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融合無障礙 社會共參與”無障礙研討會在京召開

2016年12月05日 18:01:47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融合無障礙 社會共參與”無障礙研討會日前在京召開。(台灣網發)

  台灣網12月5日北京訊 為維護殘疾人合法權益,保障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共用社會物質文化成果,近年來,國家頒布和修訂了關於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法律和規定,為方便和改善殘疾人的生活環境及出行條件提供了基本保障。

  2016年12月2日,在國際殘疾人日前夕,中國首屆“融合無障礙,社會共參與”無障礙研討會活動在北京重慶飯店二層多功能廳召開,研討會由北京創益行無障礙發展服務中心主辦,清華大學無障礙發展研究院指導。出席會議的有清華大學無障礙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孫一平、國家資訊無障礙公共服務平臺副主任黃暢、北京市無障礙環境建設促進中心監督科科長楊鳳英、臺灣無障礙協會理事長林俊福、上海市市政規劃設計研究院設計研究所所長祝長康等嘉賓。  

  會上,與會嘉賓廣泛聽取了用戶意見和建議,分享了無障礙建設在旅遊、資訊服務、硬體建設、標準等方面的經驗和建設成果。

  國家資訊無障礙公共服務平臺黃暢副主任向大家分享了資訊無障礙事業的發展和建設情況,黃暢副主任的介紹分為以下四個部分:

  一是資訊無障礙的重要性。隨著資訊社會的高速發展,弱勢人群因為自身身體機能問題不能便捷獲取資訊服務,已經嚴重影響到他們的生活品質,也隱藏著社會的不安定因素,同時,在國際上,資訊權是一個人基本生存權利,人人共用資訊服務,也是我國人權事業發展的基礎保障。目前,我國有老年人、殘疾人和文化低下人群近8億人群存在資訊獲取障礙問題,加上正常人的臨時障礙人數,障礙群體數量更多。

  二是機遇和挑戰。黃暢副主任表示,對於資訊無障礙事業來説,如此大的用戶群體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各級政府高度重視無障礙環境建設事業,出臺了多項資訊無障礙法律法規法律、政策。

  資訊無障礙事業也面臨著不少的挑戰。比如社會組織呼籲不夠,社會宣傳不夠,社會意識有待提高。社會大眾及各行各業對資訊無障礙的認識了解度還有待提升。在我國,盲人是資訊障礙的重災人群,國內會使用讀屏軟體的盲人僅10萬左右,我國目前的資訊無障礙標準,是參照了國際上WCAG2.0標準,解決了使用讀屏軟體的可感知、可理解和可操作、可相容的問題,但是局限于讀屏軟體上,遺漏了以下人群:沒有和不會使用讀屏軟體的人群、視力低下人群、文化低下和文化差異人群、認知低下的人群。如何為以上將近7億人群提供無障礙服務,這是值得大家共同思考的問題。

  若全部按照現行標準執行將會付出巨大的社會成本,實現的可能性也非常低。因為我國各級政府網站數量龐大,全部完成建設,改造難度大,實現成本高。並且重寫後的網頁真正的無障礙功能也很有限,同時有可能影響到原網站的正常運作和網頁樣式。

  黃主任呼籲,相關檢測機構,在使用檢測工具對網站進行檢測的同時,還需增加人工檢測和新的檢測方式,不能光用簡單的代碼,也不要否決新技術。因為有的網站使用了先進智慧的替代方案,雖然代碼在檢測工具上未必符合規範,但是使用效果非常好。希望有關檢測機構,要針對這些問題,儘快研究制定新的標準和檢測方案。

  三是構建中國資訊無障礙公共服務體系。2013年,中央多個主管部門牽頭積極推動資訊無障礙環境建設。工業和資訊化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民政部、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等部門積極開展我國資訊無障礙事業的頂層設計和體系建設。相關單位、組織和企業在政策、研究及技術方面提供了大量的支援和服務。資訊無障礙公共服務體系的構建,促進了各級政府的共同參與,推動了各級地方政府開展本地化資訊交流無障礙環境建設並納入本地化資訊化發展規劃。

  最後,黃主任介紹了目前我國資訊無障礙事業的推進情況。目前,我國資訊無障礙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形成。已有近千個資訊無障礙公共服務平臺上線服務。實現的服務有網站線上無障礙服務、移動端無障礙服務、搜索無障礙服務以及相應的客戶端。通過以上服務,用戶無需購買輔助軟體,平臺上所有服務全是國産的,來自於國內愛心企業,滿足所有人群。

  當今社會,隨時資訊技術的不斷發展,構建資訊無障礙交流環境,是社會公平的需要,也是社會健康發展的保障,它與設施無障礙具有同等甚至更為重要的作用。

  無障礙事業是愛心事業,也是一項人人受益的公益事業,需要大家和社會各界共同參與,攜手共建文明、開發、包容、共用的資訊無障礙環境。(完)

“融合無障礙 社會共參與”無障礙研討會日前在京召開。(台灣網發) 

[責任編輯:王思羽]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