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網路扶貧:決勝全面小康的新杠桿

2016年12月01日 15:51:28  來源:中國青年網
字號:    

  中國青年網北京11月30日電(記者 吳楚 李正穹)86年前,春寒料峭的1931年2月,江西寧都小布的山溝裏,中國工農紅軍從繳獲“一部半電臺”開始,第一次創建無線電偵察臺、通訊隊和訓練班。插上翅膀的資訊極大提振了紅軍的戰鬥力,中國革命也由此拉開“e時代”序幕……86年後,2016年11月29日,全國網路扶貧工作現場推進會在江西寧都召開。“要實施網路扶貧行動,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扶貧工作隨時隨地、四通八達,讓貧困地區群眾在網際網路共建共用中有更多獲得感”——習總書記這一重要指示在紅色革命老區再次宣示,網路扶貧成為決勝全面小康的新杠桿。

  2016年11月29日,全國網路扶貧現場推進會會議現場。中國青年網記者 李晨華 攝

  “網路扶貧元年”:從“N+1”到“網路紅利”惠貧困人民

  2016年,“十三五”規劃開局之年。

  這句概括簡約卻絕不簡單:以2016年為起點,中國,一個13多億人口的大國,將用5年時間,幫助7000多萬人口擺脫貧困,進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5年時間,脫貧7000萬人,意味著什麼?

  回望歷史,我們看到這樣的數據和事實:受益於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約有6.6億中國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他們的物質生活水準顯著改善,機會和選擇面大幅擴展,中國創造了世界減貧史上的奇跡。

  而如今,當中國經濟由高速轉入中高速增長階段,經濟發展的“減貧效應”逐年遞減,剩餘7000多萬人口的扶貧攻堅遇到更難啃的“硬骨頭”時,“中國式扶貧”如何繼續為人民謀福利?

  “可以發揮網際網路在助推脫貧攻堅中的作用,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更多困難群眾用上網際網路,讓農産品通過網際網路走出鄉村,讓山溝裏的孩子也能接受優質教育。”今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明確將“網際網路”與“扶貧”聯繫在一起。

  至此,中國開啟“網路扶貧元年”。

  2016年10月,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扶貧辦聯合印發《網路扶貧行動計劃》,正式提出實施“網路覆蓋工程、農村電商工程、網路扶智工程、資訊服務工程、網路公益工程”五大工程。

  2016年11月29日,全國網路扶貧工作現場推進會召開,提出要多方合力極大釋放“數字紅利”,讓“網路紅利”廣泛充分惠及貧困地區人民,真正實現“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網際網路,不讓貧困地區、人口在資訊化時代掉隊。

  從寬頻網路覆蓋90%以上的貧困村,到開展“N+1”網路公益扶貧活動,再到逐步在全國建立網路扶貧資訊服務體系,充分發揮網際網路先導力量和驅動作用的同時,也是在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要實施網路扶貧行動,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扶貧工作隨時隨地、四通八達,讓貧困地區群眾在網際網路共建共用中有更多獲得感”的重要指示精神,真正讓網際網路發展成果惠及13億多中國人民。

  “雲上中國日日晴”:數據智聯結,指尖善動力

  “地無三尺平,數字貴州處處平;天無三日晴,雲上貴州日日晴。”這句如今已在黔地流行起來的新俗語,描繪出西南貧困大省在網際網路+時代彎道取直、後發趕超的姿態,也折射出中華大地東西南北數字經濟蓬勃發展、同步小康之勢。

  偏居中國西南一隅,貴州“窮山惡水”的刻板印象似乎還留在人們的記憶裏,但今年以來GDP增長速度卻遙遙領先,在第三季度中,更以10.5%的增速排在各省、市、自治區第二位。不僅如此,連續數年,實施“大數據”戰略行動的貴州GDP增長率排名均在全國前列,經濟的增長則為脫貧攻堅提供了最肥沃的土壤。

  一方面,“大數據+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旅遊業”的電商扶貧模式,實現過去由純粹“輸血”扶貧向“造血”扶貧轉變的重要契機;另一方面,貴州還率先推出“網際網路+大扶貧大數據網路募捐平臺”,通過網路開展日常性扶貧募捐工作。

  而在經濟原本就發達的東南地區,數字經濟造福全民更是如火如荼。

  有著“新時代小崗村”美譽的“淘寶村”發源於浙江,而今已遍佈全國。有報告統計,中國淘寶村數量達到1311個,並創造了超過84萬個就業崗位。淘寶村已經成為中國農村經濟轉型的重要新引擎。

