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經濟信心】經濟信心調查系列報道之八丨區域發展篇

2016年12月07日 15:58:48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公眾號
字號:    

  從“粵式反轉” 看中國信心

  ■中國經濟時報記者 謝建超 張李源清

  中國經濟時報社課題組近日開展的“中國經濟景氣感受度”快速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全國24個省(區、市)的2166個受訪對象中,八成以上居民對中國經濟現狀及前景有信心。從區域細分看,東、中、西部居民信心存在著分化現象,持樂觀觀點的比重分別為73.4%、75.9%和64.9%,東、中部高於西部約10個百分點,這也反映了當前區域經濟運作分化的現狀。

  在今年中央一系列宏大的“路線圖”中,廣東無疑是極為重要的一環。廣東當前經濟總體形勢如何?一系列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政策取得了哪些實效?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多位政府專家和企業負責每人平均表示,對中國經濟前景持看好態度,認為今年經濟增速有望保持在預期區間內,展望明年,政策支援對增強經濟向好信心、實現經濟持續復蘇仍意義重大。

  率先回暖經濟指數平穩向好

  “每隔幾年總會有一些唱衰中國經濟的文章,但經濟發展過程中,必然會經歷從高速增長轉變為如何更加健康平穩發展的歷程。”知名經濟學者、國家發改委特邀研究員郭凡禮對中國經濟前景很有信心:“廣東經濟近年來一直是穩步上升的狀態,而隨著高鐵的開通,也逐步帶動周邊中山、惠州、珠海等地區的經濟發展。”

  這種“信心”也得到了最新統計數據的支援:10月20日,廣東省統計局發佈的2016年前三季度廣東經濟運作數據顯示,初步核算並經國家統計局核定,前三季度廣東地區生産總值57061.1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7.3%;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2588.65億元,同比增長3.1%;第二産業增加值24497.29億元,增長6.2%;第三産業增加值29975.23億元,增長8.6%。

  與此同時,一連串重大舉措,推動了廣東經濟結構繼續優化,經濟品質和效益提高,也讓廣東長期被詬病的區域經濟發展協調性得到平衡。

  近年來,不少經濟專家認為,未來幾年,珠三角與粵東西北將形成“你追我趕”的競爭態勢,在數據表現上可能會出現交替領先的現象,這一現象被稱之為“粵式反轉”。作為中國第一大經濟體,“粵式反轉”被視作廣東經濟企穩的重要信號,也被視作中國經濟“企穩—再突破”的重要跡象。

  “目前來看,一是創新驅動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非常明顯,如深圳經濟持續增長的勢頭良好,深圳創新強區南山區的政府稅收快速增長,華為、大疆無人機等創新型企業增長迅猛;二是廣東一些欠發達地區在基礎設施條件改善後,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如揭陽、陽江等欠發達市和龍川、羅定等欠發達縣,經濟增長速度明顯加快。”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宏觀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陳再齊説。

  資料圖片

  同樣“反轉”的還有廣東外貿。近年來隨著江蘇、浙江等經濟大省外貿發展勢頭強勁,廣東外貿佔全國比重逐年下降,但2015年廣東外貿佔全國比重逆勢提升,再次拉開領先距離,被業內認為,實現了另一種“粵式反轉”。

  據海關總署廣東分署11月15日發佈的今年前十月外貿數據:1至10月,廣東民營企業進出口均實現比去年同期一成以上的增長,外貿新業態表現良好,跨境電子商務穩步增長;在外貿規模超千億元的7個城市中,東莞、廣州、佛山和珠海4市進出口同比實現增長,其中東莞增速最高為4.2%。

  而作為製造業大省,廣東製造業企業對國內外市場的預期也已經基本轉為正面,市場採購活動明顯活躍。

  廣東省經信委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11月,廣東省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重點企業PMI)為52.0,較上月上升0.8個百分點;5項權重指數“4上線,3回升”,即生産指數、新訂單指數、供應商配送時間指數和原材料庫存指數均居於榮枯線上,且前三項較上月回升,僅生産經營人員指數居於榮枯線下。

