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專家談】習近平拉美行助推中拉關係開啟歷史新征程

2016年11月19日 09:49:17  來源:中國網
字號:    

  孫岩峰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拉美所副所長、研究員

  17日-23日,習近平主席出訪厄瓜多、秘魯和智利,並參加於秘魯利馬舉行的APEC領導人峰會。這是習主席2013年訪問墨西哥、哥斯大黎加和特立尼達多巴哥、2014年訪問巴西、阿根廷、委內瑞拉和古巴之後又一次“拉美行”,中國最高領導對拉美如此高頻率、大範圍的訪問,凸顯拉美在中國總體外交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

  中拉相互需求推動相互融合

  當前拉美正處於十多年來最大規模的政治、經濟和社會變局。拉美經濟遭遇著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最艱難時刻,地區經濟增速預計可能降至-0.3%,巴西、委內瑞拉等地區大國均出現較大程度負增長,新上臺的阿根廷、秘魯等國政府也將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作為重要施政綱領,其中擴大出口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成為重中之重,而中國擁有的豐富的融資能力、強大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力和經驗、廣闊的消費市場,自然而然就成為拉美各國矚目的焦點。

  特別在全球經濟面臨重大不確定的整體環境下,美歐自顧不暇,難民危機、英國脫歐已大大牽涉歐盟精力;美國特朗普上臺帶來的“孤立主義”傾向,更是讓拉美國家感到絲絲寒意,環顧全球具備與拉美合作意願和能力的大國,屈指可數,拉美全力接近中國實屬自然。即使是去年以來新執政的中右翼政府,如阿根廷、巴西和秘魯,也均將發展對華關係置於優先位置。秘魯新總統庫琴斯基7月當選後,首訪的第一個區域外國家就是中國。阿根廷、巴西總統也“興致勃勃”參加杭州G20峰會,並與中國簽署多項合作協議。在當前的拉美,搭上中國發展的“快速列車”已成為共識,與中國發展全方位合作已成為主旋律。

  而中國,正面臨對內力推經濟結構調整、對外力保穩定外部環境的重要歷史使命。而拉美,與中國既有共同的被剝削、被殖民的共同屈辱回憶,也有擁有共同的執政使命——加快經濟建設、推動社會發展,更有共同的發展利益——構建公正合理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中國與拉美是“天然的合作夥伴”。

  中拉關係提質升級正當時

  本世紀以來,中拉關係突飛猛進。2008年,中國發佈“中國對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政策文件”,拉美逐漸成為中國外交的重要舞臺。特別是十八大以來,習主席、李總理相繼出訪拉美,足跡遍及地區各國。中拉政治互信、經貿合作、人文交流水準得到極大提升。中拉論壇首屆部長會議成功舉行,雙邊與多邊合作機制“比翼齊飛”局面初步形成。中拉貿易額更是由2000年的126億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2635億美元,增長21倍,中國已成為拉美第二大貿易夥伴,也是巴西、秘魯和智利等拉美國家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從2006年拉美第一所孔子學院在墨西哥建立至今,該地區15個國家已建有35所孔子學院和10個孔子學堂。而中國開設西班牙或葡萄牙語的高校已達近百所,在校學生2萬多人,中國與拉美相互了解、相互學習借鑒的潮流正蓬勃興起。

  在此基礎上,中拉雙方對發展雙邊合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特別是拉美國家,希望中拉經貿合作領域逐漸從傳統的農業和能源礦業項目向製造業、基礎設施建設和金融等領域延伸,以期形成更多層次、更寬領域合作新格局、希望中拉貿易結構從原有的拉美對華出口原材料、向更多出口高附加值産品轉變。而中國面臨國內優勢産能過剩和拉美“再工業化”的強烈需求,也希望能通過産能合作,為拉美帶去更多資金、技術和生産能力,將中拉利益共同捆綁在全球産業鏈上。

  雙邊全方位合作的新起點

  習主席2014年7月訪問巴西時與拉美領導人集體會晤時提出“1+3+6”合作新框架,為新時期中拉務實合作指明瞭方向。“1”是“一個規劃”,即《中國與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合作規劃(2015—2019)》;“3”是“三大引擎”,以貿易、投資和金融合作為動力,推動中拉務實合作全面發展:“6”是“六大領域”,即以能源資源、基礎設施建設、農業、製造業、科技創新、資訊技術為合作重點,推進中拉産業對接。根據規劃,未來10年,中國將在拉美地區投資2500億美元,同期中拉雙邊貿易額有望提升到5000億美元。這將為中拉雙方帶來重要的合作新機遇,帶動經貿務實合作優化升級。

  這一新框架成為中拉合作的頂層設計,而此次習主席訪問就是對落實這一藍圖的重要推動。預料在厄瓜多、秘魯和智利訪問期間,中國將與上述三國就大型基礎設施建設、産能合作、電信合作、農産品對華出口、貿易協議升級等各方面簽署若干協議。正如拉美多個政界人士所言,習主席此訪必將成為中拉全方位合作的又一新起點。

  習主席的此次出訪,既可以算是2016年中國高層外交的“收官之行”,也是自2012年十八大以來新一屆最高領導層對拉美政策思路的又一次貫徹落實和階段性總結,更是對2008年以來中拉關係成果的“收穫之旅”,具有里程碑的歷史意義。

[責任編輯:韓靜]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