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惠民生,給百姓穩穩的幸福

2016年12月16日 16:57:13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為民謀利、替民解憂。民生持續改善,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最動人的景象。

  面對經濟新常態,黨中央始終堅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今年以來,更多的惠民政策密集出臺,更多的民生改革加速發力,更多的普通百姓分享到發展成果。身邊的可喜變化,手中的真金白銀,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順應了千家萬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也提振著億萬人民對改革發展的信心。

  增投入,兌清單,民生答卷溫暖人心

  2016年,我國民生指標穩中有升,亮點頻現——

  收入保持增長,腰包沒縮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前三季度同比實際增長6.3%,跑贏CPI,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城鄉居民收入之比由上年同期的2.83:1降為2.82:1,差距繼續縮小。

  就業好于預期,飯碗有保障。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67萬人,提前一個季度完成全年目標。9月份31個大城市的城鎮調查失業率自2013年6月以來首次低於5%。

  消費熱度不減,生活更添彩。1—11月,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逾30萬億元,同比增長10.4%,消費升級類相關商品增勢較好。

  民生持續改善,離不開財政投入的大力傾斜。前三季度全國財政收入增長5.9%,而居民社會保障和就業、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保障房建設領域等的財政支出增幅均超過14%。

  中央深改小組第二十三次會議強調,要認真分析歸納民生領域的熱點難點問題,列出清單,拿出措施,每年辦成幾件實實在在的事情。一年來,各地各部門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民生保障,像落實發展指標一樣落實民生任務。時近歲末,一份沉甸甸的“民生答卷”交到百姓手中。

  這一年,國家再次提高了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準,也是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首次同步調整,總體上升6.5%左右,1億多人受益。9省份調整最低工資標準,7省份上調失業保險金標準。截至9月底,社保卡持卡人數達9.39億人。

  這一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年每人平均提高40元。基本醫保、大病保險、疾病應急救助、醫療救助等相互銜接的機制逐步形成。城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由100個擴至200個,分級診療加快推進,人們看病更方便、更省錢。

  這一年,保障房建設緊鑼密鼓,眾多家庭圓了安居夢。僅上半年,全國城鎮保障性安居工程就基本建成約366萬套,已接近全年目標。“徵收棚戶房的作價比新房售價還高,這是國家在給我掏錢買房呀!”剛搬進保障房的江西贛州居民孫新偉説,新房子很溫暖,他心裏更暖。

  這一年,天藍水清的日子多了。1—11月,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在連續兩年下降的基礎上,同比又降8.3%,優良天數同比提高2.6個百分點;全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Ⅰ—Ⅲ類水體比例比去年增加4.9個百分點。

  補短板,兜底線,改革破解民生難題

  百姓有所呼,改革有所應;百姓有所求,改革有所為。一年來,民生改革著重補短板、兜底線,對準突出矛盾,亮出硬招實招。

  作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五大任務之一,補短板是各項改革推進的“穩壓器”,也是檢驗改革綜合成效的“刻度表”——

  補上基礎設施的短板,幫落後地區加快追趕小康步伐。國家投資7000億元,啟動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工程,西藏、新疆及四川、雲南、甘肅、青海四省藏區農網建設攻堅,告別用電“孤網”。

  補上生態保護的短板,用改革大手筆重繪綠水青山。“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以來,曾被嚴重污染的三亞河如今碧波盪漾、沙鷗翔集。這一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水流産權確權試點工作啟動……不少地方和部門真抓實幹,還綠於民。

  補上城市建設和管理的短板,將重心從“面子”轉向“裏子”。全年開工建設地下綜合管廊2000公里以上,越來越多的城市建成地下“生命線”。今年中秋,颱風“莫蘭蒂”襲擊廈門,在綜合管廊強力“護佑”下,湖邊水庫片區、集美新城核心區的各類市政管線安然無恙。

  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少,社會政策要托底,“兜底線”鎖定重點人群、重點領域。

  扶貧政策靶向精準、力度增大。今年,我國第三次提出年度千萬減貧計劃。428個縣開展電商扶貧試點,2.26萬個貧困村開展旅遊扶貧。截至10月底,易地扶貧搬遷工程項目開工率達99.4%,已有46萬貧困人口“挪窮窩”,正在抓緊“換窮業”“拔窮根”。

