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無量山科技扶貧的“六脈神劍”

2016年12月02日 10:01:15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資料圖 無量山櫻花谷 中新社發 李一波 攝

  中新社雲南大理12月2日電 題:無量山科技扶貧的“六脈神劍”

  中新社記者 張素

  位於中國雲南大理南垂的無量山,高寒偏遠,是知名作家金庸筆下的世外仙境。但現實中世居此處的人們卻戴著貧窮的“帽子”。

  無量山所在的南澗縣是國家級貧困縣。2013年建檔立卡之初,全縣平均每4人中就有1人是貧困戶,如今這個比例下降到五分之一。

  逾萬人脫貧的一個“秘訣”是科技。11月底,中新社記者隨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探訪,發現當地人效倣《天龍八部》主人公段譽,使出科技扶貧的“六脈神劍”。

  “著力培育‘六個一’高原特色生態農業産業。”從雲南省青少年科技中心外派到南澗縣任駐村扶貧工作隊總隊長的馮軍説,“六個一”即一片煙、一杯茶、一個核桃、一頭牛、一隻雞和一棵藥。

  科技為這些傳統産業注入“真氣”,比如已有上千年養殖歷史的無量山烏骨雞,就在種養結合扶貧生態農業綜合開發示範基地裏“搖身一變”。

  記者採訪時,24歲的李朝仙忙著為雞苗打疫苗。她的老家距離示範基地大約40多公里,祖祖輩輩都在山裏種田。現如今,她和丈夫來務工,月薪穩定在兩三千元(人民幣,下同)。

  “家裏養雞就是自己摸索經驗,哪有這樣大的規模,更別説打疫苗、做孵化。”李朝仙一邊飛快地往雞嘴裏打疫苗,一邊自豪地説:“這裡養出的雞更健壯”。

  經過中國農業科學院、雲南農業大學的育種專家們努力,當地已建立起無量山烏骨雞原種保種體系,每年生産250萬隻雞苗。

  馮軍説,南澗縣的山區面積超過99%,適於發展生態養殖。由專業合作社吸納有養殖條件的貧困戶,實施標準化養殖,既推動産業發展,又帶動農民脫貧。2016年共有3757戶參與養殖,戶均增收2800元。

  不少人習得“六脈神劍”而脫貧,41歲的寶華鎮新村村民韓春貴即將“摘帽”。老韓説,家裏上有老下有小,以前只能守著3畝地過日子。自從當地引進知名藥企打造“無量藥谷”,他先是通過土地流轉獲得2000元,又簽訂合同,每日在自家附近的三七種植田裏務工。

  “老輩在山坡、菜地種三七,種下去就不管了,結果蟲害多,品質産量都上不去。”老韓説,現在他已掌握栽種、打藥、鋤草、日常管護等技術,對今後充滿信心。

  43歲的無量山鎮德安村村民李精學手部殘疾,卻成長為當地茶廠裏的“標桿”學徒。老李現在月收入達2700元,家裏新蓋起兩層小樓。包括他在內,來自附近3個鄉鎮的1000余名農民在這個現代化茶莊園裏學到了先進技術。

  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在種植烤煙、種植核桃、養殖肉牛等領域也交出可喜的成績單。有的貧困戶更集齊“六個一”,年收入超過10萬元。

  在馮軍看來,堅持“科技助力、智力幫扶、素質提升、産業先導”的扶貧理念,既為貧困民眾“輸血”,也培養了他們的“造血”能力。不過,當地貧困範圍廣、程度深,仍有逾3萬人屬於在冊建檔立卡貧困戶,想要實現2018年全縣脫貧的目標還很艱難。而像南澗縣這樣的並非孤例。

  鋻於此,中國科協、農業部和國務院扶貧辦已聯合提出“十三五”時期“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工程”,方案中有到2020年在貧困地區支援建設1000個以上農技協聯合會和10000個以上農村專業技術協會、組織10萬名以上科技專家參與脫貧攻堅、支援每個貧困縣建立1個農技專家服務站等具體舉措。

  “通過了解當地的實際需求,才能使這項工程精準發力。”中國科協調研宣傳部副部長王挺説,未來也將把無量山的經驗複製推廣到更多地區。(完)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