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弘揚創新創業精神 助推經濟社會繁榮

2016年12月27日 12:12:15  來源:國際線上
字號:    

  在全面深化改革、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大背景下,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新一輪創新創業熱潮在神州大地涌動,為中國經濟的發展提供持續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5月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上指出,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國要強,中國人民生活要好,必須有強大科技。新時期、新形勢、新任務,要求我們在科技創新方面有新理念、新設計、新戰略。

  “世界經濟穩定復蘇要靠創新,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也要靠創新。”李克強總理在2014年第八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上強調創新,並首次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此後,他在各種場合頻頻闡釋這一關鍵詞。作為2016年重點工作,《政府工作報告》更是明確提出,發揮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和“網際網路+”集眾智匯眾力的乘數效應,打造眾創、眾包、眾扶、眾籌平臺,構建大中小企業、高校、科研機構、創客多方協同的新型創業創新機制。

  科技創新創業正在改變生活,科技創新創業也在影響中國。當前,新一輪科技創新創業正成為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的新引擎,成為惠民生、保就業、促發展的新動能。

  科技創業企業爆髮式增長

  北京,中關村軟體園,滴滴辦公樓。

  日前,本報記者來到滴滴北京總部,感受這家用網際網路方式改變傳統交通出行方式,並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評為全球五十大創新企業之一的公司的成長故事。

  時間拉回到2012年初,29歲的程維正在醞釀創業。他認為,網際網路已經全面進入以衣食住行為代表的生活領域,“衣、食、住”都有了較為成熟的運營模式,而“行”好像還沒有。當時他住在杭州市北郊,每天出行或乘坐公交、地鐵或站在路邊招手打計程車。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他開始思考有沒有一種方式,能夠把計程車“搬”到網際網路上,讓想打車的人知道車在哪,也讓司機知道乘客在哪,從而解決資訊不對稱的問題,讓人們的出行更方便。

  隨著想法的不斷成熟,一直懷揣創業夢想的程維和他的朋友吳睿、李響于2012年6月在北京創辦了小桔科技有限公司,推出手機召車軟體——滴滴打車APP。那一年,他們先後跑過北京100多家計程車公司,也曾堅守在北京西站為1萬多名計程車司機安裝滴滴打車APP。人們漸漸地發現,用這個小小的APP打車,既方便了司機,也方便了乘客。

  在那之後短短4年時間,技術、資本、人才加速融合。如今的滴滴已經在全球400余座城市為近3億用戶提供計程車召車、專車快車、順風車、代駕、試駕、公交、線上租車和企業級服務等全面出行服務,並採用雲計算方式對業務進行了分層分級的新架構設計,不僅能夠精確匹配乘客與網約車之間的供求資訊,還可以通過平臺自動預警,將車輛合理引導到出行需求熱點地區,緩解出行壓力。

  隨著業務的快速發展,滴滴先後獲得近80億美元融資,成為僅次於淘寶的全球第二大線上交易平臺、全球最大的一站式多元化出行平臺。2016年9月底,滴滴平臺日訂單達到2000萬次。

  不可否認,滴滴的異軍突起,很重要的一點是其把握住了網際網路、雲計算等前沿技術發展的機遇。

  科技創業帶動了技術創新、商業模式創新,與之相對應,技術和商業模式的創新也給創業帶來了無限可能,每一次技術的進步都會催生新的創業領域和新的創業企業。

  2011年8月,一家專注於以數據管理為中心的雲計算業務研發和運營的公司——七牛雲在上海正式創立。僅一年後,七牛雲就成為國內首個採用 GO 語言進行大規模項目研發的團隊,並基於GO實現了分佈式對象存儲系統的核心服務。目前,七牛雲已位列國內雲計算行業第一陣營。

  作為中國領先的企業級雲服務供應商,七牛雲服務超過 50 萬家企業客戶,存儲超過 2000億個文件、10億小時的視頻,容量累計超過 100PB,吸引了順豐、網易、美拍等諸多企業客戶。截至目前,七牛雲已相繼在北京、深圳、廣州、杭州、成都設立了辦公室,員工人數近500人,其中技術人員超過50%。

  據介紹,七牛雲一直以數據為核心價值,通過提供優秀的雲服務平臺持續匯聚各類數據,讓海量數據流通起來。同時,七牛雲還致力於打造場景化PaaS,幫助開發者縮短從想法到産品的距離。圍繞富媒體場景,七牛雲已形成了生態化的富媒體雲平臺。

  如今,許多像滴滴、七牛雲這樣的企業正在國內蓬勃興起。這些企業以自身姿態向商業社會轉型,加快人才、技術、資本等創新要素的聚集,也在無形中推動了技術創新、提升了社會價值。

