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十大經濟數據亮點,折射中國經濟日益量穩質優

2017年01月13日 10:25:41  來源:南方網劉立峰
字號:    

  國家統計局11月19日公佈了今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作狀況。數據表明,經初步核算,前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産總值完成52997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7%。如果用季度增長曲線圖標示,今年前三個季度國內經濟增長率鮮明地呈一根直線,數字均指向6.7%,用“平穩”刻畫前三季度中國經濟運作態勢再恰當不過。在當日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更是用了四個關鍵詞來描述這種“平穩”,即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作態勢是“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中提質、好于預期”。

  梳理中國前三季度經濟數據,可以概括為十大亮點:固定資産投資持續升溫;全社會用電量及工業用電量持續增長;服務業同比增長7.6%,佔GDP比重達52.8%,繼續領跑經濟增長;新增登記企業同比增長27%,其中第三産業新登記企業佔比達81.1%;高新技術産業和裝備製造業佔工業增加值比重繼續提高;前9個月,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超10%,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71%,同比提高13.3%;8、9月份,全國鐵路貨物發送量自2013年9月以來首現正增長;城鎮失業率自2013年以來首次低於5%,提前一個季度完成全年就業預期目標;相關産業稅收持續下降;前三季度居民收入增長8%以上,收入增速跑贏GDP。

  這些經濟數據亮點,除了折射中國經濟在供給側改革政策調控下,經濟結構更加優化,增長動能更加穩定,也傳遞出中國經濟工作會議“三去一降一補”藥效的顯著。如截止9月末,鋼鐵、煤炭完成了80%以上的“去産能”年度任務;商品房待售面積連續7個月“去庫存”減少;“去杠桿、降成本”目標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産負債率、主營業務成本、相關産業稅收都在降低;“補短板”任務中,環保、農林、水利、基礎設施等投資增速加快,“雙創”、高科技、服務業、“網際網路+”核心行業均呈現快速發展態勢。

  三季度十大經濟數據亮點也傳遞出世界經濟下行壓力與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常態”下,中國經濟正在迎來“+”大於“-”的拐點。首先,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綱要實施的開局之年,也是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之年,而隨著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的正能量提升,“-”的負能量被政策性整合、消化,“十三五”規劃重點建設項目與精準扶貧的拉動力將成為經濟主導力。其次,隨著簡政放權、投融資、利率匯率市場化、營改增、生態文明體制改革逐步取得新進展和自貿區範圍的擴大,“雙創”、西部開發、東北老工業全面振興、《中國製造2025》和全面小康脫貧攻堅將激發中國經濟無限內生動力。最後,隨著“一帶一路”及國際産能合作的延伸,亞投行、絲路基金、金磚國家開發銀行與人民幣入籃SDR對中國外貿、金融的拉動作用,中國經濟將更趨開放與多元,也更具活力、彈性與韌性。

  早在今年4月12日,IMF就在《世界經濟展望》春季報告中將今明兩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均調高0.2個百分點,與此相比,IMF卻將美、日、德、韓等國增速預期下調。而隨著三季度中國經濟數據的發佈,亞太股市應聲上漲,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更預測中國今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將達到39%。可見,外部多重因素同樣也在歡迎和期待中國經濟增長能有力提振世界經濟信心指數。

  2016年中國前三季度經濟增長6.7%,即折合經濟增量5400億美元,前三季度經濟增量足以排在世界經濟第21位。不過,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經濟依然處在複雜、脆弱的轉型調整期,穩增長、調結構、惠民生、促改革、防風險“五大任務”依然艱巨,相關部門、企業及13億人民,仍需堅定信心、保持定力,認真貫徹落實五大發展理念,積極適應引領發展新常態,智慧、高效利用好“五大政策支柱”和各种經濟工具,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十個“更加注重”,以加快實現新舊動能轉換,不斷引領中國經濟的新思想、新科技、新産品、新業態、新方式、新奇跡,讓中國經濟持續有力貢獻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南方網劉立峰)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