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超7000噸太空碎片繞地球飛行 航太器空間安全如何保障

2017年01月13日 10:25:11  來源:科技日報
字號:    

  最近兩個多月裏,天宮二號,神舟十一號,長征五號,一連串的太空發射活動,讓國人一次次抬起頭,仰望那一片深邃的星辰大海。

  為了保障出征太空勇士和航太器的星途坦蕩,不同領域的科研人員、工程技術人員殫精竭慮,這其中,研究空間碎片監測移除技術的專家同樣肩負重任。

  在神舟十一號飛船載著兩名航太員升入太空的三天后,40多位學者齊聚北京香山飯店,以“空間碎片監測移除前沿技術與系統發展”為主題,進行了為期兩天的研討。在這第573次香山科學會議上,“任重道遠”是與會者提到最多的詞,可見星辰大海的征程漫漫,需要更多學科專家共同攻堅克難。

  ——惡化——

  空間碎片數量急劇增長

  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UNCOPOUS)和機構間空間碎片協調委員會(IADC)對空間碎片的定義是:地球軌道上在軌運作或再入大氣層的無功能的人造物體及其殘塊和組件。

  據介紹,從1957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升空以來,截至2015年底,人類共進行了近5000余次航太器發射活動,把6700余顆航太器送入軌道。在所有發射的航太器中只有近一千多個航太器在有效服役,而其他的因喪失功能而變成了空間垃圾,不少已經隕落。同時,已發生過260余次在軌航太器或火箭解體/爆炸/撞擊(破碎)事件。它們産生了數量眾多的太空垃圾,形成了一個人為的外層空間環境——空間碎片環境。

  到2016年9月底,空間碎片總的品質達到了7000噸。近地空間中,毫米級以上不同尺度的碎片數以億計。

  “更為緊迫的是,近年來,空間碎片的增長速度非常快。”本次會議執行主席、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李明研究員在主題報告仲介紹説,在低地球軌道區域,釐米級空間碎片由2005年的30萬個增長到2015年的50萬個,年增長率達15%。根據美國空間碎片研究專家Kessler的研究結果,按照目前的碎片增長速度估算,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未來70年後碎片數量將達到發生碎片鏈式撞擊效應的臨界值,之後近地空間將徹底不可用。

  由於在軌衛星數量的不斷增加,使得空間碎片碰撞風險急劇上升。美國宇航局、歐洲空間局的統計研究均顯示:空間碎片撞擊佔空間環境引發各類衛星失效事件的比例也在逐步增長。

  ——趨勢——

  天基系統技術正當時

  如此隱患巨大的太空垃圾,讓世界各國的科研機構都在絞盡腦汁地尋找破解之路。

  目前,國際空間站專門加設防護層以應對毫米級碎片的撞擊。多國航太機構也要求發射入軌的運載火箭末級和壽命末期的航太器需作鈍化處理,即排空剩餘燃料,對蓄電池和其他有能量部件做失能處理,從而減少産生更多碎片的風險。

  美國具有國際上最為先進和完善的空間碎片地基光學和雷達觀測手段,從2009年開始啟用陸基雷達陣組成“空間籬笆”,系統監視空間碎片,這一系統正升級到第二代,最近幾年開始發展天基監測手段。歐洲空間局和俄羅斯也各自組建了空間碎片監測系統,提供空間碎片跟蹤觀測和搜索發現、碎片編目及碎片特徵探測、衛星的碰撞預警、運動模型及軌道演化等服務。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的潘騰研究員認為,現有的空間碎片地基監測手段無法達到對空域、時域的無縫覆蓋,不能達到全天域、全天候、全天時監測。發展天基監測技術是空間碎片跟蹤與監視的大勢所趨,最終形成天地系統一體化、全天時、全天域、全天候、廣尺度、多手段對碎片的監視能力。預計美國在2018年具備5釐米以上約10萬個空間碎片的監測編目能力和空間事件的快速感知能力,低軌定位精度10米、高軌定位精度100米,可實時監視重要空間碎片。

  除了監測,空間碎片的移除技術也是各國研發的重點。據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總體部的譚春林研究員介紹,所謂主動移除是指對地球低軌道上的碎片進行降軌使其進入大氣層燒燬,對地球同步軌道碎片使其升軌而進入墳墓軌道,從而達到保護在軌航太器不受碎片撞擊或大幅降低撞擊風險的目的。根據碎片尺寸大小的不同,目前實施的技術主要有機械臂抓捕、飛網捕捉、太陽帆和鐳射移除等多種方式。