  去産能中的人員安置穩妥推進。11月1日,去産能大戶遼寧省全面啟動轉崗再就業人員安置工作,54歲的張志偉跟公司簽了內退協議:“國家給咱兜底,每月能開4000多元呢,生活不受影響。”中央財政已安排1000億元專項獎補資金,用於去産能過程中的職工安置,多個省份簽下“軍令狀”,職工培訓有平臺、創業可減稅,多措並舉確保每個離崗家庭儘快捧上“新飯碗”。

  給特殊群體送上更多的溫暖。10月1日起,傷殘人員殘疾撫恤金、城鎮“三屬”定期撫恤金標準等,在現行基礎上提高10%;在鄉老復員軍人生活補助標準每年提高1200元……一年來,社會救助體系、職業保障制度、殘疾人就業保障體系、老年人權益保障體系等進一步完善,穩穩托住民生的“底”。

  這一年,民生改革更注重統籌協調,尋求共振效應。

  政策並軌在提速。《關於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意見》《推動1億非戶籍人口在城市落戶方案》等接連出臺,多省份已拿出明確的時間表;各地高考取消和調整加分項目,全國專項計劃錄取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9萬餘人……這些政策助推起點公平、機會公平與規則公平,進一步夯實社會發展基礎。

  改革協同性增強。新食品安全法實施後,多地出臺了食品“三小”地方法規,兼顧就業和消費需求,形成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城市治理新模式。《關於深化改革推進出租汽車行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發佈後,多個城市從居民生活實際出發,創新制度設計,支援網約車規範發展。一年來,不少民生改革廣泛吸納百姓意見,充分釋放政策紅利,發揮了“一加一大於二”的好作用。

  強服務,添活力,讓人人都有獲得感

  一年來,看得見的好日子,信得過的好政策,讓更多人有了人生出彩的機會。

  “手機上就能辦營業執照,回國創業真是對了!”北京智脈醫藥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呂孟濤,是該市海澱區拿到“五證合一”電子營業執照的第一人。商事制度改革再次提速,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再次削減,簡政放權,多方扶持,為創業創新開門鋪路。

  年初以來,多地試點註冊企業場所“一址多照”,提高創業擔保貸款額度,對高校畢業生創業稅收減免,鼓勵科研機構、普通高校、職業院校向創投小微企業優先轉移科技成果……利好政策接二連三,人們追逐夢想更有勇氣和底氣。數據顯示,前三季度全國平均每天新登記企業1.46萬戶。

  “在城裏買房落戶後,老擔心村裏會把我的地收回去。現在踏實了,等掙夠錢就回鄉養老、辦廠。”在無錫打工的陳磊,老家是河南潢川農村,今年國家出臺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政策,確權登記頒證,給了他一顆“定心丸”。目前全國開展土地承包確權試點的省份超過2/3。

  11月,《關於完善産權保護制度依法保護産權的意見》出臺。“我們可以放心去打拼了。我的根在中國,不會考慮移民。”浙江民營企業家蔡會鵬認為,立法保護産權,進一步穩定了全社會的財産預期,增強了安全感和歸屬感。

  “以前丟了身份證,得往返2000公里回家辦。”在北京工作的湖北姑娘焦越説,“如今能跨省補辦,什麼都不耽誤。”一年來,各地各部門強服務、優管理,不斷提升百姓幸福指數。

  全國首個交通出行大數據開放平臺“出行雲”11月正式上線,居民的“手機地圖”將會更精準。數據顯示,70座大中城市裏,已有69座城市共計推出316個政務APP,總下載量為2476.9萬次。各級政府競相擁抱“網際網路+”,主動為公眾提供更便捷的服務。

  “看病能預約,不用起大早排隊;文化館就在社區裏,紙質書、電子書都齊全;地鐵新線路又開工了,到哪兒都四通八達。”上海市民劉麗説,公共服務的提質增效,社會生活的文明有序,讓她覺得像“漲工資”一樣幸福。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不同的獲得感,讓我們對2016年真心點讚。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相信2017年的生活更美好!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