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喬金亮 李華林
“我家4.5畝水田流轉出去,每年拿到1765斤‘米票’;房屋拆遷後,除了自住的150平方米樓房,還有一張100平方米的‘房票’,每年還能有1.6萬元的分紅。”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尹家圩村村民周品江對現在的生活感到很滿意。走在吳興區幾千畝連片的稻田間,難以想像這裡幾年前還是每人平均耕地不到1畝的分散種植模式。吳興區是全國25個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區之一,在最近3年裏,創新完善了“米票”“房票”等“四票”機制。
農業部、財政部、銀監會等部門在2013年選擇了25個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進行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農業部發展計劃司司長張闔成介紹説,3年來,25個試點示範區積極探索建立“四化結合”的農業經營新體系、以金融資本為核心的農業投融資新機制、以農業保險為保障的風險防範新措施,為全國現代農業建設提供了示範和借鑒。
“托牛所”勾勒經營新體系
“今天酸奶都賣光了,來嘗嘗我們的鮮奶吧。”新疆媳婦杜愛麗最喜歡在自己的“興醜鮮奶吧”裏,看著新鮮的牛奶被做成奶昔、酸奶,然後一一被顧客買去。在記者採訪的當天,不到半天時間,120瓶酸奶就已銷售一空。
杜愛麗是新疆呼圖壁縣一家“托牛所”的老闆娘,此前一直從事小規模奶牛養殖。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後,牛奶價格直線下滑。杜愛麗也遇到事業瓶頸,牛奶賣不出去,被大公司拒收。但與之成對比的是,那些體量大的養殖企業受到的影響相對輕一點。
杜愛麗由此意識到,個體戶議價能力低,規模化養殖才能夠提升抗風險能力。2009年,她和丈夫成立一家合作社,以“托牛所”的形式,托養周邊農戶家的奶牛,統一養殖、管理。生産的牛奶除向乳品加工企業供應外,也作自用,開設了11家“興醜鮮奶吧”,專賣自産的新鮮牛奶、酸奶等奶製品。
“托牛所”打開了杜愛麗的財路,也鼓起了周邊牧民的腰包。“農戶托養一頭牛一年分紅3000元,5年合同期滿後,又可以領走一頭新牛。”杜愛麗説,目前“托牛所”共有1680頭牛,81戶委託。
“托牛所”的出現,在呼圖壁縣並不意外。這個地處天山北麓的小城,正舉全縣之力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建設。其中,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是主要措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已成為呼圖壁農業發展的主力軍。”縣委書記孟凡剛説,目前全縣共有家庭農場336個,農業種植公司10家,農民合作社1094家,農民入社率達65%。
農業生産組織化是各試點探索的著力點之一。吉林省榆樹市積極引導農業生産向土地合作、資金合作、品牌合作拓展,逐步完善了土地託管等7种經營模式,去年全市土地適度規模經營面積達到280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47.6%。安徽省廬江縣以農民合作社為紐帶,促進了訂單農業的發展。3年來,全縣龍頭企業與經營主體“一對一”簽訂生産訂單3500余份。
農業部管理幹部學院課題組調研認為,以上示範區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社,鼓勵農戶和合作社開展聯合與合作,促進農業生産由小規模單家獨戶生産向大規模組織化生産轉變,對其他地區很有借鑒意義。
聯合授信孕育投融資新機制
湖南省華容縣禹山鄉張勝家庭農場經營320畝水稻,自己的積蓄加借來的錢剛夠維持生産。去年農場急需建設曬場和倉儲烘乾設備,張勝説,當時已是山窮水盡的地步,沒想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授信貸款啟動後,張勝獲得了20萬元的貸款,不但修建了曬場和倉庫,還買了烘乾機,他開始籌建自主加工打米廠。
讓張勝事業起死回生的是華容縣探索開展的聯合授信貸款。該貸款由縣財政出資在金融機構設立風險補償基金,縣郵儲銀行、農商行等為信貸主體,銀行和縣現代農業改革與建設辦公室聯合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授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農業保險資金、惠農補貼等各類獎扶資金作為收入權益質押,與政府的風險補償基金聯動,形成風控機制。一旦發生違約風險時,由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收入權益先行補償,不足部分再由政府風險補償基金和承辦銀行按4:6比例分擔。
隨著授信貸款的啟動,銀行拓展了服務面,加上政府的協調和風險補償基金的約束,授信貸款實現了良性迴圈。據當地有關部門估算,平均每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年降低成本2.7萬元。三封寺鎮糧食家庭農場主潘維平説,他獲得20萬元的授信貸款後,基本滿足了800畝水稻田的生産成本,今年糧食生産不但有了保障,還能節省5萬多元的生産融資成本。
無獨有偶。黑龍江省肇東市成立了全國第一家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主要服務對象的茂源融資擔保公司,並推動銀保合作範圍,使公司總體政策性擔保融資擔保能力增加到3億元。河南省永城市成立了永城市現代農業促進會,市政府出資1000萬元形成風險補償資金,與國開行合作,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問題。
“各試點示範區通過財政撬動金融資本,依託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以及民間組織構建各類農業投融資平臺以及貸款擔保平臺,通過促成銀保合作以及探索財政投入與信貸資金結合的新模式提高了融資能力和貸款擔保能力,有效解決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農業部管理幹部學院現代農業研究中心副主任韓潔説。
全週期保險折射風控新舉措
“現在政策越來越好,15元就能給一頭仔豬買保險,財政補貼12元,養殖戶實際承擔3元,真是太值了。”重慶市榮昌區陶然居豬場負責人説。自2014年7月榮昌區在全國率先探索仔豬保險試點以來,累計參保仔豬達40萬頭,為養殖戶挽回損失450萬元。“此前實施的能繁母豬保險,降低了母豬疫病的損失。”畜牧局負責人説,考慮到仔豬比較難養活,給仔豬買保險,通過核實後最高可獲得300元理賠金。
長期以來,生豬市場價格的波動成為影響生豬産業發展的瓶頸。如何利用金融工具破解這一難題?該區創新開展生豬價格指數保險。此項保險試點以來,財政投入350萬元,撬動風險保障7550萬元,為養殖戶挽回損失380萬元。該險種已在重慶市推廣,納入市級保險補貼。
如今,從能繁母豬保險到仔豬保險,從生豬價格指數保險到運輸保險,榮昌區完成了豬從出生到出售,從仔豬、育肥豬到種豬的全覆蓋。畜牧養殖由分散養殖逐步向“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新型合作方式轉變,有效防範了市場風險。
各地在原有的政策性保險品種基礎上,不斷創新農業保險新品種,加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力度。遼寧省盤山縣在原有水稻、棚菜保險的基礎上,新增玉米和河蟹等特色農産品險種;水稻、設施農業保費農民自繳部分由此前的20%和50%,降低到全部由縣鎮兩級財政全額補貼。陜西省富平縣與中航安盟、中華聯合保險公司合作,建立“三三制”農業保險機制,對規模經營主體實行主體單獨投保、單獨理賠、縮短理賠週期,2013年以來先後理賠受災損失約500余萬元。
張闔成認為,各試點示範區在創新農業金融保險服務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但創新力度還不夠。很多試點示範區缺乏商業化融資和投資擔保意識,特色金融産品和服務種類也有待增加。針對農産品保險種類的覆蓋範圍還有待拓寬,一些自然因素導致的農産品減産、農産品品質降低等損失還沒有納入保險範疇,有待進一步補充和完善。試點要進一步通過完善信貸保障和保險服務,提高新型經營主體的抗風險能力。
[責任編輯:李桂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