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民生改善 我們有收穫(數字解讀2016社會民生)

2016年12月26日 11:17:12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字號:    

  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用。要通過深化改革、創新驅動,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生産出更多更好的物質精神産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

  6.3%

  百姓錢袋子沒縮水

  數據背景

  今年前三季度,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7735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同比增長6.3%,跑贏CPI,也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居民工資性收入、經營凈收入和財産凈收入增速均在8%左右,每人平均轉移凈收入增長10.3%,增速快於前三項,反映出惠民保障政策在增加居民收入方面更加給力。與此同時,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繼續縮小。經濟穩中向好,百姓致富有方,消費多姿多彩,生活安定有序。

  百姓心聲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區教師周雅婷:

  今年探親,發現農村老家收入增長很快,家電傢具都已經升級換代。“雙11”期間,他們跟城裏人一樣,網購得那叫一個“嗨”!敢花錢,更會賺錢,許多年輕人開網店、當微商,把農産品賣到全國各地。人們腰包鼓了,生活方式悄然改變,精氣神也越來越好。

  專家點評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

  2016年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放緩,但總體上與經濟增長速度相適應,而且收入結構優化,可圈可點。前些年居民收入的高增速,是對之前勞動生産率增長快而居民收入沒跟上的補償。長期看,居民收入與勞動生産率的增速應保持協調,既要讓人民群眾合理分享發展成果,也要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留出空間。

  1000萬人

  脫貧攻堅首戰首勝

  數據背景

  2016年是脫貧攻堅首戰之年,中央高度重視,各地各部門真抓實幹。“兵力”投入更多,中央和省級財政扶貧資金首次超1000億元,扶貧“硬辦法”接連出招;戰術更有效,“六個精準”“五個一批”,使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落地生根;戰鬥力更強,扶貧資金使用更有效率,貧困退出機制、扶貧資金整合等關鍵環節改革取得重大突破。一年來,有超過1000萬人告別貧困,昔日的窮鄉僻壤充滿希望和生機。

  百姓心聲

  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白朝鄉魏子村2組貧困戶王美懷:

  扶貧政策樁樁件件扶到點子上。今年的危房改造項目,讓我家住上了放心房;我想搞點産業,扶貧小額貸款找到府;不懂技術,農技指導員來到家;銷售也不用自己跑,合作社全包。我認準了,只要勤勞肯幹,脫貧不難。

  專家點評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扶貧研究中心主任張琦:

  “十三五”開局之年,脫貧攻堅戰進展喜人,充分體現了全國上下以超常規力度決勝脫貧攻堅的決心。眼下首戰首勝可期,也要重視某些地方脫貧重規模數量、輕品質效益的問題,進一步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著力穩定脫貧,著眼長遠發展。

  22省

  醫保並軌促進公平

  數據背景

  我國目前已有22個省份出臺文件,對本地區城鄉居民醫保制度進行整合或作出相關規劃部署。城鄉醫保“並軌”後,各地醫保定點的醫療機構、醫保藥品的目錄明顯擴大。城鄉居民醫保整合後將遵循“待遇就高不就低”原則,參保人員特別是農村居民的醫保報銷比例也顯著提高。

  百姓心聲

  山東省乳山市農民閆得義:

  過去參加新農合,我到城裏看病,得先辦轉診手續,很麻煩。看完病回來報銷,不僅限額低,很多藥都報不了。現在醫保並軌,看病報銷不再分“城裏人”“鄉下人”,負擔輕了,心裏舒坦。

  專家點評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褚福靈:

  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整合後,醫藥費報銷的多了、自付的少了,看病負擔減輕,城裏人、農村人都從中受益。更重要的是,居民在分享改革紅利時,不存在城鄉差別,體現了社會公平正義,這是改革的最大意義所在。

  13%

  財富蛋糕向你我傾斜

  數據背景

  今年1至11月,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48250億元,同比增長5.7%,增速放緩。不過,給群眾辦的好事實事一件接一件,一筆筆真金白銀按時撥向民生工程,主要民生領域財政支出均同比增長13%以上。另外,政府壓縮一般性支出,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並更多用於改善民生,把財富蛋糕“大頭”分給百姓。時近歲末,千家萬戶感受到“民生清單”的厚重溫暖。

  百姓心聲

  江西省贛州市章貢區大新開路29號原居民孫新偉:

  原來住在土墻木頭房裏,屋頂還是老土瓦,遇到下雨天一怕漏二怕淹。今年市裏開展棚戶區改造,徵收棚戶房的作價比新房售價還高,我拿到57萬元補償款,買新房只花了37萬元,還多了20萬元存款,這相當於國家在給我掏錢買房呀!

  專家點評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院長白景明:

  今年的財政支出總體進度較快,説明積極的財政政策落到了實處,民生等重點領域得到有力保障。另外,通過推進預算制度改革,財政部門更嚴格地執行預算安排,財政資金得到更及時合理的使用,對推進民生領域建設發揮了更加積極有效的作用。

  2.99億人

  就業超額完成了目標

  數據背景

  今年1至11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249萬人,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124.9%,個私企業從業人員達2.99億人。就業穩中有升,一方面源自今年經濟運作始終保持在合理區間,“穩增長”為“保就業”提供了堅實基礎;另一方面源自良好的體制機制保障,劃撥1000億元“去産能穩就業”專項獎補資金、優化創業環境等措施落地有聲,讓更多人捧上了“新飯碗”。

  百姓心聲

  河南信陽巴將軍火鍋店店主肖萬東:

  老單位化工廠破産後,我開始自主創業。從貸款到辦證,一路下來,國家政策支援到位,火鍋店生意越來越好。我先後安排了40多名下崗職工再就業,心裏安穩,也有成就感。

  專家點評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際勞動保障研究所所長莫榮:

  就業是民生之本。放在全球背景下,今年以來中國的就業表現十分搶眼,成為經濟運作的一大亮點。個私企業的快速增長,體現了“雙創”成效,是轉型發展與民生保障雙贏的最好體現。

  80.5%

  為碧水藍天“鐵腕護法”

  數據背景

  2016年,“大氣十條”配套的22項政策措施和要求制定的25項重點行業排放標準全部頒布實施,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立健全空氣品質預報預警系統,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80.5%,同比提高2.6個百分點。

  百姓心聲

  北京市石景山區某公司職員魏珊:

  今冬雖然還有霾,可重污染天氣預警機制發揮了作用,提高了居民防護意識,一定程度上有助於緩解人們的“霧霾焦慮”。治霾是持久戰,希望未來能採取更有力的措施,達到更好的效果。

  專家點評

  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院長賀克斌:

  2016年我國空氣品質改善的步伐更加穩健,對重污染的應對有序、有力。我堅信,只要穩步推進、堅持治理,霧霾發生的次數會逐步減少,強度會逐年降低,碧水藍天的日子會越來越多。

  本版稿件由白天亮 顧仲陽 吳秋余 林麗鸝 趙貝佳 曲哲涵采寫

  《 人民日報 》( 2016年12月26日 14 版)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