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歲末年初看扶貧 網媒小編走轉改】安徽泗縣:下活扶貧大棋局

2016年12月26日 11:24:46  來源:中安線上
字號:    

  中安線上訊 當全國吹響打贏扶貧攻堅戰的號角,安徽省各地以前所未有的精力投入扶貧,把扶貧開發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政治責任,各地扶貧工作氣象一新。

  快過年了,貧困戶過得怎樣?這一年,生活有哪些變化?對於扶貧工作,貧困人口的獲得感永遠是最有含金量的成績單。臨近新年,記者來到國家級貧困縣泗縣,傾聽貧困戶講述他們眼中的“這一年”。

  幹部有幹勁、企業有動力、群眾有盼頭,在泗縣,記者走進田間地頭、牛欄鴨舍、企業車間、貧困戶家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扶貧脫貧新氣象。通過創新務實的政策設計、先行先試的辦法舉措、社會資源的有效整合,泗縣激活了全縣扶貧大棋局。

  給錢給物,不如給條“致富路”——

  産業扶貧,為扶貧拓空間增後勁

  給錢給物,不如給條“致富路”。在各項扶貧工作中,産業扶貧的帶動性最強。在泗縣草溝鎮,通過龍頭企業帶動,一條集養鴨、孵化、屠宰、加工為一體的肉鴨産業鏈建成,帶動了當地近兩百個貧困戶就業創業。

  于鳳陽

  50多歲的貧困戶于鳳陽就是其中之一,在進入鎮裏肉鴨養殖基地工作之前,他一直靠在建築工地打零工掙錢,苦累不説,隨著年齡的增大,越來越難攬到活計。家裏有老父親要贍養,妻子生病又欠下債,日子過得很辛苦。今年,老于經村裏介紹,到肉鴨養殖基地喂鴨子,加上清掃鴨舍、撿鴨蛋,每月能掙3000元。“比建築工不知輕鬆多少倍,關鍵是看在家門口,每天干完活,還不耽誤照顧家裏。”老于説,這份工作,讓一家人有了穩定的收入來源。

  肉鴨産業不僅解決了老于一個人的生活難題,更為重要的是,整個産業鏈建起來後,每個環節都需要用工,能帶動一批像老于這樣的貧困戶。“咱們屠宰車間有900多名工人,90%來自草溝,其中140多個是貧困戶。除了在廠裏就業,還帶動一批農民搞肉鴨養殖,給廠裏配套,又吸納了不少貧困戶。”強英公司負責人説。

  “有産業,才有崗位,單靠政府救助,財政吃不消不説,也不長久。只有有了産業,才能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也能有錢賺。”草溝鎮黨委書記魏本林説,肉鴨産業發展起來後,不僅鎮裏在外務工的老百姓紛紛回鄉,還吸引了其他縣的務工者,激發了鎮裏的活力。

  除了龍頭企業帶動,在政策鼓勵下,鄉間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的新型經營主體也成為扶貧急先鋒。貧困戶張文成是屏山鎮富民農業聯合社的幫扶對象,通過勞務入股,可以拿到他看護大棚收入的40%。勞務入股是該社理事長楊維富在扶貧中探索出來的方法,“以前我們給貧困戶發死工資,大家沒有動力。勞務入股後,大家拿多少錢直接與大棚收成掛鉤,現在不用我們説,大家都非常用心。”今年上半年,單一季西瓜,張文成就掙到3200塊錢,這讓老張嘗到了甜頭,也更有勁頭,有事沒事就到大棚裏薅薅草,精心照管自己棚裏的蔬菜。

  在富民合作社,像老張一樣建檔立卡的貧困戶還有11戶。在泗縣,帶動貧困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可以在基礎設施、項目資金上享受政府的優先支援。“我們希望把有限的扶持資金更多地用到帶動貧困戶、履行社會責任的經營主體身上,動員更多社會力量參與扶貧。”縣農委主任王猛甫説。

  今年,泗縣還發力電商扶貧,通過電商産業園,免費開展電商培訓,幫助有意願的貧困戶在網上開店。農産品上電商需要衛生許可、流通許可,讓貧困戶自己在網上賣農産品並不現實,泗縣鼓勵合作社、企業進行品牌建設,統一收購貧困戶的農産品在電商上銷售。其中,碧雲天家庭農場的黑花生銷售,就讓63戶貧困戶每戶年均增收7200元。

  “産業興、地區富,才能帶動更多貧困人口,給予貧困人口更多保障。”據泗縣縣長王法立介紹,泗縣將貧困村串聯起來,規劃了南北兩條産業扶貧示範帶,投資402億元打造18個各具特色的種養加扶貧産業基地,帶動貧困人口就業6132人,發展産業為泗縣扶貧開拓了空間、增強了後勁,“一個地方必須有産業,才能強化自我發展的能力,才能闖出貧困地區全面建設小康的新路子。”

