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記者節網媒記者心聲:用手中的筆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2016年11月08日 16:39:53  來源:中國網
字號:    

  原標題:記者節網媒記者心聲:用手中的筆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2016年博鰲論壇期間,中國網記者尚陽(左一)採訪與會嘉賓。

  2016年博鰲論壇期間,中國網記者尚陽(左一)採訪與會嘉賓。

  中國網新聞11月8日訊(記者 尚陽)今天是第十七個中國記者節,也是我拿到網路媒體記者證滿一年的時間。從2015年11月起,我成為第一批獲得網路媒體記者證的記者。我們很榮幸,因為這意味著“記者”的稱呼更加名正言順,同時這鞭策著網媒記者要更專業,更用心、更腳踏實地去寫好每一篇報道。

  回顧2016年,對於我個人而言收穫頗豐,從春運的火車站、大年三十的警員值班室到博鰲的亞洲論壇;無論是“魏則西”事件中的武警醫院亦或是長征路上的江西革命老區……都有我的身影,正是一次次奔赴新聞現場,才讓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只有到現場才能寫出鮮活、接地氣兒的新聞。

  博鰲論壇之發現不一樣的“美”

  2016年的博鰲亞洲論壇,我作為中國網前線報道成員之一,與上千名來自全世界各地的媒體記者共同進行了多天的採訪報道工作。

  我深知在這種大型活動中,各家媒體記者們既是戰友也是競爭對手,我們不僅要比新聞的時效性,更要具有發現不一樣“新聞”的眼睛。由於博鰲論壇期間每天都有多場分論壇,而是同時間進行,並且大部分論壇都需提前報名才可進會場報道。

  所以對於記者來説,提前做好“攻略”則十分重要,哪一場有什麼嘉賓,話題是什麼,記者想要獲得新聞點又是什麼,怎樣做才能不同於其他媒體報道的角度,為了這個“唯一性”,我提前做了一系列的策劃。

  從論壇開幕的前一天,我就奔赴到註冊室及博鰲新聞中心,了解其幕後的故事,撰寫出《博鰲亞洲論壇:代表記者忙報到志願者熱情解疑難》、《博鰲亞洲論壇新聞中心落成形似海鷗寓意亞洲騰飛》 等多篇稿件,稿件均被全網轉發。

  此外,我還在一場市長面對面的論壇中, 採用不同角度進行了報道,撰寫出《“京津冀”三地領導齊聚博鰲 共商“治霾”大計》稿件,此篇稿件轉載近百家媒體,同時,我也是全網唯一報道該新聞點的記者。此外,《杭州市委書記:"G20峰會"籌備工作6月底基本就緒》、《馬雲出席博鰲亞洲論壇併發表演講 姚明現場聆聽》等稿件。

  這次採訪報道讓我得到了很多歷練,在報道中必須有具備超強的新聞敏感性,這樣才能寫出傳播力廣的作品。

2016年博鰲國際論壇期間,中國網記者尚陽提前策劃採訪內容。

  2016年博鰲國際論壇期間,中國網記者尚陽提前策劃採訪內容。

  突發事件之時效決定勝敗

  作為中國網新聞中心的記者,日常中不僅需要撰寫政策方向的稿件,同時也需要時刻緊跟熱點新聞,第一時間找到突破口。同時,同一事件的報道,時效性則成為傳播力度大小的制勝法寶。

  今年,“魏則西事件”成為全民關注的焦點,事件發生後,許多媒體記者不約而同趕往武警總醫院進行採訪,這次採訪經歷讓我受益頗豐。

  通常熱點事件發生以後,記者們會進行深入挖掘,這種新聞點也是各家媒體競相想在第一時間發佈的,此次一家著名紙媒,幾位前方記者配合十分默契,在我還在採訪其他採訪對象時,這家媒體已經第一時間搶發了新聞點,並且傳播速度非常快,傳播面也非常之廣,這次經歷使我明白在熱點新聞中時效是“王道”,這也為以後我追蹤熱點新聞時起到了非常好的借鑒作用。

  在今年高考最後一科結束後,多家媒體爭相報道明星考生關曉彤的新聞,我深知熱點新聞時效性的關鍵,所以當採訪到關曉彤時,我及時傳回《"國民閨女"關曉彤參加高考 劇組人員穿盔甲恭候》、《“國民閨女”關曉彤一臉輕鬆地走出考場 為粉絲簽名》等組圖稿件稿件,中國網成為全網第一家發佈關曉彤順利結束高考的媒體。

  這幾次熱點事件的報道,讓我在以後追蹤熱點事件時,時刻注意新聞時效性,這樣才能寫出具有高傳播力度的稿件。

  2016年“長征路上奔小康”網路媒體“走轉改”大型採訪活動江西站,中國網記者尚陽採訪當地村民。

  重走長征路之心靈修煉

  8月21日—27日,我有幸參與了網信辦組織的“長征路上奔小康”網路媒體“走轉改”大型採訪活動。重走過江西的那片革命老區,對於我個人而言可謂是一種心靈的修煉。

  7天的時間,我用腳步丈量紅軍走過的雪山草地,用雙眼見證長征路上奔小康的喜人成績,更用手中的筆和相機向世界展示著革命老區翻天覆地的巨變……

  一路走來,我聽到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更親眼看到老區的變化,村民們告別了住在毛坯房的日子,一排排二層小樓錯落有致的排列著,百姓們住上了乾淨寬敞的保障房;與時俱進的脫貧方法讓我深深的讚嘆,仿佛一個個鮮活的新聞素材在向我“招手”。

  儘管每天採訪結束時間都較晚,往往寫稿要到淩晨的3、4點,但是我卻沉浸在其中,所撰寫的《網路媒體走轉改:革命老區告別貧困煥發新光彩》、《網路媒體走轉改:于都縣"光伏發電"助13萬人脫貧》等多篇稿件也受到了認可,被全網轉發。

  我想新聞之所以可以寫的生動,正是因為走近了被採訪對象,不僅聆聽他們的故事,更要走近他們的生活,帶著“泥土芬芳”的稿件是會成為讀者喜歡的稿件。

  這一次,重走長征之路不僅讓我自己筆下的文章更接“地氣兒”,同時在心靈上也得到修煉,更懂得了歷史不應該只被陳列,精神更應代代傳承。

  回望2016年,我經歷裏許多,也成長許多,儘管自己從事新聞工作已四年有餘,拿到記者證也已經滿一年,但是我依舊是這個行業的一名“小學生”。未來,我將一直激勵自己,不要愧對記者這個稱呼,用自己手中的筆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