  ——思路——

  系統優化與頂層設計

  據了解,我國的空間碎片監測在最近幾年有了較大發展。成立近一年的空間碎片監測與應用中心,已具備了在軌風險評估、航太器發射預警、空間物體安全再入、航太器解體分析、減緩評估、地球同步軌道軌位安全性分析、空間碎片環境評估等能力。

  另一方面,我國空間碎片主動移除技術研究和國外幾乎同時起步,正在從概念研究向關鍵技術攻關過渡,並部分向天基技術驗證轉移。但由於缺乏明確的項目計劃和工程牽引,無法常態化運作,難於實施碎片環境治理任務。

  與會專家呼籲,對於這個關係我國太空探索權益和保障空間資産安全的重要領域,應有全局和系統思想,超前謀劃,統一部署,並提出了發展“1個系統、2個平臺和3個産品”組成的空間碎片環境治理系統的發展思路,即“建設包括由天基空間碎片移除衛星星座、天基空間碎片監測衛星、空間碎片移除中心組成的一個系統;發展由空間碎片監測移除技術整合地面試驗平臺、空間碎片超高速撞擊效應整合地面試驗平臺組成的兩個平臺;研製空間碎片自主離軌通用化産品、空間碎片在軌感知通用化産品、航太器多功能防護結構通用化産品構成的三類産品”這樣一個發展思路,進一步加大共性關鍵技術和科學問題研究的投入,儘早推動空間碎片監測與移除專項工程的立項,加快空間驗證等工程的實施,以期及早具備空間碎片全局監測與移除的自主能力。

  ——國際——

  制定統一太空“交規”

  事實上,要真正解決太空垃圾難題,不僅要借助於技術手段,還需要國際社會協同合作,制定統一太空“交規”。在這方面,目前國際組織只是初步訂立了幾項原則,包括航太器到達設計壽命後,要離開有用軌道;對已編號的全部碎片,要進行全程跟蹤等。由於涉及到的國際法比較複雜,這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據中國空間法學會的張振軍教授介紹,空間碎片主動移除目前面臨不少法律障礙,依據現有的國際空間法,空間碎片儘管屬於有害物,但也並非可以自由進行移除,未經許可的移除可能侵犯登記國的管轄權或者所有權,也會引發國際衝突及一連串法律後果。畢竟有能力移除空間碎片的國家,就有可能摘除別國的航太器,從而威脅太空安全秩序。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太空垃圾的清理。

  背景連結

  空間碎片對航太器造成可怕威脅

  1983年,“挑戰者號”太空梭與一塊直徑0.2毫米的微小碎片相撞,導致舷窗被損,只得提前返回地球。

  1996年7月24日,法國CERISE衛星與阿麗亞娜V型火箭殘骸相撞,導致該衛星的重力梯度穩定桿損壞,最終衛星失穩。

  2013年5月24日,厄瓜多“飛馬座”衛星在印度洋上空與一枚由前蘇聯1985年發射升空的火箭燃料箱殘骸發生“側面撞擊”,導致衛星壽命終結。

  國際空間站迄今為止為了躲避空間碎片撞擊進行了24次機動規避,每次規避消耗推進劑約30公斤。

  ……

  近年來空間碰撞事件頻發,國際上為躲避碎片撞擊而進行的衛星機動規避已達每年30余次,而因碎片撞擊而導致的衛星異常或失效事件也有多起發生。

  李明研究員介紹説,在距地面2000公里內的人類使用最頻繁的低地球軌道(LEO)上,空間碎片一旦與航太器發生撞擊,平均撞擊速度將達10km/s。空間碎片與航太器撞擊産生極高壓強,毫米級以上尺度的碎片會穿透航太器表面,並形成高速碎片雲,破壞內部的器件和系統,輕則導致航太器表面性能衰退功能喪失,重則對結構和載荷造成嚴重損傷甚至使整個航太器徹底爆炸解體,對航太器安全和航太員生命造成巨大潛在威脅。而墜入大氣層的大尺度空間碎片,隕落時可能有部分品質未完全燒燬分解,也會對地面安全造成威脅。文本報記者 遊雪晴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