  企業扶貧有動力、貧困戶脫貧有意願——

  社會扶貧整合各方資源“滴灌”幫扶

  在泗縣的兩天三夜,記者見到了許許多多由於各種原因陷入貧困的人,他們不甘於“等靠要”,正在政府的幫扶下,用勤勞的雙手,積極改變生活。

  彭果

  在大莊鎮曙光村,小夥子彭果憨厚老實,像許多村民一樣,彭果起先和妻子一起在常州打工,掙了錢回來蓋了二層小樓,正當夫妻倆日子過得紅紅火火時,彭果的妻子忽然患了一種罕見病,其後幾年,到各地求醫佔據了他們所有的生活,光醫藥費就花了20多萬,夫妻倆打工掙的血汗錢全投進去不説,還欠了20多萬的債務。但彭果不僅對妻子不離不棄,等妻子病情穩定下來,就張羅著重整旗鼓,讓家裏重新過上好日子。

  由於妻子生病離不開人,彭果決定在家創業。他聽説養野雞掙錢,就到蚌埠學習養殖技術、購買了雞苗。村裏幫彭果辦了特殊養殖許可證,還幫他申請了5萬元貧困戶小額貼息貸款,在村裏的支援下,彭果的野雞養殖棚很快建了起來。彭果還在家門口開了家小店,縣裏郵政局聽説了,給彭果送來了電腦,免費為彭果接入系統,將快遞站點設在了彭果的店。如今,彭果的小店紅紅火火,野雞也開始小批量銷售。説起未來,小夥子黝黑的臉上漾起笑,“現在國家政策好,我有信心,一定會再過上好日子。”

  在彭鮑村,記者又見到了仝萌,每次見到她,記者都會被她嬌小身材裏蘊藏的堅韌能量感動。仝萌28歲時,丈夫從建築工地上摔下,腰部以下癱瘓。因為不想連累仝萌,丈夫提出離婚。倔強的仝萌不願意,説“離婚的事,你不要提了,這家以後我來養。”從此,仝萌用瘦弱的肩膀扛起整個家。她自己一個人種了7畝地,為了貼補家用,又開始養羊。時任宿州市委書記張曙光聽説了,自掏腰包,送來六隻待産母羊,如今仝萌的羊圈裏已經有40多只羊。仝萌的家雖然簡陋,但被她收拾得乾乾淨淨,連她養的羊都比別人家的乾淨,儘管羊圈就在家後,卻幾乎聞不到什麼味道。

  儘管仝萌一家已經在去年脫了貧,按規定,在一定期限內,依然享受扶貧政策。今年,在村裏的牽線下,仝萌用貧困戶的5萬元貼息貸款入股了村裏的養牛合作社,每年能拿到5000元分紅。種地、養羊、合作社分紅,加上丈夫的重度傷殘補貼、公公的低保,一年能有兩三萬收入。

  在泗城鎮,自從承包了縣農委捐贈的2個大棚,胡萬俠就一天到晚在這裡忙活。胡萬俠的兒子是聾啞人,兒媳由於車禍下肢癱瘓,家裏過得異常艱難。在村裏的技能培訓下,胡萬俠的兒子開了理髮店,每年有1萬元的收入。今年,縣農委又捐贈了兩個大棚給胡萬俠,教她種植經濟效益高的作物,年凈收入超過2萬。“上一季種的是芋頭秧,兩個大棚一共掙了1萬多,這一季種的是大蒜,現在市場價挺高的。”胡萬俠説,這日子有盼頭!

  防臭、除汗,還保健,泗縣傳統的“中草藥布鞋”成為城裏人眼中的香餑餑。當地鞋企天和公司整合傳統工藝,開發了中草藥手工布鞋産品,並將手工納底工藝教給貧困戶,由他們在家完成。“我們已與30個貧困村簽約,帶動500多戶貧困戶參與草藥布鞋手工製作。”企業負責人李丹鳳説。

  彭鮑村貧困戶胡昌霞就是其中一員,她每天和鄰居們圍坐在一起納鞋底,“一雙18元,一天納兩雙,一個月可以掙幾百塊錢貼補家用。”胡昌霞説,村裏還為老伴安排了保潔員工作,兩項收入加上低保,讓老兩口吃穿不愁。

  為了鼓勵貧困戶發展,泗縣出臺了多方面獎補措施。在泗城鎮,貧困戶丁素梅和老伴養了20頭羊,最近他們的“惠農補貼一卡通”裏多出了3000塊,原來這是縣農委為鼓勵貧困戶發展特色種養發放的獎補金。

