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長征路上奔小康”110億次閱讀見證什麼?

2017年01月13日 10:25:39  來源:解放軍報
字號:    

 

   追尋紅軍,挽起信仰的紅飄帶

  ——“長征路上奔小康”網路媒體“走轉改”活動聞思錄

  ■鄭文達

  萬里長征,死路生途。湘江血染,徵馬踟躕。遵義一捷,乾坤再造。鐵索橫江,冰河曉渡。茫茫雪山,飛鳥難越。漫漫沼澤,獸跡沉蹤。雄師會聚,鐵流歸一。星火漫天,氣淩霄漢。

  輝煌,始於苦難。大道,行之而成。

  歷時兩個月,15個省區市,100余家網站,897名記者編輯,2.9萬多公里,110億次閱讀,由中央網信辦組織的“長征路上奔小康”網路媒體“走轉改”活動,讓年輕的網路媒體記者在時間和空間的交錯中,獲得精神洗禮;讓億萬網民在昨天與今天的對話中,汲取前行力量。

  (一)

  錯誤經不起失敗,但是真理卻不怕失敗。

  ——泰戈爾

  幾個月前,陳慧清還在瑞金甜蜜地憧憬著寶寶出生的那個幸福時刻。沒想到,這一刻竟是在長征路上彈雨紛飛的阻擊戰裏。孩子生下來了,全軍後撤,很多小戰士經過陳慧清身邊時怒目相向——無數個兄弟為了掩護她們失去了生命,他們想不通。這時,紅五軍團軍團長董振堂衝過來大吼:“瞪什麼?我們今天流血犧牲,不就為了這些孩子嗎?”這句話,永載史冊。

  孩子生下來卻無法帶走!董必武將這個可憐的孩子包裹好放在路邊,塞了一張紙條,紙條上寫著:“收留這個孩子的人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

  生即永別,長征就是以這樣令人撕心裂肺的悲壯拉開了序幕。

  在尋找歷史方向感的道路上,荊棘塞途。

  一路走來,年輕的網路媒體記者們忘不了那以整片村莊劃分的興國縣烈士墻,忘不了那浸潤著歷史原色的《紅星報》油印機……血脈相連中,年輕記者與先輩們在這裡一前一後地抵達。

  人之長征,路之信仰。

  “70後”中國軍網記者高飛跋涉在連手機都可能因凍關機的夾金山,切身感受當年紅軍的苦難行軍;“80後”中國日報網外籍專家泰勒兩次參加“長征路上奔小康”活動,一心追尋中國人堅韌不拔的精神源頭;“90後”編輯孫智英帶著事先列印的革命遺址照片對比今昔,只為見證穿越時空的信仰偉力。

  “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烙印在長岡鄉調查紀念館進門處的這8個深紅大字,已深深沁入這支置身歷史長河、溯流而上的年輕隊伍中。

  網路媒體記者們發現,“實事求是”這條真理之路,曾經步步維艱。

  長征初期3個月,紅軍損失慘重。死者的鮮血,生者的反思,因作戰失利對軍事指揮、政治領導的懷疑與不滿迅速達到頂點,遵義會議終於完成了逆轉,突破了教條化的錯誤思想障礙。

  信仰,從長征路上突圍。歷史證明,中國共産黨只有拋掉對國民黨的幻想,衝破對共産國際的依附,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才能完成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

  長征,挺直了中華民族屹立的精神脊梁,它讓中國共産黨成為中國歷史真正主筆。

[責任編輯: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