

  對黔江區43歲的農民粟軍來説,2016年可謂喜從天降。粟軍患有腰椎間盤突出,無法幹重活,一個月1000多元的收入還要供女兒上大學,日子過得一度十分艱難。2016年6月,粟軍一家在政府的扶持政策下住進了小洋樓,並依託阿蓬江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示範帶開起了農家樂。“農家樂剛開起來,就遇上旅遊旺季,幾個月就掙了將近兩萬元,日子越來越好過了。”對於未來,粟軍充滿了盼頭。

  在渝中區上班的萬州人江艷這一年最高興的事情就是“回家的路變短了”。2016年11月28日,渝萬高鐵正式開通運營,主城和萬州之間的列車運作時間由5個小時縮短為1.5小時。“上車睡了個回籠覺,一睜眼就到了萬州!” 渝萬高鐵是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的首條高鐵,為來往主城和萬州沿線的市民提供了極大的方便。不僅如此,2016年重慶還有6條高速公路建成通車,並建成行政村通暢工程6607公里,解決近166萬貧困群眾便捷出行問題。

  去年初搬到九龍坡區楊家坪街道新華六村的市民小程,則對所住地最近一年來的變化驚喜不已。“違章建築被拆了、下水道不堵了、地面磚重新鋪裝了……這房子租得值!” 截至2016年上半年,20個月左右的城市“大洗臉”行動使得重慶200多條背街小巷、190多個老舊社區完成綜合整治,290多萬群眾從中受益。

  崇尚創新引領發展,注重協調把握大局,倡導綠色回應民聲,厚植開放互利共贏、推進共用殷惠百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最終的落腳點,還在一個又一個的民生細節中,在千千萬萬的老百姓身上。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