  “扶貧不是發錢,而是給政策,讓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通過自己的雙手和汗水脫貧、甚至致富,才可持續性。”王法立説,泗縣通過平臺打造,為貧困戶創造就業創業機會,“現在在泗縣,最明顯的感覺是全社會都動起來了,企業扶貧有動力,幹部扶貧有幹勁,貧困戶脫貧有意願。”

  只有全民健康,才有全民小康——

  健康扶貧讓群眾少生病不生病看得起病

  只有全民健康,才有全民小康,這句話絕不是一句口號,在農村,大多數家庭都是因病、因殘致貧、返貧。就泗縣來説,因病致貧人口占49.06%,幾近半數。

  如何讓百姓少生病、不生病、看得起病,泗縣在健康扶貧的體系構建上走到了全省前列。看病不花一分錢的民生願景已經在泗縣貧困戶中率先實現。

  “這次犯病總共花了1900多塊錢,但是醫院一分錢都沒要。以前生病不到萬不得已不敢上醫院,現在再也不怕看不起病了。”李張妹是泗縣屏山鎮屏山村建檔立卡貧困戶,記者見到她時,她正在屏山村衛生室整潔的病房裏接受治療。她拿出自己的“健康脫貧工程醫療服務證”,激動地告訴記者,現在拿這個“紅本本”來看病,就可以享受政府的優惠政策,看病不花錢。

  因為患有慢性病,李張妹要常年看病吃藥,這讓本就沒有什麼收入的家庭雪上加霜。但是從今年開始,泗縣對貧困人口合規醫療費實行財政兜底保障,李張妹再也不用為“看不起病”發愁。

  據泗縣衛計委曹飛主任介紹,泗縣在省“351”醫療兜底政策的基礎上,實行貧困人口看病財政兜底,“也就是説,通過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等綜合補償後,縣財政每年增加700多萬元,對貧困人口剩餘的合規醫療費用全部實行兜底保障,徹底解決貧困人口就醫負擔,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

  當然,為了防止過度醫療,杜絕財政浪費,泗縣在有序轉診的基礎上,還建立了一整套監督機制,“醫院經過評估認為可以出院,但病人拒絕出院的,延長的住院費用由病人自己承擔。另外,嚴格評審醫療費用,如果發現醫院過度醫療,産生的費用由醫院承擔。”

  讓貧困人口看得起病,還得優化基層醫療服務,讓百姓在家門口就能“看得好”病。李張妹説,以前看病要去縣裏,現在犯病了基本都是在村衛生室、鎮衛生院看。

  在很多人眼裏,鄉鎮衛生院設備落後、人才缺乏,但泗縣屏山鎮衛生院,卻顛覆了記者對鄉鎮衛生院的印象,這裡不僅有標準化手術室、溫馨乾淨的産房、還有CT等先進的醫療設備,硬體設施已經達到縣級醫院標準,基本的手術在鄉鎮醫院就能完成,費用比城市醫院低得多。當然醫院只有顏值不行,更要有軟體。醫院在多舉措吸引人才之外,建立縣醫院專家團隊包保鄉鎮醫院制度,下沉醫療資源。在每個科室還設置有滿意度評測裝置,讓病人現場給醫生服務打分,測評納入績效考核。記者看到,來這裡看病、體檢的村民人頭攢動。

  屏山衛生院

  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還得進行健康干預,讓群眾少生病、不生病。泗縣大力開展“健康小屋”建設,依託村衛生室,建立村民體檢平臺,開展健康宣傳。還為村民建立健康檔案室,其中,針對貧困戶建立專門的健康檔案。在家庭醫生簽約中,縣財政為每個貧困群眾代付服務費用,由縣鄉專家團隊和鄉村醫生包保聯繫,為貧困群眾開展精準的醫療服務和健康諮詢。

  “省裏提出,泗縣要爭做全省扶貧開發排頭兵,先行一步。近年來,我們著力補齊工業、基礎設施、縣域經濟短板,通過這幾年扶貧打下的基礎,我們完全有信心如期脫貧。”王法立介紹,今年泗縣將實現1.25萬貧困人口脫貧、25個貧困村出列。全縣將圍繞一個如期脫貧目標,實施創業、就業、兜底“三大工程”,激發資源扶貧、金融扶貧、社會扶貧“三大活力”,加強基礎設施、基本技能、基本公共服務、基層黨組織建設,啃下脫貧硬骨頭。(記者彭旖旎)

  【歲末年初看扶貧 網媒小編走轉改】走進泗縣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