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萬喆:習近平主席拉美之行將為中拉合作命運共同體注入新內涵

2016年11月17日 11:07:45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字號:    

  經濟日報原標題:習近平主席拉美之行將為中拉合作命運共同體注入新內涵——以結構性改革共促中拉合作轉型升級

  習近平主席17日開啟第三次拉美之行,對厄瓜多、秘魯、智利進行國事訪問,並出席APEC利馬峰會。此次訪問的厄瓜多、秘魯和智利三國都是中國在拉美的主要貿易夥伴,在礦業、能源、基礎設施建設領域合作深入。但近年來,受強勢美元和大宗商品價格低迷影響,三國經濟均進入了困難期。與此同時,中國經濟也進入了新常態。

  因此,西方媒體和拉美國家輿論出現了所謂的“中國經濟增速減緩、需求減少拖累了拉美經濟”的論調,唱衰中拉合作前景。在此背景下,習主席第三次拉美之行將為中拉合作命運共同體注入新的內容,那就是共同面對挑戰,以“調結構,促升級”推動中拉合作向縱深發展。

  産業升級

  迎來新一輪戰略機遇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對拉美的多次訪問,推動中拉合作進入“加速期”,習主席提出的“1+3+6中拉合作新框架”為中拉合作注入了活力,使中拉全面合作駛入了快車道。目前,世界經濟復蘇緩慢,拉美國家依靠“資源驅動”的增長動力不足,經濟轉型升級需求不斷增強;中國經濟進入了新一輪轉型升級期,“一帶一路”建設助推國際産能合作向縱深方向發展。中拉經濟互補性強,合作再次迎來戰略機遇期。

  厄瓜多政府正努力推進“美好生活社會主義”目標,力爭擺脫經濟發展的瓶頸,改變過度依賴初級産品出口經濟模式,加快工業化進程,希望爭取中方在基礎設施建設、太平洋煉油廠建設、水電站建設、工業建設等方面的投資,為其産業轉型升級提供助力。

  秘魯的礦産品和魚粉最大出口國是中國,而且秘魯大量進口中國的電信設備、汽車、工程和礦業機械等産品,華為、聯想等品牌深受秘魯消費者喜愛。近年來,秘魯雖積極推進礦産、油氣、水電資源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但由於缺乏必要的資金與技術支援,成效有限。中國在這些領域具有資金、技術、人才方面的強大優勢,可實現優勢互補。

  智利是拉美國家發展的“模範”,憑藉其自由競爭的市場環境、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和國家治理體系,吸引了大量外國投資。截至2015年,智利的外資流入已佔拉美外資總流入量的13.8%,是拉美地區吸引外資第三大國家。相比兩國貿易,中國在智利的投資一直停滯不前。據統計,中國對拉美國家1000億美元的投資中,對智利直接投資金額僅為4億美元。因此,智利希望中國加大直接投資力度,從現有的以初級産品貿易為主向基礎設施建設、金融合作、資訊産業合作等高端産業合作轉型,助力智利成為南美資訊産業中心和金融中心。

  共克難關

  期待深度對接

  近兩年,全球經濟低速增長、復蘇緩慢,倒逼拉美實施經濟領域的改革和調整,拉美國家在為財政“瘦身”同時,也通過改善基礎設施、加大科技投入、培植新興産業等方式提升産業附加值,為經濟“健身”,修正産業結構單一的短板。

  實際上,拉美國家領導都意識到了經濟結構性改革的迫切必要性。厄瓜多總統科雷亞經濟學科班出身,是留學歐美的“海歸經濟學博士”,素有“經濟學家總統”的美譽,其上臺初期就力圖改變厄瓜多經濟過於依賴初級産品出口的局面,推動厄經濟工業化進程;秘魯總統庫琴斯基長期在世界銀行和秘魯經濟部門任要職,上任就提出了秘魯“促進工業化和經濟多元化”的設想,將外國投資從單純採礦擴展到礦産品加工和冶煉環節,以刺激就業增長;智利政府希望改變經濟結構單一的弊端,將智利打造成自由貿易、金融中心和能源服務中心,促進經濟轉型升級。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對拉美地區資源需求下滑,“一帶一路”建設帶動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中拉合作正面臨著結構性轉型升級。雙方的結構性調整需求為中拉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當前中拉關係正處在新的歷史時期。中拉攜手推進平等互利、共同發展的全面合作夥伴關係,共建中拉命運共同體,為雙方各領域合作開闢了廣闊空間。新形勢下中拉合作亟須進一步“調結構,促升級”。

  拓展合作

  攜手迎接新未來

  目前,中國和這3個國家的礦業能源合作主要基於勘探和開採等上游領域的合作,未來雙方可逐漸向初級産品加工、物流、市場分銷等下游産業鏈延伸,進一步調整初級産品合作結構。中方在這3個國家礦業部門的投資應逐漸注重與當地社會的聯繫和利益分配,確保投資能夠惠及當地民眾,企業也要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加強環境保護。

  同時,加強中拉在其他自然資源領域,尤其是農産品、漁業的生産合作,擴大對秘魯農産品進口範圍。除了擴大農産品貿易規模外,可對農産品資源進行深加工,將産品出口到中國或歐美市場。

  目前,中國已與智利、秘魯、哥斯大黎加等3個拉美國家簽有自貿協定。要進一步鞏固G20杭州峰會關於促進全球貿易和投資的成果,用好拉美市場開放、各國推動區域自由貿易安排的契機,進一步調整與拉美國家商簽自貿協議,推動拉美市場一體化進程,調整自由貿易結構。

  針對拉美各個國家的不同特點,雙方要進一步調整製造業企業合作結構。深化與厄瓜多在石化、能源、造船、礦産冶煉等工業産業的合作,促進厄工業化進程;加強與秘魯在礦産冶煉、紡織機械、産業園區等方面的深度合作,促進秘魯經濟多元化發展;加大與智利共建資訊産業的力度,利用雙方共建跨海光纜的計劃,推動“網際網路+”和電子貿易的發展。

  金融合作領域,要創新中拉金融合作模式,在拉美地區合作論壇的框架下,通過專項貸款、優惠貸款、合作基金、共同融資等方式,拓展在金融領域的合作。發揮美洲開發銀行、加勒比開發銀行、拉美開發銀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和世界銀行等區域和國際金融機構的平臺作用,進一步拓寬中拉金融合作渠道。擴大人民幣在利用中拉貿易作為計價和結算貨幣的優勢,助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

  拉美國家致力於經濟轉型升級,近年來不斷優先發展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交通運輸設施,以增強國際競爭力。中方企業應進一步改變原有中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合作以“G-G模式”(政府對政府)為主的固有思維,強化市場競爭意識,以PPP等模式參與拉美基礎設施建設。中拉雙方要共同面對經濟下行的調整,不僅要在短期內積極回應拉美國家現實關切的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積極參與厄太平洋煉油廠項目、秘魯沿海城際鐵路、智利“兩洋隧道”項目建設,也要在“兩洋鐵路”等遠期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上加強協調溝通,優化可行性方案,為未來中拉合作奠定堅實基礎。(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萬喆 係國家發改委國際合作中心首席經濟學家)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