  浙江義烏的青岩劉村,這個被譽為“中國網店第一村”的地方,已不再是傳統印象中農村的模樣:走在創業大街上,兩旁是各種與電商有關的門店,孵化中心、創業咖啡館、體驗館……年輕人走進走出,交談的關鍵詞總是三句話離不開“電商”“創業”“網際網路”。據介紹,這裡幾乎每一棟5層高的新式農民房裏都能找到淘寶店。

  “淘寶村”在消除貧困方面的價值正逐步得到確證。據統計,在全國國家級貧困縣發現的淘寶村數量,由去年的10個增至今年的18個,其中平鄉10個、曲陽和鎮平各2個、安圖、鶴慶、南康和鄖西各1個。一大批網商通過電商創業,增加收入,擺脫貧困。

  “在未來五年裏,我們通過‘網際網路+’可以促進農業轉型升級、促進增收致富、推動農村社會轉型、推動農村改革創新。”國家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宋洪遠説,在對農民增收和脫貧方面,‘網際網路+’可以有一些主體作用。而且通過大數據手段可以更準確找出扶貧對象,進行精準扶貧,對農業的創業項目選擇也可以分析。

  從宏觀經濟的發展,到區域經濟模式的快速形成,再到集眾智、聚眾力、行公益事,“網際網路+”早已貫穿始終,而網路扶貧不僅是自上而下的一項國家戰略,同時也是一種自下而上自動自發的行為,是公民社會自發秩序形成的一個過程。

  曾幾何時劃定中國區域經濟差別的“胡煥庸線”在網際網路+時代或許終將過時,雲上中國的全面小康夢想為期不遠。

  “世界是平的”:消弭數字鴻溝,許一個更公平更美好的未來

  18世紀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盧梭曾經在《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中指出,私有制是人類不平等的起源,而“人類每向前發展一步,不平等的程度就加深一步”。農業革命、工業革命及至還在進行中的資訊革命,“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的人類之不平等,也許有一天能在具有空間和資源無限性的網路中消弭……

  日內瓦原則宣言,至今仍猶在耳,“我們要堅定不移地賦予窮人,特別是生活在邊遠地區、農村和邊緣化城區的窮人,獲得資訊和使用資訊通信技術的能力,使其藉此擺脫貧困。”

  “隨時以舉事,因資而立功,用萬物之能而獲利其上。”習近平總書記曾引用這句古語來激勵人們緊緊把握代表著人類新的生産力發展的網際網路時代機遇。然而,更為本質的一句話是“君子立本,本立而道生”,一切的發展都是為了人民群眾的福祉,網際網路的發展要讓億萬人民共用成果從而有更多獲得感。

  “網際網路+教育”,扶貧先扶智,扶貧先扶志。記者在中國烏鎮11月舉行的第三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上獲悉,中國多個“網際網路+教育精準扶貧”項目走在世界前列,將名師、名校、名機構等優質資源的源頭聚合,改變以往傳統的、分散的、片斷的、短時的教育扶貧現狀。鄉村學校、鄉村教師不是被動地接受資源,而是隨時隨地與名師名校連結,平等分享,共同成長……

  “網際網路+醫療”,作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的“網底”,目前全國有138.1萬名鄉村醫生長期紮根在農村,為8.6億農民提供基本的醫療服務,成為我國農村醫療體系的“基石”,為避免農村人口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做出巨大貢獻。而網際網路+通過大數據,把醫學專家積累的寶貴經驗,轉化成標準化的知識基礎,做到數據驅動醫療服務。更為深層次的是,“網際網路+醫療+扶貧”通過突出網路分級診療為農村健康扶貧起到的作用,網路分級診療打通了省—縣—鄉村三級醫生資源合作體系……

  “網際網路+文化”,讓源自歷史、流向未來的豐沛河流,潤澤所有人的心田。在第三屆世界網際網路大會“網際網路+文化”的分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文創所金元浦説:網路命運共同體,不但表現為中國文化走出去,而且表現為企業社會責任感,用産品聯繫全球的人們,為他們的發展負責,一起實現美好生活……

  通過網際網路+的新杠桿來撬動精準脫貧的硬骨頭,從而實現全面小康,這是具有情懷的中國夢想,也是充滿智慧的中國方略,更將是啟迪全球、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未來做出重大貢獻的中國道路!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