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治國理政新實踐江蘇篇】放下鋤頭 換了行頭 文化滋潤:居民的別樣幸福

2016年11月18日 13:17:50  來源:金山網
字號:    

  “轉變過去舊習慣,幸福快樂闔家歡;身邊小事別小瞧,文明禮貌很重要……”前不久,江蘇省鎮江市官塘橋街道草根明星韓靜自編自導自演小品《轉變》,首次登上鎮江市潤州區官塘橋街道專場演出的舞臺,引起了新市民的共鳴。“演得太像了,不就是咱們自己嘛!”“才不是,我早就改了舊習慣”……臺下觀眾七嘴八舌説著各自的“轉變”。

  “與其説,拆遷安置進城的官塘橋村民,在小品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不如説,融城後,他們的精神面貌、文明程度、凝聚力都發生了巨大變化。”街道黨工委書記劉春光這樣解讀《轉變》的意義,也道出了街道文化惠民工程的“裏子”——發揮文化“樂民、安民、惠民”作用,豐富了群眾精神生活,展現出文明、和諧、幸福官塘的新風貌。

  草根明星講述自己的故事

  韓靜是當地的文化名人,不僅創作了舞臺劇《農田交響曲》,將農民生活搬上舞臺,而且隨著官塘片區融入城市板塊,又以小品《新官塘人的一天》,表達新市民融城後的心聲,在當地引起轟動。

  “這次的新小品《轉變》,注重農民變市民後,行為習慣精神面貌的變化,和之前的兩部構成了‘三部曲’。”韓靜介紹,《轉變》是《新官塘人的一天》的“升級版”,她經過一年的醞釀,完成創作,從身邊人、身邊事入手,讓村民自己演自己。

  演出現場,記者還見到了秀山村的明星竇家順。看著臺上13名演員,順利完成了太平花燈陣舞表演,這位太平花燈陣舞的發起者,舒了口氣,背起樂器要離場。“時間不夠用。”原來,他正忙著“升級”父女對唱《逛新城》,“以前的歌詞已經裝不下我們城市的新變化,4段增加到了6段,添了交通四通八達、農民拆遷進城住高樓等新詞。”不過,讓他苦惱的是,還沒有找到合適的演員來扮女兒和自己對唱。

  “你家姑娘竇衛琴不就是最好的人選嗎?”一旁的街道工作人員提醒道。今年43歲的竇家女兒正是平山姐妹藝術團的團長,“她也忙得很!”老竇心疼女兒。

  藝術團迎來“新生力量”

  幾年前,竇衛琴接任平山姐妹藝術團團長,領著村民跳舞,成為一道文化風景。

  “隨著新城建設,徵地拆遷,大家不住在一起,晚上排練不方便,舞蹈團一度中斷。”竇衛琴坦言,去年街道文藝演出,平山村第一次請來“外援”,這讓姐妹們看得直掉眼淚,“拆遷真的把我們拆散了?”

  經過多方努力,今年初姐妹藝術團不僅重建,而且迎來“新生力量”,團員平均年齡僅40歲。當天的演出,她們以一支動感十足的爵士舞,重現平山姐妹團風采。“儘管村子拆遷了,但有了平山姐妹團,大家的心都還在一起,只要有演出,大家從四面八方趕來,住得遠的,來回要一個多小時。”目睹“姐妹情深”的平山村工作人員李琦感慨道。

  官塘橋街道黨工委委員汪健介紹,目前,街道下轄的三個村都有自己的文化團隊,包括平山姐妹藝術團、秀山健身舞蹈俱樂部、官塘橋文化驛站表演隊,並且連續多年自編自演舉辦農民春晚。

  如今,韓靜的小品、竇家順的陣舞、平山姐妹的歌舞,已逐漸成為新市民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8年前,秀山村村民張榮英拆遷安置進了城,同時開始了她的“文化融城”——白天上老年大學舞蹈班,晚上在家門口跳廣場舞,“不種田了,跳舞就是主業!”張榮英説,不僅打牌少了,而且心態年輕,身體動起來,睡眠、心情都跟著好起來。

  彰顯融城新風貌

  “放下鋤頭、換了行頭”,汪健介紹,三個村各有絕招,其中官塘橋村的“農田交響曲”、平山村的配樂詩朗誦“平山的呼喚”,秀山村的“秀山號子”“太平花燈”等節目,都深受老百姓的喜愛。其中“秀山號子”和“太平花燈”已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曾經我們是‘早上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這樣的農村文化已悄然轉變。”

  “吃過晚飯,附近的廣場、空地,就熱鬧起來,吹拉彈唱跳,大夥個個精神十足!”有夜跑習慣的市民朱先生説,這兩年,他是伴著音樂聲繞著新城跑。

  事實上,在官塘橋街道,文化活動已不僅是唱歌、跳舞、小品等外在表現形式,它還是一條係情的紐帶,由此釋放的文化力量,更衍生出凝聚力,助推街道的建設和發展。

  “如今,我們的文藝團隊不僅豐富了群眾文化生活,而且他們中很多人是當地的熱心腸,帶頭參加、組織公益活動,以他們的號召力感染了更多百姓。”劉春光説,由此形成的文化效應,應是文化惠民工程的應有之義。(朱婕朱祥明石玉成徐晨晨)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