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住村結下“母子情” 民族團結一家親

2017年01月13日 10:25:41  來源:中國日報網
字號:    

住村結下“母子情” 民族團結一家親

  近日,烏什縣依麻木鎮托普浪吉然村村民古麗尼沙汗終於又見到了自己日夜想念的漢族兒子吳聖華,他有一個維吾爾名字叫吾斯曼江。

  經過兩個小時的路程,吳聖華帶著自己的漢族媽媽和妻兒,一同來到了工作生活了一年的托普浪吉然村,老遠就看見古麗尼沙汗媽媽站在橋頭激動地等著迎接他們。

  來自遠方的親人一下車,老人含著眼淚説:“吾斯曼江我的好巴郎,我以為再也見不到你了呢”,老人之所以這樣説,並不是因為吳聖華遺忘了她,而是在6月份生病住院了,但並沒有告訴她的兒子,吳聖華也是通過2016年住村工作組的同志們了解到了這一情況,所以這次專門帶著自己的家人一同來看望維吾爾族媽媽。想讓漢族媽媽和妻兒認個親,並希望維吾爾族媽媽能和她一同去烏魯木齊做一個全面的檢查,最後在工作組的幫助和協調下,古麗尼沙汗老人答應近期和休假的同志一同前往烏魯木齊。

  吳聖華認古麗尼沙汗老人為媽媽還得從2015年説起。2015年3月,吳聖華作為自治區林業廳第二批住村幹部,滿懷激動的心情,來到了阿克蘇地區烏什縣依麻木鎮托甫浪吉然村。

  從溫馨、舒適的家庭小日子到條件相對艱苦的宿舍生活;從按鐘按點、有條不紊的上班一族到沒有白天黑夜、沒有節假日的住村工作……在住村工作組成員的相互幫助、鼓勵下,吳聖華很快就適應了這種變化,並且很自然地融入了村裏的生活。沒有了城市的喧囂,他找到了生活中新的方向與使命——了解住地一草一木,和村民們成為知心朋友。

  柳枝吐綠,杏花滿樹。老鄉們忙著耕作時,他和他們同勞動;走村入戶、了解村裏的大事小情、學習維吾爾語、春耕勞作,他忙得不亦樂乎。看到自己手上日漸隆起的老繭和日益黝黑的皮膚,老鄉們都説他越來越像老鄉了。一碗熱茶、一個馕餅,村民們每次遠遠看到他就露出的笑容,讓他有了不一樣的感受,他真心想為他們做點什麼!而此時,機會就悄然來臨。

住村結下“母子情” 民族團結一家親

  通過近半個月的住村生活,他注意到幾乎每天下午,有個身影總會出現在村委會大院的菜地裏。每次她一來,在菜地裏一幹就是好久。一番打聽後他才知道,她叫古麗尼沙汗,今年已經69歲了,是村裏的孤寡老人。來村委會幹幹活,既能幫幫忙,又能解解悶,所以古麗尼沙汗大媽很樂意來村委會的院子裏多待一待。這一來二去,大媽和他們工作組的每個人也都熟悉了,熱情的大媽還教會了他不少種菜的秘訣,跟著她一起在菜地裏幹活也變成了他學習維吾爾語的好機會。然而,接下來發生的事,卻讓他很意外。

  在走訪入戶中,當他來到古麗尼沙汗大媽家時,她家裏的情況比他想像的還要糟糕。長年獨自一人生活,沒有基本的生活來源,身體狀況欠佳,孤獨和無人照顧成了古麗尼沙汗大媽晚年生活的兩大難題。可即便在這種情況下,古麗尼沙汗大媽還是把家裏打掃得乾乾淨淨,簡陋的生活物件在她的手底下,照樣被打理得井井有條,從大媽樂觀的笑容裏,他很難相信她是位孤寡老人。他深有感觸,在組長高志強的帶領下,他們工作組內部經過開會討論,決定和古麗尼沙汗大媽形成結對子幫扶關係,由他具體負責和古麗尼沙汗大媽的結對子工作。

  從此以後,每次到了大媽家裏,挑水、打掃院子這些他力所能及的粗活重活都讓他承包了下來。大媽也很關心他在村裏的生活和工作,即便他們語言溝通不是很流暢,但是從大媽關切的眼神裏,從大媽噓寒問暖的話語間,他都能感受到大媽對他的那份關心和疼愛,一點一滴匯聚起來,讓他倍感溫暖,打心底裏,他已經把大媽當成了親人。也正是在朝夕相處中,他發現了大媽生活中亟需解決的一個出行問題。

  古麗尼沙汗大媽的家遠離村民集中定居點,而大媽的家與出行的道路間有一條深1.5米的排鹼渠,可是這中間卻並沒有架設橋梁,只有一塊簡易的小木板橫在排鹼渠上以供出行,每次通過木板都很危險,就連他這個年輕人過木板時都要懸著一顆心。要是遇到下雨天,腿腳不便的大媽甚至有好幾次在過小木板時摔到了排鹼渠裏。可以説,這條排鹼渠將大媽的家包圍了起來,大媽家仿佛置身於一個荒島上。

