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去産能,更嚴格更堅決(政策解讀聚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

2016年12月19日 09:57:39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製圖:郭祥

  編者按:16日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全面部署明年經濟工作。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振興實體經濟、促進房地産市場平穩健康發展。此外,要按照統籌推進、重點突破的要求加快改革步伐,更好發揮改革牽引作用。

  本報從今日起,就如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及更好發揮改革牽引作用,邀請部委相關負責人和專家,結合2016年1月以來大數據,推出系列解讀,回應社會關切。

  在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去産能,再次位列“五大任務”之首。

  “産能過剩是傳統發展模式進入經濟新常態時最突出的問題,也是阻礙經濟轉型升級、經濟增長動能轉換的關鍵因素。完成去産能任務,可以增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整體信心。”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監測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説。

  去産能位列五大任務之首,處置“僵屍企業”迫切而關鍵

  今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元年,以“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為抓手,改革取得初步成效,部分行業供求關係、政府和企業理念行為發生積極變化。在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深入推進“三去一降一補”成為明年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首要任務,而去産能又位列五大任務之首。

  為何去産能會位列五大任務之首呢?

  一是産能嚴重過剩是當前經濟運作中的主要矛盾,導致企業投資經營信心下降。據國家統計局企業景氣調查顯示,今年以來工業企業的設備利用率處於近年來的低點;據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11月發佈的企業家調查結果,超過七成企業家認為本企業所在行業産能過剩形勢“比較嚴重”或“非常嚴重”,這一結果最近4年沒有明顯變化。

  二是去産能外溢效應顯著,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有牽引性。

  “去産能任務的完成,可以為其他四大任務提供相對寬鬆的環境。特別是,僵屍企業的處置可以通過‘短痛’的措施拔掉輸液管和呼吸機,有利於去杠桿任務的推進;僵屍企業的減少也有利於降成本,帶動價格回歸與企業利潤增長;而‘輸血’資金也可以回流用於補短板。”潘建成認為,去産能的目標比較明確,可以定量化,過去一年來也積累了不少可操作經驗,對經濟運作産生的積極影響比較明顯,也有利於增強改革信心。

  去産能千頭萬緒,要抓住處置“僵屍企業”這個牛鼻子。“工業品價格持續長達4年半的下跌,已經通過市場淘汰了不少企業,但目前産能過剩依然十分嚴重,關鍵在於不少僵屍企業依靠政府‘輸血’勉強維生。因此,去産能要抓住處置僵屍企業這個牛鼻子,是非常清晰、正確的思路。”潘建成説。

  所謂僵屍企業,是指喪失自我發展能力,必須依賴非市場因素,即政府補貼、銀行續貸等生存的企業。“僵屍企業就像電影裏的僵屍,本身已經沒有生命力了,但還可以靠著輸血時不時出來蹦跶,而且它蹦跶起來還挺嚇人,危害不小。”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絳給僵屍企業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

  儘管僵屍企業無效益,卻依然佔有大量的土地、資本、勞動力等要素資源,導致資源無法向收益更高的部門流動,阻礙了新技術、新産業的培育成長。僵屍企業無償債能力,卻吸納大量企業拆借與銀行貸款,也易引發金融風險。

  然而,正是由於僵屍企業身上隱藏的“爆點”太多,才讓處置僵屍企業成為了燙手山芋。少數地區存在畏難情緒,擔心處置僵屍企業會影響社會穩定,信心不足,辦法不多;也有的地區和企業心存僥倖,期盼市場回暖讓僵屍企業死而復生,去産能的決心時有動搖。

  “僵屍企業不退出,産能過剩矛盾就不能根本化解,中國經濟的結構調整、動力轉換就難以實現,因此,抓住處置僵屍企業這個牛鼻子,迫切而關鍵。”中國企業聯合會企業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繆榮説。

  難點在於就業和債務,要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路

  繼續化解過剩産能,難在哪?

