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記者手記:致敬痛並快樂著、忙碌卻充實的新聞記者

2016年11月08日 16:38:02  來源:中國經濟網
字號:    

  中國經濟網北京11月8日訊(記者 楊淼) “記者”這個職業是為數不多的有自己節日的職業,每年的11月8日,我的內心都充滿著説不出的感覺,但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小驕傲”和“小責任”在裏面。

  有人説,記者是一個痛並快樂著、忙碌卻也充實著的職業,我也這麼覺得。身為記者的我們經常在路上,我們有很多機會看到常人所不能看到的真實,體會常人很難體會到的艱難與感動,正因為這樣,我們被社會需要著,我們身負著傳播的職責,我們用心去挖掘新聞亮點,將自己的智慧融入到文字中,這是一種快樂的忙碌,是一種被需要的滿足。

  記者:一個是真實地記錄社會事件、傳播正能量的群體

  2015年上旬,我很榮幸參加了國家網信辦組織的網路媒體培訓班第一期,成為了第一批擁有網路媒體記者證的媒體人。拿到證的時候,內心覺得神聖和嚴肅起來,覺得這是一種被肯定,深感從事新聞這一職業責任重大的強烈憂患意識。

  成為網路媒體人,對我來説是一個快速成長的過程,不管外在的體制形態如何變化,那顆虔誠與堅持的心境卻始終沒有變。雖然常在外奔波、採訪、寫稿,我依然覺得這是一份有意義的職業,因為它,我可以用文字為促進社會進步做一點點貢獻,哪怕僅有一點點成效,我都無比的滿足,正是這種被需要,讓我依舊堅持著守護它,始終無法放棄。

  曾經的我很懵懂,不太明白記者的含義,總是盲目的跟隨,為了自己而去完成工作。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的想法開始蛻變,社會賦予我們新聞工作者的職責,是讓我們真實地記錄社會發生的所有,我們要不斷學習,我們要不斷“解鎖”新技能來緊跟時代進步的步伐。我們要把握住新聞工作者的職業操守,與時俱進,更多的傳播正能量,傳播社會的大愛。

  記者:一個工作時常在路上,需用誠意換真心的群體

  記者的工作就是時常在路上,用鏡頭記錄每一個瞬間,用文字來傳遞每一個故事,不分時間、地點。

  王醫生查房,詢問病人病情。中國經濟網記者楊淼攝

  我記得2016年的春節,我接到了新春走基層的任務,大年三十,我大早起來去一所基層醫院進行採訪,採訪到了醫生、護士、藥房值班的大姐......在他們眼中我看到了敬業,看到了我自己很欠缺的品質,他們對於工作的無怨無悔,看到了他們在自己崗位上那些小小的堅持,雖然大年夜沒有很多的時間與家人相伴,但是我卻得到了很多很多。

  中央電視臺新聞中心副主任楊華曾説過,走基層最重要的是心懷誠意開始,你需要的是到你的採訪對象那去獲得一句兩句你認為有價值的同期聲,有價值的採訪,還是説你真的是關心他的喜怒哀樂,這兩者的區別是非常非常大的。

  那一次的走基層,我心懷誠意的開始,並滿載而歸,我看到了基層醫院的醫護人員的職業操守,也看到了基層醫院的問題,我用文字和圖片真實的表達,我相信真誠可以感動我自己,也可以感動他人。

  記者:一個永遠在“解鎖”新技能、與時俱進的群體

  新聞記者從業的過程會接觸到很多人、很多事,而我們的眼光總是需要在前面,世事變遷,我們要跟隨著時代的發展來調整自己,通過自己的學習來“解鎖”更多的新技能來適應這個社會。

  每年的3月,是每一個記者最忙碌的時候,我也不例外,2016年的兩會我很有幸被派到前線去近距離感受兩會。這是我記者生涯中第一次跑兩會,雖然在之前一直在做很多準備工作,但是進入到“實戰”,還是很懵的狀態。面對那麼多代表委員,我學會了隨機應變,快速反應搜索人物資訊,提煉關鍵詞,找到合適的問題來進行採訪、提問、邀約。

  我記得我有一個嘉賓代表是從事醫藥行業的,而我對於這一切都是很門外漢的,在做訪談之前,我查閱了大量的相關資料,了解了他具體的工作內容和提案,才開始整理採訪提綱,使得採訪順利進行下去。

  當然,這些都離不開經驗豐富的同事們的幫助,我自己欠缺的太多,需要了解的事情太多,在同事的幫助和自己的努力下,成功邀請了多名代表做客中國經濟網,並且通過交流,也對自己的工作有了更深刻地認識。

  通過兩會的歷練,讓我更加的成熟,讓我在今後的工作中更自信的面對問題和困難,在一步一步地“解鎖”新技能的過程中蛻變的越來越好。

  記者:一個用眼觀察、用聲音交流、用筆記錄、用頭腦思考的群體

  作為一名新聞記者,觀察、記錄、思考是我們工作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而記者這個職業不單單是一個簡單的記錄者,而應是一個善於交流的訪問者。很多的時候我們需要與被訪者溝通,去交流,去傾聽,去用心感受他們的故事。

  今年我參加過幾次國家網信辦組織的走轉改活動,其中讓我最為深刻的是長征行湖南站的一個經歷。我記得那天是9月1日,很多學校正式開學,採訪團一行人走進了桑植縣洪家關中心小學,這個有著革命意義的小學校園,我看到了賀珊這個可愛聰明的小姑娘,今年11歲的她要比同齡的孩子看起來更沉穩一些,她今年已經開始上6年級了,由於成績優異,能力比較強,作為班長的她也承擔了一些工作。當記者問到教育扶貧的時候,她的反應讓在場採訪的記者陣陣鼻酸。

  採訪記者與小珊的合影。中國經濟網記者 楊淼攝

  小珊的班級裏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是留守兒童,多為爺爺奶奶在照看,小珊也不例外,作為長姐的她不但要成為弟弟妹妹的榜樣,還要兼顧學習,同時要幫爺爺奶奶和老師減輕負擔,僅僅十一歲的她承受的確實比大城市生活的孩子要多得多。小珊的父母常年在上海打工,為一家人貼補家用,每逢過年才會回老家看望他們。看起來沉穩的小珊一提到父母親,情緒就難以控制了,沉默了許久,眼眶也紅了。

  這就是這個職業帶給我們的辛酸與感動,需要我們用文字來替他們表達他們所承受的心靈上的缺陷。因為這個職業我們聽到了很多,感受到了很多,正因為我們被如此地需要著,所以我們是快樂的。

  唐朝詩人賈島經過反覆“推敲”寫下了“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的經典名句。我們作為新聞工作者要想寫出好作品也需要勤於思考、要不斷學習、去挖掘、去感受、去傾聽,我們才會不斷進步,才能更加正視我們的價值觀,發揮新聞宣傳正確的輿論引導作用。

  今天是我的節日,是廣大工作在前線和幕後的新聞媒體工作者們的節日,由衷地表達一下祝福:“辛苦了!記者們!節日快樂!”

  ——致痛並快樂著、忙碌卻充實的我們自己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