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大興安嶺綠色轉型初現生態和經濟雙恢復

2016年10月31日 15:43:09  來源:據黑龍江日報
字號:    

  新華社記者李鳳雙 王凱 許正

  告別了斧鋸伐木聲,黑龍江大興安嶺林區依然“熱鬧”——林區人謀求轉型的步伐更快了,守護森林生態、轉變傳統“大木頭”經濟、振興新發展業態,正在成為全區幹部群眾的共識。與改革、創業、創新相伴隨,大興安嶺林區也初步迎來了生態和經濟的雙恢復。

  林殤:“千難萬難也要守好這片大森林”

  從1964年會戰開發到2014年全面停伐,50年的時間裏,黑龍江省大興安嶺林區累計提供商品材1.1億多立方米。

  木材源源不斷,但“竭木而伐”也讓大興安嶺森林生態持續惡化。一些林區人甚至憂心,如不及時停止採伐,大興安嶺終將會無木可採。

  痛則思變。放下斧頭後,林區繃緊“生態紅線”,守住這片綠水青山。

  “1米商品材也不能採、不能動,決不允許觸紅線、碰底線。”大興安嶺地區行署資源局局長劉志説,林區嚴控木材加工企業,規範原料購進報備、銷售認證等程式,杜絕以外購材為名盜伐林木。

  莽莽山林中,曾經的林場改為森林管護站,昔日的“伐木人”變為“護林人”。目前,大興安嶺林區已有1.7萬多名職工轉向森林管護工作,管護面積覆蓋全部林業用地。

  傳統的人力管護逐漸向高科技手段過渡:無人機、遠紅外視頻、身份證掃描登記,一批精尖設備的應用讓林區防火不留死角。

  近年,大興安嶺多次開展“興安行動”,濫砍盜伐、毀林開荒、拱地頭、擴地邊等行為被堅決打擊。

  “千難萬難也要守好這片大森林,這就是對國家最大貢獻。”大興安嶺圖強林業局局長胡守慶説。

  林變:從“一木獨大”到“六駕馬車”

  “順山倒”伐木號子響了半個世紀,“大木頭”經濟曾撐起整個大興安嶺。如今,生態旅遊、森林生態食品、生物醫藥、森林碳匯、水經濟和綠色礦業及文化産業等“六駕馬車”正奮力拉動林區經濟向前。

  升級改造“老字號”、深度開發“原字號”、培育創新“新字號”,由此成為林區發展的“新號子”。

  神州北極木業公司、國林礦業公司、國林旅遊公司等一批“老字號”進行現代企業制度升級改造。體制機制理順後,企業煥發出新的活力。

  下崗職工關興武的生活在綠色轉型中有了新改變。在呼中區富興菌業木耳栽培區,新一茬的木耳逐漸成熟。負責人關興武説:“我們搞訂單種植,不少人成了木耳專家!”

  野生藍莓、北藥等産業在大興安嶺“遍地開花”。17.6萬公頃黑土耕地和678.4萬公頃森林資源,成為綠色産業發展的保證。

  這些野生植被甚至走出國門。大興安嶺林格貝寒帶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將藍莓等野生植物中花青素等成分提取,讓大興安嶺“原字號”打入國外保健品市場。

  以旅遊業為代表的“新字號”正拉動當地富民興産。漠河縣北極村村委會主任潘景志説,北極村旅遊業發展多年,不少村民的生活由貧變富。

  林興:“綠水青山”漸成“金山銀山”

  據統計,截至2015年底,大興安嶺地區森林面積、活立木總蓄積、森林覆蓋率繼續保持“三增長”。良好的生態環境推動了林區綠色轉型,生態優勢、資源優勢正在轉化為經濟優勢。

  記者在大興安嶺林區多地看到,林間道路兩側溪水潺潺,偶見野雞、松鼠等小動物“出沒”。許多群眾告訴記者,林區之變讓大家越來越認識到,停伐是一件功在韆鞦,利在子孫後代的事情。

  “綠水青山”漸變“金山銀山”在林區有了更多生動寫照。大興安嶺超越野生漿果開發有限責任公司,借助大興安嶺野生植物的深度加工,如今打入2000多家超市,每年實現利稅120萬元。

  今年上半年,黑龍江大興安嶺地區生産總值增長5.6%,同比增幅提高1.3個百分點。“六大産業”上半年增加值增長17.7%,拉動GDP增長3.1個百分點,對經濟拉動作用增強,成為全省7個資源型城市中經濟率先回暖的地市。

  大興安嶺地委書記賈玉梅説,今年以來,受停伐影響的重點産業和領域開始實現恢復性增長,新興産業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涌現,全區經濟回暖,實現生態和經濟的雙恢復。

  新華社哈爾濱10月30日電

  (據黑龍江日報)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