  債務處置是去産能的核心問題。過去兩年,中國鋼企、煤企的平均資産負債率逾70%,鋼鐵行業的債務總規模約3萬億元,可謂負債“壓力山大”,如近期出現債務問題的渤海鋼鐵集團,資産負債率高達88.5%。

  債務高而市場陷入長期疲軟,導致鋼鐵、煤炭企業的資金鏈較脆弱。特別是大型煤炭、鋼鐵企業,主要使用貸款、債券等融資工具,如果強行破産清算,極易對金融市場造成動蕩。自今年3月底至9月底,北方最大的特鋼企業——東北特鋼連續出現9次企業債券違約,最後宣佈破産重整,就打破了剛性兌付預期,一度引發了強烈的市場震動。

  職工安置也是難點。鋼鐵、煤炭都是勞動密集型行業,涉及職工人數多。以東北規模最大的煤炭企業——龍煤集團為例。處於過剩産業又嚴重虧損的龍煤,擁有職工約20萬,幾乎相當於一個小型城市或中等縣城的人口規模。當地的財政狀況和就業形勢本就較為困難,職工再就業難度很大。而且,鋼鐵、煤炭行業通常會出現“全家都在一個企業就業”的情況,一個企業的關停往往會使一個家庭喪失經濟來源。

  此外,去産能也將波及鋼鐵、煤炭的上下游行業。如何平衡去産能、保就業和防風險間的關係,儘量降低去産能的“負效應”至關重要。

  推動去産能有實質性進展,就要“壯士斷腕”,妥善處理整體與局部的關係。

  “判定僵屍企業、採取相關措施處置僵屍企業本身並不難,難在全局與局部、中央與地方在僵屍企業處置過程中的利益不完全一致。”潘建成説,處置僵屍企業,要強調樹立全國一盤棋的思路,對於特別困難的地區,國家要加強財政政策的傾斜力度,比如加大債轉股的力度,加強發達地區對困難地區的結對幫扶力度,減輕困難地區經濟增長考核壓力,使中央和地方協力同心堅決完成僵屍企業處置任務。

  推動去産能有實質性進展,就要“長痛不如短痛”,妥善處理當前與長遠的關係。

  “不能因為局部就業壓力的短期增大、市場的短期反彈,就影響去産能的決心。”潘建成説,當前我國不存在整體性失業壓力,今年的大城市調查失業率比較低。勞動人口自2012年以來持續下降,就業需求也在減少。與此同時,政府也在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與職業培訓強度,加強對就業困難人員和零就業家庭人員的援助力度,提供兜底幫扶,築牢民生底線。“這是壯士斷腕、刮骨療毒的必然過程,是短痛換來長期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

  推動去産能有實質性進展,還要“膽大心細”,妥善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係,防止“後遺症”。

  去産能繞不開債務處置,而債務處置要堅持市場化、法治化方向,妥善處理企業債務和銀行不良資産。專家建議,對於扭虧無望的僵屍企業,可依據《破産法》實施破産清算,讓其退出市場;對核心業務仍在健康發展,只是融資來源暫時枯竭的僵屍企業實施兼併重組。而在兼併重組中,鋻於僵屍企業的吸引力較差,政府絕不可“拉郎配”。

  利用法治與市場手段,防止被淘汰産能死灰複燃

  今年10月以來,鋼鐵、煤炭、有色金屬等價格出現了一波快速上漲行情,煤炭供應一度緊張。這種“煤飛色舞”的局面,讓一些企業和市場人士開始質疑2017年繼續去産能的必要性。

  實際上,多數傳統行業的市場供求關係並未出現根本性扭轉,鋼鐵、煤炭産能仍然是絕對過剩。“煤炭和鋼鐵的價格回升,更多的是技術性反彈要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帶來的紅利及預期改善。”繆榮認為,由於房地産與基建投資難以持續大幅回升,作為上游行業的鋼鐵、煤炭行業,長期需求的增長動力不足。“如果因為現在的市場暫時性回暖而盲目復産、擴産,行業又將被拖入巨虧泥潭。”

  正因如此,今年經濟工作會議特別強調,“要防止已經化解的過剩産能死灰複燃”。在剛閉幕的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會議上,國家發改委主任徐紹史也表示,明年去産能要更加嚴格控制新增産能,更加堅決淘汰落後産能,更加嚴厲打擊違法違規行為。對今年任務完成情況,要嚴格驗收,真去真退。

  明年去産能的另一個亮點,是會議強調要“用市場、法治的辦法做好其他産能嚴重過剩行業去産能工作”。一直以來地方政府對“關停並轉”手法很熟悉,搬遷改造也是長項,但這些方法最後的效果並不理想,只注重兼併、搬遷,而沒有做重組、升級,導致産能反而越減越多。因此,今年如何利用市場、法治的辦法去産能,備受關注。

  “行政手段的尺度、節奏把握具有很強的主觀性,或者存在一刀切的弊端,或者存在過於隨意的可能性。”潘建成認為,“在採取必要的行政手段的同時,利用環保、品質、能耗等標準,加強市場手段和法治手段,多措並舉地去産能,從根本上避免被淘汰企業死灰複燃,讓它們也沒有動力死灰複燃。”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