  “上述狀況表明,廣東製造業企業對國內和國際市場的研判更趨正面,企業的購銷活動較為活躍,培育和發展新動能、新業態、新産品的步伐正在加快。”廣東省PMI指數特約解讀專家、省委黨校教授陳鴻宇指出。

  經濟逐步回暖,老百姓感受更多的是民生實惠。根據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前三季度廣東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23883元,同比名義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3%。

  新舊轉換産業升級打開新局面

  “我很贊同問卷調研的結果。經濟波動屬正常行為,我對中國經濟前景很有信心。”廣東都市麗人實業有限公司公關部經理佘啟超表示,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新舊動能的轉換,産業結構的優化,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個適應的過程。

  廣東省綜合改革研究院副院長彭澎也持謹慎樂觀態度:“從廣東目前公開的統計數據可以看出,進出口和固定資産投資比預想的好一些,企業經營、就業狀況都還好。除此之外,平常接觸的企業界人士這兩年來雖有擔憂,但都還能過得下去,真正破産倒閉的並不多。”

  近年來,廣東一系列佈局長遠發展的重大舉措接連出臺,做足做好了新舊轉化這篇文章。

  2015年,被視為“東莞名片”的諾基亞東莞工廠的關停引發人們的擔憂。但事實上諾基亞東莞工廠關停後,東莞本土的智慧手機很快就佔到國內半壁江山。2016年上半年,以智慧手機為代表的東莞手機出貨量1.22億台,增長69.19%。而工廠搬離後僅幾個月,其生活區就被改造成聚大電商産業園,吸引80多家企業相繼入駐。

  新舊轉換間,大型企業發揮骨幹作用,有力支撐平穩增長:2016年,廣東省500強企業營業收入總額達到79603億元,比上年增長11.75%,凈利潤總額增長16.36%,雙雙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有16家企業進入象徵世界級大企業的“千億俱樂部”,其中進入世界500強的有9家,比上年增加了50%。

  新舊轉換間,高新企業快速壯大變強,持續迸發全新活力:2016年1-9月,廣東先進製造業完成增加值增長9.5%,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48.7%;高技術製造業增長11.4%,佔規模以上工業比重達27.3%。已形成新型顯示、軟體、生物醫藥、新材料、新一代通信等七大産值超千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産業群。

  此外,2014年以來“網際網路+”的迅速發展,廣東乃至全國餐飲、交通、社區到家等一系列服務行業搭上網際網路的快車,迅速發展,衍生了一大批新的就業崗位。

  “比如,深圳來説,作為全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城市,深圳本就有著包容的創業環境和一大批高科技企業,對創業者和科技創新人才來講,有施展的平臺和機會,對改革尋找新的增長點,有著良好的基礎。”郭凡禮説。

  “粵創粵新”本土企業搶抓機遇

  “只有夕陽産品沒有夕陽産業”。這是本報記者在廣東多地調研中反覆聽到企業家們提及的一句話。

  “經濟形勢變化帶給企業壓力的同時,更是對企業的轉型升級提出了更緊迫的要求。”佘啟超説,近年來都市麗人主動調整門店佈局,在進行産品和門店升級的同時,還在著力實現渠道調整,按照消費者的生活特別是消費軌跡拓展開店,推進與加盟商聯合開店的聯營模式,構建最快最靈敏的零售系統,全品牌多渠道加速跑,以此提升集團整體的市場佔有率和盈利能力。

  同樣抓住機遇的還有尚品宅配。尚品宅配提出要全力推動進入“工業4.0時代”,借助網際網路實現“大規模個性化定制生産”,業績連年逆勢高速攀升,成為行業低速增長中的“黑馬”。