  這些科技創新創業企業的高速發展是當前我國日益改善的創新創業環境的縮影,是國家高度重視經濟發展和社會就業,積極鼓勵創新創業、優化創新創業環境的結果。

  近年來,我國加快了新設企業註冊時間,從改革前的平均26天,縮短到14天,並將進一步縮短到3天。在此背景下,我國創新創業企業群體加速形成,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創新創業大潮,各地新登記註冊企業呈井噴式增長。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新登記企業443.9萬戶,比2014年增長21.6%,註冊資本(金)29萬億元,增長52.2%,均創歷年新登記數量和註冊資本(金)總額新高。2016年前三季度,全國新登記企業達到401萬戶,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1.46萬戶,高於2015年平均每天1.2萬戶;全國雲計算服務的科技創業者數量從2015年的200萬遞增到2016年10月的290萬……當時間進入2016年,人們看到創新創業領域一個個新數據,感受一次次新飛躍。

  隨著創業孵化環境逐步完善,我國的創業主體正從“小眾”走向“大眾”,越來越多的“90後”青年將創業作為他們的人生理想,越來越多的企業高管、科技人員、留學歸國人才也積極投身創業大潮,共同組成了中國創新創業的“新四軍”。

  有關部門此前進行的一項針對北京市眾創空間發展情況調研得出的統計數據也顯示:在被調研的創業企業的創始人來源中,企業高管佔38.4%、企業技術人員佔22.2%、海歸人員佔11.1%、成功創業者佔9.3%、大學生佔8.4%——“新四軍”已成為創新創業的主力部隊。

  大企業興起扶持創新創業潮

  18年前,阿里巴巴是一家初創企業;18年後,阿里巴巴已經成為行業龍頭企業,並在國家大力推動創新創業的背景下,進一步發揮技術、資金、人才、市場等綜合優勢,為創新創業添柴加火,不僅使企業自身不斷壯大,同時推動中國經濟持續發展。

  2016年8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建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範基地的實施意見》,阿里巴巴集團入選首批雙創示範基地。據介紹,阿里巴巴將建設100個創新中心,扶持數百萬名小微創新創業者,建設校園驛站扶持1萬個學生創業團隊,為“雙創”企業免費打造辦公溝通協同平臺。

  目前,阿里巴巴在全國已經部署22個創新中心,2015年扶持了864家中小企業,帶動了近萬名創業者。未來兩年,阿里巴巴創新中心將拓展落地運營總計至100個,直接帶動覆蓋3萬名創業者。

  在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有一款移動辦公溝通協同多端平臺——釘釘(DingTalk)。該平臺上線兩年以來,已免費服務超過240萬家企業或組織,使企業跨入了高效的移動辦公時代,不僅節約了成本,而且提高了工作效率。2015年5月31日,釘釘正式推出C++戰略,同時首期投入10億元建立釘釘生態發展基金。

  當前,雲計算已經成為全球創新的基礎設施。從阿裏研究院了解到,目前阿裏雲上的創業者有六成是首次創業。創業企業選擇採用公共雲平臺後,計算成本降低了70%,創新效率上升高達300%。

  如今的阿裏雲,服務著一半以上的中國科技獨角獸企業。統計顯示,2015年,阿裏雲服務了180萬名科技創業者;截至2016年10月,服務了230萬名科技創業者,約佔全國的80%。

  此外,阿里巴巴集團還將整合現有的雲棲小鎮、阿裏雲創客+、以及阿裏百川孵化基地的運營,打造出阿里巴巴獨特的“雙創”扶持模式——“1+4+N”,即1個阿裏雲創客+平臺,4類阿里巴巴特有的科技賦能、流量賦能、人才賦能、生態賦能,電商O2O、雲計算大數據、智慧硬體、2B企業服務SaaS化、數字娛樂等N個孵化扶持主題。

  不僅是阿里巴巴,目前國內有一批行業龍頭企業投身創新創業領域。海爾集團正努力從傳統製造企業轉型為創業平臺,轉變為“為員工提供創業服務”的大孵化器,最大限度釋放員工創新創業價值。在海爾創業平臺上,只有平臺主、小微主和創客等3種類型,平臺主是平臺管理者,小微主是小微負責人,創客是小微員工。作為企業基本單元,創業小微是獨立運營主體,享有決策權、用人權和分配權。

  海爾依託自身優勢資源為創業小微提供全要素、全流程、全生命週期扶持,包括設計與研發、融資、銷售網路及人力資源、法務和財務服務等。海爾創業平臺下設創客實驗室、創客學院、創客工廠、創客服務、創客金融和創客基地6個子平臺,實現創新與創業、線上與線下、孵化與投資相結合,為創業小微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和全要素的開放式綜合創業服務。

  據了解,目前海爾創業平臺上已有超過100個小微年營收過億元,有29個小微引入風投,14個小微估值過億元,整個平臺為全社會提供的就業機會超過130萬個。

  行業龍頭企業的扶持給科技創新創業的開展提供了便利,加快了創業企業的成長,創業企業的發展又為龍頭企業注入了新的活力,二者互相促進,共同形成了當前我國科技創新創業的新浪潮,中國創新力也在不斷提升。

