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轉型重塑 我們有士氣(數字解讀2016國防軍隊建設)

2016年12月26日 11:21:03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是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履行軍隊使命任務的必然要求,是強軍興軍的必由之路。

  新征程,新使命,新變化。2015年11月中央軍委改革工作會議後,領導指揮體制改革先行展開,實現了軍隊組織架構歷史性變革。這一年來,軍隊改革力度空前,各項舉措推進順利,贏得全黨全社會高度讚譽,在國際上也産生了強烈反響。如今,“脖子以上”的領導指揮體制改革基本完成,新體制的“四梁八柱”已經搭建,“脖子以下”的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正在緊緊跟上。

  聚焦打贏,轉型重塑,蹄疾步穩,人民軍隊正昂首邁向世界一流軍隊的新征程。

  從“4”到“15”——

  軍隊組織形態日益現代化

  新成立的陸軍領導機構、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和軍委機關15個部門相繼亮相,標誌著我國軍隊組織形態日益現代化。

  站在歷史關口,習主席以恢弘的戰略氣魄領導推開國防和軍隊整體性、革命性變革。全軍將士聞令而動,沿襲多年的總部體制、大軍區體制、大陸軍體制退出歷史舞臺,新的領導指揮體制登臺亮相。

  為了適應打贏資訊化戰爭、有效履行我軍使命任務的新要求,迫切需要改革創新,重塑我軍領導指揮體制。軍委機關從四總部制改為多部門制,不只是數字增減、名稱改變、機構重組、人員調整,更是結構性、功能性重塑,實質上是軍委機關從定位到職能到機制的再造,過去有些機關特別是高級機關各把一口、政出多門的思路模式得以徹底改變。軍委真正立於“三軍”之上,更好地實現了軍隊最高領導權和指揮權集中于黨中央、中央軍委和習主席,我軍領導指揮體制掀開嶄新篇章。

  軍委總部機制的這次全面改革,不僅是對我軍戰略領導、戰略指揮、戰略管理體系的一次全新設計,而且使軍委機關的指揮、建設、管理、監督四條鏈路更加清晰,決策、規劃、執行、評估職能配置更加合理,必將為贏得軍事競爭優勢提供有力支撐。

  從“7”到“5”——

  能打勝仗成為主攻方向

  七大軍區調整為五大戰區,中央軍委聯勤保障部隊成立,能打勝仗成為部隊的主攻方向。重新調整劃設戰區、組建戰區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是從“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總原則出發,根據我國安全環境和軍隊擔負的使命任務作出的戰略決策,是全面實施改革強軍戰略的標誌性舉措,是構建我軍聯合作戰體系的歷史性進展。對確保我軍能打仗、打勝仗,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戰區是本戰略方向的唯一最高聯合作戰指揮機構,根據中央軍委賦予的指揮權責,能夠對所有擔負戰區作戰任務的部隊實施統一指揮和控制。

  戰區作為聯合作戰指揮機構,不再是單一軍種指揮機構。建立健全軍委、戰區兩級聯合作戰指揮體制,構建平戰一體、常態運作、專司主營、精幹高效的戰略戰役指揮體系,是適應一體化聯合作戰指揮要求的關鍵舉措。

  從七大軍區到五大戰區,是根據現代化戰爭的需要而實施的,體現了我軍建設的歷史性發展與進步。五大戰區的成立,對部隊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戰區的作戰任務對戰區所有部隊都提供了新的課題,激勵部隊不斷發展,不斷增強戰鬥力。以五大戰區成立為契機,我軍的現代化建設必將大踏步、全方位地勇往直前,為打贏現代化戰爭奠定堅實的基礎。

  從單一到聯合——

  實戰化訓練劍指打贏

  戎馬鳴,金鼓震。改革之年,實戰化訓練的硝煙味越發濃烈,演兵場上,新體制下的“首戰”陸續上演。“跨越—2016朱日和”軍演,五大戰區陸軍依次亮相;戰區級聯演,海陸空戰支部隊聯合“礪劍”……

  11月,經習近平主席批准,中央軍委印發《加強實戰化軍事訓練暫行規定》,對落實實戰化軍事訓練提出剛性措施、作出硬性規範,要求全軍必須把實戰化貫穿滲透于軍事訓練全過程各領域。

  一年來,劍指打贏的實戰化聯合演練從未停歇。攥指成拳聚合力。改革,劍指打贏;打贏,必須聯合。

  軍隊首先是一個戰鬥隊,能戰方能止戰。觀察陸、海、空軍的一系列實戰化演習訓練,實戰化的強軍之魂已逐步呈現。具體來説,就是按實戰要求訓練,仗怎麼打兵就怎麼練,把實戰化貫穿滲透于軍事訓練全過程各領域。實戰化訓練的根本目的不是訓練,而是提高體系作戰能力,確保我軍有效履行使命任務。只要緊緊牽住實戰化訓練這個“牛鼻子”,改革必成,強軍可期!

  從“0”到“10”——

  軍隊反腐首次實現派駐監督

  依法治軍是我們黨建軍治軍的基本方略。從習主席首次鮮明提出“依法治軍、從嚴治軍是強軍之基”,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把依法治軍、從嚴治軍納入依法治國總體佈局,上升為黨和國家的意志,軍隊法治建設按下“快進鍵”、進入“快車道”。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隨著一批位高權重的軍中腐敗分子落馬,讓人們看到了軍隊反腐敗的決心,看到了建設世界一流軍隊的希望。

  軍無法不立,法無嚴不威,定了規矩就要執行。各級部隊要強化執行力,維護法規制度權威性,讓鐵規生威、鐵紀發力。深入推進政治建軍、改革強軍、依法治軍,是全軍的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政治建軍是靈魂,改革強軍是根本,依法治軍是保證,三者相互貫通、相互促進。

  全軍官兵要準確把握三者的辯證關係,不斷增強貫徹落實的自覺性堅定性,不斷提高貫徹落實的能力水準,努力開創強軍興軍新局面。

  從“230萬”到“200萬”——

  軍人轉身助力軍隊轉型

  2016年軍隊裁減30萬進入正式實施階段,一批批官兵面臨轉身,或異地換防,或脫下戎裝,踏上了新的征程。

  “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是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進我軍組織形態現代化、構建中國特色現代軍事力量體系的關鍵一步,是實現黨在新形勢下的強軍目標、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必須邁過的一道關口。”

  12月在京舉行中央軍委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工作會議上指出,當前需要建設一支具有精幹化、一體化、小型化、模組化、多能化特徵的軍隊。

  在什麼樣的時代、面臨什麼樣的形勢,就需要有相應的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如果改革落後於時代發展、落後於形勢所需,再強大的軍隊也要落伍。當前我國進行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的改革恰逢其時。

  軍隊規模結構和力量編成改革,是在領導指揮體制實現歷史性變革的基礎上,對我軍力量體系進行的整體性、革命性重塑,重在解決結構性矛盾。這場“脖子以下”的改革能否緊緊跟上,直接關係到改革總體目標能否順利實現。

  《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26日 18 版)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