  類似例子不勝枚舉。廣東企業“粵創粵新”,不斷加速開發新産品、引入新模式。

  成立於2010年5月的雲宏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行業內領先的雲計算大數據關鍵技術及服務提供商。雲宏創始人張為傑也很認可問卷調查結果,看好中國經濟前景。

  “我的信心來源於三個方面,一是受益於國家利好政策、政府整體規劃和支援推動能力以及優秀的宏觀調控能力,且中國擁有強大的綜合國力和影響力;二是中國越來越優秀的企業家精神和實業興邦的執行力。國內企業擁有越來越強的創新和趕超世界經濟及技術的雄心,並願意為國家經濟發展獻計獻策。産業升級及融合發展能力極強,在眾多重大産業中,擁有較強技術和市場的優勢地位;三是經濟總量和每人平均消費水準都具有較大提升空間,且越來越多的居民和消費者更相信並支援國産力量。”張為傑説,近年來雲宏資訊堅持走國産自主的産品化道路,聚焦鑽研雲計算大數據關鍵技術,成功研發國內第一個擁有自主核心技術的雲作業系統,打破了國外行業巨頭對雲計算關鍵技術的壟斷,成為雲計算大數據行業民族品牌的領頭羊。

  張為傑以自身行業為例——市場潛力巨大、客戶認可度非常高、行業創新技術發展能力極強,是他從業以來最直觀的感受:“省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推動雲計算和大數據的利好政策,推動技術創新和全産業鏈高度融合,構建良好合作生態,整個産業發展生機勃勃。”

  增強信心政府還需做些什麼

  信心,來自於執政理念的改變。

  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後,廣東省委、省政府大力推動調結構、促轉型,近兩年更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經濟結構調整的總抓手,轉型轉出“新格局”。

  “隨著改革開放,我們靠著大量廉價勞動力,讓製造業迅速崛起,經濟騰飛,而近幾年這種‘優勢’也在喪失,所以我們急需産業升級。但一個完整的行業發展戰略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崛起的,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需要幾十年的積累和沉澱。”郭凡禮認為,從産業升級來看,難點在於其一核心技術研發能力不高。其二低端勞動力仍然太多,如何提升製造業品質,打造具有工匠精神的製造水準是個難點。其三智慧財産權保護制度較弱。

  陳鴻宇建議,要緊緊抓住目前製造業和實體經濟開始回暖的機遇,一是按照中央的部署,堅持適度擴大總需求,繼續引導和鼓勵社會各界和企業加大對製造業的投資,繼續執行支援實體企業技術改造、科研成果轉化的各項扶持政策;二是繼續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通過深化、細化、具體化政策組合,加強對智慧製造企業、戰略性新興産業、製造業網際網路化和服務化企業的預期引導;三是針對廣東省製造業的結構性分化現象,幫助傳統製造業企業、輕工業企業、中小微企業分析處於發展“弱勢”的原因,採取更得力的措施加以解決,以鞏固和挖掘廣東省製造業新的內生增長動能。

  佘啟超認為,在經濟新常態的大背景下,結合中國政府積極推進的反腐敗、縮小城鄉差距、創新經濟等政策,逐步增強居民對中國經濟的信心。“由上而下全面深化改革、大力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加強民生保障措施制定與落實。”

  張為傑也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加強全面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務實的民生服務;二是多渠道提升國人對國産品牌的信任感和支援力度,“其中媒體將發揮重要力量”。

  “居民對經濟的信心,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自身是否能在經濟增長中受益、自己能否分享到經濟增長帶來的福利。”陳再齊説,必須在經濟增長中不斷提高勞動者收入所佔的比重,切實提高勞動者的收入水準,促進工資的同步甚至更高幅度的增長,增加收入。“另外也要不斷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升保障水準,降低消費者的稅收成本,實質性提升居民的消費能力和消費意願。”

  【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經濟新聞網 http://www.cet.com.cn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中國經濟時報”】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