  據統計,2016年上半年,中國發明專利授權量達16.4萬件。世界智慧財産權組織、美國康奈爾大學、英士國際商學院在瑞士日內瓦發佈的2016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中國首次位居世界最具創新力的經濟體前25強。而在該指數涵蓋的82項具體評估指標中,中國在高科技出口比例、知識型員工、15歲青少年能力(閱讀、數學與科學)評估、公司培訓等10項指標中居全球首位。

  與此同時,這些創新指數的貢獻者科技創新創業企業,正顯著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有的改善了民眾出行,有的著眼于節約社會資源,有的立足於幫助開發者生産産品……這一切形成的合力有力地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

  創新創業開創發展新局面

  改革開放30多年來,華為、聯想、海爾、阿里巴巴、騰訊、百度等一批優秀的創新創業企業相繼誕生,陳春先、任正非、柳傳志、張瑞敏、馬雲、馬化騰、李彥宏等一批優秀企業家書寫了一部又一部創新創業傳奇。

  如今,中國經濟進入增速換擋、結構調整、方式轉變和動力轉變的新常態,創新創業又一次成為激發億萬群眾智慧和創造力的重大改革舉措,匯聚起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新動能。

  近年來,我國推出一系列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措施,降低創業門檻,簡化審批流程,“一元註冊公司”、“一址多照”、“三證合一”、“五證合一”等大大降低了創業成本;鼓勵高校、科研院所等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離崗創業,釋放科技體制改革的紅利,鼓勵大學生創業,針對特定群體創業予以政策支援;針對小微企業提供低息無息貸款,提供稅收減免政策;鼓勵各地創建孵化器、眾創空間、雙創基地等服務相關創業企業,提供便捷性的服務與資金支援等。

  當前,我國17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146個國家高新區、2530家科技企業孵化器、2300多家眾創空間、115家國家大學科技園、2688家生産力促進中心、453家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71家創新型産業集群試點和培育單位、391家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産業基地和43家國家火炬計劃軟體基地等共同形成了完整的創新創業服務鏈條,營造了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為處於創新創意、種子孵化、創業階段、成長階段、成熟階段等不同階段的企業提供高效、專業、全面的創新創業服務;各地創業教育、創業培訓、交流社區、天使投資、創業孵化、創業媒體、創業大賽以及其他人才、法律、金融、廣告行銷等資源面向創新創業者提供專業服務。

  各項創新創業政策和服務迅速成為拉動經濟的重要引擎,政策扶持、大眾參與以及廣闊的市場共同促使我國創業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涌現,科技創新不斷顛覆著傳統行業,許多優秀創業企業快速成長為我國經濟轉型的中堅力量,為我國經濟轉型及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這樣的大形勢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成為新的時代潮流,是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是擴大就業的有力支撐,是發展分享經濟的重要推手,是收入分配模式的重大創新,是促進社會公正的有效途徑,承載著國家強盛、人民富裕的“中國夢”。

  同時,也應該認識到,雖然我國的創業活動在全球效率驅動和創新驅動型經濟體中處於活躍狀態,創業活動指數高於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但是2016年發佈的全球創業觀察中國報告顯示,我國創業活動的創新含量有待提高,創業中“産品採用新技術”(25.63,第50名)和開發“新市場”(24.6,第69名)的指數遠低於發達國家,表明我國的創業者在基於創新的創業方面仍需加強。

  雖然30多年的改革開放使我國實現了經濟的高速發展,但與主要發達國家比較,中國的創業環境條件除了在有形基礎設施上評價最好以外,在金融支援、政府項目、教育培訓、研究開發轉移、商務環境方面還存在一定差距。

  尤其是在創業者數量增和創業成功率低的大背景下,要深入開展創業教育,提升創業能力與水準。以甄別創業者素質教育提高創業者理性創業意識,以創業導師幫扶和眾創空間服務水準提升創業成功率;處理好政府與市場關係,把握好政府管與放的度與量。避免過度推進創業服務載體建設産生的泡沫,以及鼓勵創業背後的創業失敗潮;穩步推進網際網路+普及,加快傳統産業和網際網路融合。以網際網路+提升創新創業載體服務水準,重點解決創業者與創業服務載體資訊不對稱問題。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埃德蒙德菲爾普斯在《大繁榮》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表述:一個社會的興盛繁榮取決於這個社會的民眾是否有參與創造、探索和迎接挑戰的願望。這種價值觀點燃了自主創新所必需的草根經濟活力。大多數創新並非是亨利福特類型的孤獨夢想家所帶來的,而是由千百萬普通人共同推動的。正是這種大眾參與的創新帶來了庶民的繁榮興盛——物質條件的改善加上廣義的“美好生活”。

  打造發展新引擎,增強發展新動力。今天的中國正昂首闊步邁入創時代,將見證更多的人參與創造、探索和勇於挑戰,推動經濟社會興盛繁榮,努力開創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恢弘局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來源:中國高新技術産業導報 記者 鄧淑華)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