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人民日報:山西某小縣城疑似傳銷大集市

2016年11月23日 10:40:25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原標題:山西小縣城疑似傳銷大集市(經濟聚焦關注傳銷亂象③)

  沒直銷牌照,卻自稱直銷

  “高天古道”高價售賣産品,靠拉人返利

  “那是假的,快別做了!”幾天前,當記者再次走進山西某縣這家挂有“高天古道”牌子的小超市,想問詢“高天古道”的相關情況時,店主這樣説道,“我是實在人,騙不得別人,這個東西我上過當了,我是不會忽悠你們再進來的。”

  店主的反應讓記者有些驚訝。“高天古道”是某雜糧品牌,系列産品有苦蕎麥、燕麥、蕎麥仁等。早在去年10月,記者的身邊就有人説過這樣一個消息:顧客只要分別以4000元、8000元、12000元左右的價格購買他們的産品,就可以得到等價的雜糧産品,同時,交的這些錢被承諾在兩年之內分期返還。也就是説,交的這個錢不僅可以在兩年內返還,還能白吃等價的雜糧産品,如果拉人加入,還能返還更多錢。

  天下有這等“免費的午餐”?今年初,記者來到這家門店,當時店主拿出了一個小本,上面密密麻麻寫滿了消費者的名字和每個月返回的錢數。店主很有信心:“你看,我們這叫直銷,這些錢都能按時回來,不騙人的!”

  緊接著,店主向記者介紹:“我們公司還有一種返利模式,你發展的人越多,分紅越多。比如你拉一個人買4萬的産品,你就能獲得50%的現金獎勵。這個人再拉別人買東西,你同樣能得到一定比例的分紅。”

  不過,記者在商務部直銷行業管理資訊系統查詢,並沒有高天古道的資訊。

  半年多時間過去了,不少人漸漸發現:花錢買回的這些食品,很難賣出去,原因是東西貴得驚人。一包200克的玉米糝,價格高達48元。“幾千塊拿去買白麵,5年都吃不完,結果買了這些玩意,這蕎麥放在稀飯裏煮,煮都煮不爛。”從這家店出來,旁邊的人拿著一包“高天古道”蕎麥對記者説。

  最讓這些投資人不安的是,當初承諾的分紅也停止了。在該縣另一家店舖裏,一位參與者告訴記者:“之前幾個月還有返錢,我從去年9月份開始再沒有被返過錢。説是拉夠幾個人買産品就能返錢,也都沒了反應。等於花一萬多塊錢買了這些東西,煮都煮不熟。”

  在“高天古道”官網,記者看到上面寫有“打造全國最大、最安全的有機雜糧基地”等內容。而記者實地走訪“高天古道”總部種植基地,附近村裏的人説:“公司自己的耕地很少,大部分雜糧都是收當地農民種的。”

  有直銷牌照,卻不按規行事

  “綠之韻”採用的計酬模式涉嫌傳銷

  無獨有偶,記者在走訪時發現,在這個人口只有15萬的縣城裏,各種類似的銷售模式打著各種名目不斷出現。

  記者來到一家“綠之韻”直銷培訓現場,看到了大螢幕上打出來的“財富計劃”,上面顯示,從一層的40%回報,一直到20層,“按照級別對應金額計算”。有“導師”介紹説,為響應“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發展“眾籌模式”,“直銷”産品主要分為兩大板塊:生態紡織和天城雲商。生態紡織板塊産品有竹纖維內衣褲、襪子等,而天城雲商則是“網上商城”,産品包括茶葉、牙膏等。

  在生態紡織板塊,買3800元、8000元、30000元的商品,就可以分別成為銀牌會員、金牌會員、鑽石會員,通過銷售産品和發展會員可以獲得將近10%返現,同時還可獲得積分。在天城雲商,起步門檻則為5萬元,可成為“掌門”,發展會員購買産品後,有機會成為“門主”“王者”。

  這位“導師”介紹,公司即將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成為“掌門”可以獲得1000股“原始股”,成為“門主”則可獲得10000股“原始股”。“到時候股價一天起碼翻10倍,你就可以成為千萬富翁。”記者在現場隨機了解到,不少人投資都在20萬元以上。

  但記者在商務部網站查詢,發現該公司竹纖維製品、茶葉等均不在被允許的直銷産品列表內。而且,根據管理條例,直銷企業設立分支機構應該辦理登記。在商務部直銷行業管理資訊系統裏,“綠之韻”沒有山西分支機構。

  針對“綠之韻”的經營模式,該縣工商局回復記者,銷售人員通過發展下線獲得分紅來維持運轉,存在傳銷嫌疑。

  採訪過程中還有人向記者介紹:“最近從臨汾市那邊傳過來一些類似的銷售模式,比如有推廣POS機的,做的人很多。那邊還有一個賣黑茶的,也是類似的模式。”

  為何群眾同時參與多個産品

  新噱頭不斷,欺騙性較強,監管不到位

  在這個不大的縣裏,不少人同時做著多個涉嫌傳銷的産品,身邊的親朋又都是潛在的“下線”。由於社會關係重疊,許多人既是一種産品的“上線”,又是另外一種産品的“下線”。上下扎堆,“金字塔”的底部也極易崩塌。

  為何在一個人口並不算多的縣城,會有如此多存在傳銷嫌疑的産品混雜其中?

  記者了解到,經濟下行一定程度影響了民間借貸的活躍度。知情人士透露,這些産品最初的推廣者,不少是在當地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人士。以前,他們的錢不少都流向民間借貸或投資,但現在不少人轉而進入看似“更有前景的直銷領域”。而這類人的進入,對其他經濟基礎較弱的人有較強的示範效應。

  其次,當下各種疑似傳銷的模式層出不窮,噱頭不斷,欺騙性較強。記者了解到,不少公司都打著“網路概念”的旗幟,如“眾籌”“微商”“多層分銷”“消費投資”“原始股”等,縣城百姓由於“資訊鴻溝”的存在,防備心不夠,導致在接觸此類行為時容易“著道”。

  此外,職能部門對此類行為的監管存在一定漏洞。當地一位工商局工作人員對記者説:“這種事情太多,得有人舉報才可以。但是好多非法直銷都涉及外地,只處理當地的,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