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獨龍族:“又一個兄弟民族趕了上來”

2016年10月26日 14:51:20  來源:新華網、怒江政府網
字號:    

獨龍族婦女和獨龍族傳統民居。

  滇西北高黎貢山深處,獨龍江一度寂然無聲,1994平方公里的山鄉區域,傳導給人們的只是一個偏遠封閉的概念。這裡世代聚居的4300多名獨龍族同胞,一直背負著貧窮落後踽踽獨行。從刀耕火種、漁獵為生的原始社會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獨龍族實現了首次歷史性的跨越。而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潮流中,獨龍江濤聲不斷,獨龍族正在邁開新一輪跨越的大步。

  “決不讓一個兄弟民族掉隊!”走遍獨龍江鄉,所到之處都能強烈地感受到,在黨中央、國務院和雲南省委、省政府的親切關懷下,在兄弟省市的無私幫扶和州、縣兩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獨龍江展開了一幅新美的動人畫卷。

  五年跨千年

  “獨龍江太美了!”初次進入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鄉的人們都會發出這樣的驚嘆。

  曾幾何時,偏遠封閉、貧窮落後是獨龍江的代名詞:橫跨東岸的高黎貢山,遮擋了獨龍族眺望的視線,也阻擋了他們遠行的腳步;層巒疊嶂的擔當力卡山,雖然是國境線上一道難以逾越的天然屏障,卻也遮罩了獨龍族開放的大門。每年冬春季節大雪封山,這裡被封閉隔絕長達半年之久。

  6年前,絕大部分獨龍族群眾住的是茅草房、木頭房或籬笆房,不少家庭全部家當不值500元,全鄉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不足900元。

  而今,獨龍江已不再是“遙遠”的代名詞:高黎貢山獨龍江公路隧道貫通,標誌著獨龍族同胞祖祖輩輩大雪封山半年的歷史宣告結束;簡易搭建的籬笆茅草屋早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錯落有致、特色宜居的農家別墅;獨龍族整族邁入4G時代,讓古老的城池與現代文明攜手同行;漫山的綠林裏成片的重樓、草果等産業孕育著獨龍族群眾發展的希望;2015年,全鄉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達到3503元,不少獨龍族群眾還買了小汽車………

獨龍族村民在新房前調整電視衛星接收天線。

  2010年1月19日,《獨龍江鄉整鄉推進獨龍族整族幫扶三年行動計劃》正式啟動,標誌著省委、省政府開啟了獨龍江全新的幫扶模式。

  從此,一場圍繞實施安居溫飽、基礎設施、産業發展、社會事業、素質提高、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六大工程”,社會各界廣泛參與,省級32個部門合力攻堅,上海市對口幫扶的建設大戰在獨龍江全面打響。

  構築一條民族發展進步生命線

  長達半年的雪封山,一直是獨龍族群眾心底裏難以啟齒的痛。封山了,外面的人進不去,裏面的人出不來。獨龍江成了與世隔絕的孤島。

  1999年,在高黎貢山海拔3000多米的雪線上,國家投資1億多元,修通了全長96公里的獨龍江簡易公路,結束了獨龍族群眾出門靠砍刀開路、攀藤附葛,過江靠溜索竹筏的原始生活。

獨龍江公路隧道貫通,獨龍族群眾載歌載舞歡慶。

  2014年4月10日,隨著獨龍江公路高黎貢山隧道內傳出的最後一聲轟鳴,獨龍江每年大雪封山半年的歷史徹底結束。

  通路也帶給獨龍江鄉新變化:娃娃去縣城上學更方便了,摩托車經銷商進來了……獨龍江鄉日新月異。

  “往南,馬庫村委會欽郎當小組到緬甸最北邊村落門克嘎村的公路正在籌備;往北,迪政當村委會進入西藏的公路已經完成路基工程18公里。”獨龍江鄉鄉長孔玉才勾勒了一幅未來獨龍江交通發展規劃圖:加強馬庫通道建設,修通又一條滇藏公路,與西藏的察隅、迪慶的梅裏雪山合成一個環行旅遊線路,匯入孟中印緬經濟走廊,讓美麗的獨龍江公路四通八達。他説:“到那時,我堅信,獨龍族同胞奔小康的路會越走越寬。”  

  小康路上決不掉隊

獨龍江畔的獨龍族新居。

  經過多年的探索,獨龍江鄉黨委、政府最終確定了以草果和重樓為重點的獨龍江農業産業發展致富之路。

  2015年,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1670萬元,農民每人平均經濟純收入達3503元。

  2016年,獨龍江再傳好消息:5月16日,省政府發佈了關於建立獨龍江國家公園和怒江大峽谷國家公園的批復;5月27日,雲南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七次會議全票通過了《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獨龍江保護管理條例》,國家公園建設和條例的出臺,使獨龍江獨一無二的生態資源和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得到更有效保護,同時也直接在脫貧攻堅全面小康行動計劃“生態補償脫貧一批”中發揮核心主力作用,助力全鄉脫貧致富奔小康。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