  了解到這個大難題之後,他向工作組組長建議,為大媽修個橋涵。在組長高志強的帶領下,工作組所有成員經過實地查看,決定在排鹼渠上修建簡易橋,徹底解決大媽的出行難問題。他們説幹就幹,買涵管,找挖掘機,找施工方……在多方努力下,橋很快就修好了,大媽以後再也不用擔心出行的問題。看到大媽開心得合不攏嘴,他們工作組的每個人也是倍感幸福。可是,沒過幾天,大媽給他説的一番話更是讓他喜出望外。

  有一天,他還是和往常一樣,來到古麗尼沙汗大媽家裏,看看大媽的生活有沒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和大媽嘮嘮家常。就在閒聊中,大媽很鄭重地給他説:“你就像我的漢族巴郎一樣,我想認你做我的乾兒子,我早就給你取好了維吾爾族名字——吾斯曼江。”聽到大媽那番話,他一時竟然高興得不知道説什麼才好——沒想到在朝夕相處中既收穫了古麗尼沙汗大媽對他們工作組的真情真心,而且他自己還能在住村時有一位維吾爾族媽媽!這真是驚喜中的驚喜。他當即就欣然答應古麗尼沙汗大媽做她的兒子,同時也將吾斯曼江這個新名字刻在了他的心裏。

  很快,他的維吾爾族名字——吾斯曼江在村裏就被叫開了,村民們見了他都會熱情地叫他吾斯曼江,工作組的組員們也都紛紛叫起了他的新名字。他的新身份讓他在村裏有了更強的存在感,他很開心老鄉們能夠認可他的新身份,同時新的身份也幫助他更好地開展住村工作。他和古麗尼沙汗媽媽之間的感情也是越來越深。每次休假回到烏魯木齊時,他總會想起村裏的古麗尼沙汗媽媽,心裏的牽掛又多了一分。此時,讓古麗尼沙汗媽媽安享晚年的念頭在他心裏越來越強烈。回到村裏後,經過和工作組領導及全體成員的商量討論,他們決定幫助古麗尼沙汗媽媽增收,讓她的晚年生活擁有經濟保障。

  經過對古麗尼沙汗媽媽家周邊地形的考察,他們發現媽媽後院宅基地的後面有個水塘,如果把水塘的水引到後院來,進出水都很方便。因此,他們打算從發展養殖業入手,在後院挖個魚塘養魚,來幫助古麗尼沙汗媽媽增加收入。對於他們的提議,古麗尼沙汗媽媽一口就答應了。雖然他們不懂挖魚塘和養殖的專業知識,但經過多方打聽,他們請來了和村裏相鄰的四團的養魚大戶文紹貴幫忙。經過工作組和文紹貴的多方商討,挖魚塘的方案很快就定下了。聯繫好挖掘機師傅後,在文紹貴的現場指導下,魚塘開挖了。經過幾天的努力,魚塘挖好了,水也引到了魚塘裏了。他們趕緊給古麗尼沙汗媽媽買好了魚苗。接下來,就是教會古麗尼沙汗媽媽如何養魚的問題了。對於這個問題,他們也不擔心,因為文紹貴已經對他們承諾,會隨時過來幫助古麗尼沙汗媽媽,給她教會如何養魚。銷售問題也不在話下,文紹貴説他都會幫助古麗尼沙汗媽媽一一解決。經過文紹貴的粗略估算,如果養殖成功的話,古麗尼沙汗媽媽一年的凈收入至少會達到2萬元左右。聽到這樣的好消息,他們每個人的心裏都樂開了花,就算他們住村一年離開了,古麗尼沙汗媽媽的生活至少會有保障,他心裏的擔心也會少一分。為了讓古麗尼沙汗媽媽不至於太孤獨,他們工作組還給她買來了三十多只雞苗和鴨苗。看到滿地亂跑的小雞小鴨,古麗尼沙汗媽媽更開心了,她説這下可有得忙了。

  都説水流走了,留下的是印跡和磐石。他們的住村工作又何嘗不是呢?通過他們的點滴努力,讓老鄉們的生活越來越好,讓古麗尼沙汗媽媽安享晚年。打通最後一公里,走到最遠一家人,把民心真正地聚起來,這是他們所有住村幹部都在為之努力的。這份真情會在一批又一批的住村幹部中延續下去……

  他和古麗尼沙汗媽媽也約好了,她的余生他會盡全力照顧好的,他們的母子情不會因為他住村一年後離開村裏而割斷。她是他永遠的維吾爾族媽媽古麗尼沙汗,他是她永遠的漢族巴郎吳聖華。

  吳聖華和他的維吾爾族媽媽以及像吳聖華一樣的成千上萬個自治區各級各族幹部職工正在用實際行動描繪著“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壯美藍圖。(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