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智利智京中華會館:百年曆史的華人社團

2016年11月22日 16:10:39  來源:央視網
字號:    

  央視網消息:電視畫面中展示的是智利智京中華會館為華裔新生代設立的中文學校,第一堂課的內容就是:我會中文,我驕傲。但對於會館來説,值得驕傲的不僅僅是教中文。

視頻截圖

 

  視頻截圖 

  智京中華會館是目前智利最大的一個華人僑團,有123年的歷史,它是旅智華人在智利共同的“家”。許多重要的活動,比如春節聯歡晚會都會在這裡舉辦。

  餐飲是華人在當地的主業,據統計,在聖地亞哥的中餐館就超過1000家。會館為會員組織經營法律和餐飲衛生的講座;中國國務院僑辦派廚師團訪問智利,為僑胞傳授廚藝和傳播中華飲食文化。 

  在中華會館原先的章程裏面,會員必須是中國國籍。而由於部分華僑已經加入智利國籍,因此章程在2011年修改為:出生於中國的華僑華人,以及出生於智利的華裔,都可成為中華會館的會員。這一重要修改,明確中華會館的大門是向所有華僑華人及華裔敞開的。近年來,智利實行全方位開放,健全了法律制度,因此自中國各省的新移民,懷著創業發展的理想紛至遝來。華僑華人目前大概有3萬人左右,主要生活在首都聖地亞哥。

  特色:文化為根,兩次創辦中文學校  

  老華僑潘奮程表示:“我們離開了中國,好像沒有了根。如果有個平臺經常聯繫,根就不會斷。中華會館就是我們的平臺和靠山,是華僑華人的家”。而中文學校也是維繫根基的一個平臺。 

  智京中華會館的樓上就是中文學校,由於華裔新生代在西班牙語環境中成長,不可避免地慢慢失去母語的環境。會館負責人意識到,必須有所作為來延續中國文化和語言,於是在1946年就創辦了聖地亞哥第一所華人學校。另外,智利北部安托法加斯塔的中華會館也曾建造了一所中文學校。 

  50年過去了,當華裔新移民的孩子在智利成長,又面臨同樣的問題。會館在2003年再次辦起中文學校,教材得到了廣東省僑辦、廣東教育廳以及暨南大學的支援。教室墻上貼著常用字示範,孩子們畫的荷花、仕女,學生們用工整的鋼筆書法寫下的司馬光的歷史故事,以及他們寫的關於太陽和彩虹的散文。 

  至今,為學校工作過的教師和志願者已經超過70位,現有學生110多名,年齡在6-20歲,有一些是智利當地人。學校有8個年級,每週六下午上4小時課。該校推薦學生參與中國舉辦的華人作文比賽,並且每年都有人獲獎。孩子們學會了中國各民族的舞蹈,孩子們到中國各地參觀,並回到家鄉尋根。這一切都將中國文化的根深深地烙在他們的心裏。 

  發展:“一帶一路”,瞄準中國國內市場  

  近15年,中華會館共換過5任主席,主席與理事會成員都一代比一代年輕,且大部分由新移民組成。他們在智利一穩定下來,自願地投入會館工作。但是對如何吸引在當地成長的新生代,仍然在摸索中。雖然年輕一代對中國的飛速發展感到自豪,但其思維、生活方式更接近於智利當地人,對僑社沒有足夠的歸屬感。 

  智利的華人會館正在慢慢經歷變化。過去,華裔會館基本上都把智利作為市場,而近年中國推行“一帶一路”,他們看到中國更廣闊的市場。於是,廣州總商會副會長何國興、和平統一會會長王會江等僑胞將智利的水果、海鮮,特別是紅酒銷往中國。智利廣州總商會何國強會長,向前來訪問的廣州市貿促委代表團提出,該商會未來將作為廣州與智利乃至拉美地區貿易合作的橋梁,把更多的國內五金、服裝、鞋帽、電子産品出口到智利,同時把智利的紅酒、水果、食品、海産品等引進到國內。(部分文字來源南方日報)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