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民政部:農村社區需完善“三留守”人員關愛服務機制

2016年11月14日 13:27:2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11月14日電 民政部基層政權和社區建設司副司長湯晉蘇今日表示,《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建設規劃》)提出加快推進各級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而且著重支援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開展配套建設;提出完善農村“三留守”人員關愛服務機制,切實提升對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的服務能力。

  民政部今日舉行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主題新聞發佈會,介紹《城鄉社區服務體系建設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建設規劃》)相關情況。《建設規劃》第一次將農村納入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對於記者提出的“我國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目前存在哪些問題,《建設規劃》對補齊農村社區服務短板提出了哪些要求”的問題,湯晉蘇做出解答。

  湯晉蘇介紹,自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積極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戰略部署以來,農村社區建設在各省逐步展開,各地在推進農村社區建設實驗試點過程中,普遍將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特別是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列為首要任務,推進農村居民急需的就業、社會保障、衛生、文化、體育、社會治安等基本公共服務向下延伸,提高了農村居民生活水準和生活品質,緩解了長期制約農村發展的公共服務短缺問題,推動了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的進程。截至2015年底,全國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為百分之十二點三。

  他指出,儘管取得了這些成效,但就總體情況而言,我國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建設,還面臨不少困難:一是服務佈局不夠平衡。從整體進程來看,東部經濟發達省份快於中西部經濟欠發達省份。從具體分佈來看,城鄉接合部地區要快於純農村地區,平原地區要快於山區等地形複雜地區。

  二是服務設施缺口較大,基礎設施相對滯後、服務設施總量不足、已有服務設施的服務半徑偏大,難以有效覆蓋農村居民。

  三是服務供給與服務需求脫節,服務多元供給機制還不健全,社區公共服務發展欠賬較多,社區社會組織力量薄弱,還有一個是市場主體參與缺乏長效機制。

  四是服務隊伍素質不高。農村社區工作者素質偏低,結構亟待優化,專業化、職業化進展遲緩,專業社會工作人才存在“留不住”現象。

  他進一步表示,這些問題都需要通過不斷深化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建設加以解決。“十三五”時期是我國農村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的關鍵時期,《建設規劃》立足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需要和農村社區建設工作進度,提出了未來5年推進農村社區建設的目標任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補齊農村社區服務設施短板。《建設規劃》提出統籌利用好村級集體經濟收入、政府投入和社會資金,整合利用村級組織活動場所等現有設施和場地,綜合採取新建配建、改建擴建、資産劃轉、購置租賃等方式,加快推進各級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建設,而且著重支援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區開展配套建設,力爭到2020年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覆蓋率有一個較大的提升,這是我們要力爭實現的目標。

  二是補齊農村社區服務項目短板。《建設規劃》提出大力推動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向農村社區延伸,大力發展適應農業現代化需要的生産服務,探索建立城鄉社區公共服務事項全程委託代理機制,完善農村“三留守”人員關愛服務機制,切實提升對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的服務能力。促進城鄉社區服務項目和服務標準有機銜接,推動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這是第二個要補齊的短板,即農村社區服務的項目短板。

  三是補齊農村社區服務機制短板。《建設規劃》提出大力培育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城鄉社區社會組織。力爭到2020年農村社區平均擁有不少於5個社區社會組織。同時依託供銷合作社、益農資訊社和企業提供農資供應、農副産品流通、日用消費品銷售、再生資源回收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積極推進多種形式的城鄉對接、産銷對接。

  四是補齊農村社區服務的手段短板。《建設規劃》提出依託農村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設立資訊化服務網點、加強益農資訊社建設,推進資訊進村入戶工作,推動綜合資訊平臺向農村社區延伸。力爭到2020年農村社區公共服務綜合資訊平臺覆蓋率要達到百分之三十。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