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

2016年12月21日 14:15:30  來源:中國新聞
字號:    

  中央農村工作會議19日至20日在北京召開。會議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總結“十三五”開局之年“三農”工作,分析當前農業農村形勢,部署2017年農業農村工作。(12月21日新華網)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破解農業發展難題、推動農業闖關過坎的關鍵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一年前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而一年後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一步釋放出重農強農的信號,無疑將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十三五”開局之年,實現經濟穩中向好,“三農”工作功不可沒。綜觀一年來的“三農”工作,繼續保持穩中有進的良好態勢,農業結構調整邁出重要步伐,農村新産業新業態蓬勃發展,農村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深入推進,農村民生持續改善,農村社會保持和諧穩定。全年1000萬人的脫貧任務有望超額完成,脫貧攻堅實現良好開局。不言而喻,這些成績為我們應對經濟下行壓力、做好全局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

  不過,在看到“三農”工作取得成績的同時,也應該清醒地看到,新形勢下,我國農業主要矛盾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為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並且主要是結構性、體制性的問題。比如,近年來,我國玉米、棉花、糖料等進口規模不斷擴大,“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的問題突出,呈現出生産量、進口量、庫存量“三量齊增”的現象。就以糧食為例,雖然産量連續十二年增産,但同時大量穀物還要進口,暴露出糧食等主要農産品生産的有效供給不足,與實際需求不匹配,人們真正需求的生産不出來,在品質和品質安全上還不適應。無庸置疑,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農業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把農業結構調好調順調優。就現實來看,我國農業供給側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生産還沒能很好地適應市場需求變化,“買難”與“賣難”並存。在這種情形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理所當然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調優、調高、調精農業生産結構,增強農産品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創新産品供給,為消費者提供更豐富、更優質、更適銷對路的産品。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在完善體制、創新機制,加快深化農村改革。就現實來看,農業供給側結構性問題,病症是資源要素的錯配扭曲,病因在政府調控制度和市場運作機制不健全不完善。把脈問診、對症下藥,就必須通過改革來推動結構性調整,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推進糧食等重要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深化農村産權制度改革,改革財政支農投入使用機制,加快農村金融創新,健全農村創業創新機制,全面激活市場、激活要素、激活主體。

  穩中求進是明年經濟工作的總基調。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三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關係農業的長遠發展,同樣必須貫徹穩中求進總基調,既不能在方向性問題上出偏差,也不能犯顛覆性的錯誤。唯此,就必須守住確保糧食生産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的三條底線。

  明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有理由相信,只要我們遵循經濟規律和自然規律,堅持新發展理念,準確把握新形勢下“三農”工作方向,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一定能夠推動農業闖關過坎,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開闢農業現代化發展新境界。(南方網羅建華)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