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習近平帶火的這個詞與你密切相關

2016年11月30日 13:08:04  來源:新華網
字號:    

  習近平系列講話帶火了很多熱詞,其中“獲得感”特別值得一提。在“中國夢”提出四週年之際,新華網“學習進行時”原創品牌欄目“講習所”推出解讀文章,帶您探究“獲得感”的深刻內涵。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強、張德江、俞正聲、劉雲山、王岐山、張高麗等來到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2015年2月2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講:“處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的關係,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此後,習近平又在多次講話中提到這個詞,“讓億萬人民在共用網際網路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讓民營企業真正從政策中增強獲得感”“只有讓兩岸協商對話、交流合作的成果,轉化為臺灣各階層民眾的普遍‘獲得感’,才能拉近兩岸同胞的心理距離,才能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勢頭不被逆轉。”……

  “獲得感”!令人耳目一新,事關你我他的切身利益,因此很快就成為街頭巷尾的熱議、網路上的刷屏詞。這個富有人情味和生活氣息的詞彙,從此成為檢驗黨和政府工作“含金量”的重要“尺規”。

  人民是主體

  “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主體是人民,凸顯出習近平始終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的治國理政核心理念。

  什麼是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從一些網際網路民生調查中可以看出,收入分配、社會保障、醫療改革、教育公平、反腐倡廉等是網民熱議話題,“起跑線公平公正”“‘老虎’‘蒼蠅’一起打”“希望多一些藍天”等網路留言反映社會訴求。

  從國計到民生,從宏觀到微觀,人民群眾“獲得感”所期待的,是切身利益有保障,公平正義能實現,環境品質得改善,社會風氣更凈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2012年,剛剛當選總書記的習近平首次公開講話,就堅定地表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準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著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帶著一顆執政為民的初心,十八大以來,習近平考察改革前沿廣東,深入寧夏貧困山區,與河北阜平困難群眾一起品嘗蒸馬鈴薯,在四川蘆山地震災區親吻災區兒童,在蘭州“虛擬養老院”為老人端飯……

  與人民打成一片,設身處地了解老百姓所需所想,才能制定出讓人民群眾滿意的改革方案,滿足老百姓的心願。

  “把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各個環節,做到老百姓關心什麼、期盼什麼,改革就要抓住什麼、推進什麼,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習近平指明,改革要從群眾“最盼、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著手。

  “為了誰”?本質論在實踐中如此清晰。

  2016年4月19日,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工作座談會併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馬佔成 攝

  改革試金石

  “獲得感”激蕩改革大潮,習近平為改革寫下新注解。

  在今年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中,習近平把“是否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是否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這“兩個是否”上升為改革成效的評價標準。

  “獲得感”同時為各行各業改革創新指明具體路向。

  “推動各項政策落地、落細、落實,讓民營企業真正從政策中增強獲得感。”2016年3月4日,習近平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民建、工商聯界委員時,提到“獲得感”一詞,殷切期盼民企能從政策中收穫發展的動力。

  在網路安全和資訊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強調“必須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億萬人民在共用網際網路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這一要求,為網路強國建設、網信事業發展指明瞭方向。

  民營企業和網信事業都只是改革發展領域之一。在習近平心目中,“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體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方方面面以及推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各個環節。

  轉方式調結構、補短板破難題,加強薄弱環節建設,抓住人民群眾關注的熱點不放,找準穴位,擊中要害……

  習近平説:“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改善,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保證。”

  “獲得感”作為試金石檢驗改革的成效,而人民“獲得感”的提升,又將進一步增強社會對改革的自信心,不斷凝聚改革力量,為改革帶來生機與活力。

  正如習近平在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指出:“改革開放是億萬人民自己的事業,必須堅持尊重人民首創精神”。

  “改”什麼?認識論在實踐中不斷豐富。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聽取對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的意見和建議併發表重要講話。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 攝

  落腳在“實惠”

  “獲得感”是一種收穫感、幸福感、成就感,是人民群眾對改革發展成果的切身感受,習近平用最樸素的語言概括為“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他説:

  “要大力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注重關心生活困難群眾,讓群眾得到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

  “要積極創造條件,千方百計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讓民族地區群眾不斷得到實實在在的實惠。”

  “民生工作離老百姓最近,同老百姓生活最密切。要持之以恒把民生工作抓好,發揚釘釘子精神,有堅持不懈的韌勁,推出的每件事都要一抓到底,一件事情接著一件事情辦,一年接著一年幹,鍥而不捨向前走,做到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讓群眾看到變化、得到實惠。”

  ……

  “讓人民得實惠”的反覆“碎碎念”,“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的強力敦促,習近平要求改革在“實”字上狠下功夫,自上而下推出一批叫得響、立得住、群眾認可的硬招實招,辦實事見實效。

  “史上最嚴”的《食品安全法》出臺,保障了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全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立,讓老百姓後顧無憂;戶籍制度改革伴隨城鎮化進程持續推進,更多農民變市民……在群眾最期盼的領域,改革實招層層推進。

  2020年使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不讓一個貧困群眾掉隊;《“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出臺,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啃下最難啃的“硬骨頭”,改革硬招攻堅克難。

  一項項務實改革舉措,以破竹之勢推進,帶來看得見、摸得著的變化,讓老百姓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好處,逐漸增強的“獲得感”,讓改革成果深入人心。

  統計數據表明,2016年上半年,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1886元,同比名義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居民收入保持穩定增長,人民生活水準不斷提高。

  每一個數字、每一點進步,都飽含溫暖。數字背後是人民群眾共用改革發展成果的生動寫照。

  習近平説,“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人民有夢想、有追求,民族才有希望,國家才更有力量;人民有“獲得感”、有信仰,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才有牢固而厚重的基石。

  如何“改”?方法論在實踐中步步延伸。(黃玥 王蕊)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