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西吉:眾志成城決戰脫貧攻堅

2016年10月26日 14:51:00  來源:中國民族報
字號:    

從事養殖業一年,馬進財阿訇就購置了新的農用車。 牛銳攝

中國工農紅軍將臺堡會師紀念碑。 叢蓉攝

  西吉,是紅軍長征的會師地,也是中國共産黨探索和實踐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重要地區。這裡印刻著紅軍的足跡,也厚植了偉大的長征精神。

  “西海固,苦瘠甲天下。”因為山大溝深、乾旱少雨等惡劣的自然條件,包括西吉在內的西海固地區,曾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稱為“世界上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黨和國家領導人歷來高度重視西吉的脫貧工作。今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吉縣,勉勵大家不忘初心,走好新的長征路。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西吉各族人民攜手同心,弘揚長征精神,以脫貧攻堅為主戰場,書寫著發展的新篇章。

  將臺堡會師  長征在這裡宣告勝利

   盛夏的西吉,雲淡風輕。驕陽下,工人們揮灑汗水、緊張施工的火熱場面,似乎與80多年前回漢軍民共同投身革命的熱烈場面重疊在一起。

  距離西吉縣城30公里外,葫蘆河與馬蓮川河交匯形成的三角埠坪平坦寬闊,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將臺堡會師紀念碑矗立在這裡。今年7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到寧夏考察時,首先來到將臺堡向紀念碑敬獻花籃,並參觀紅軍會師紀念館。

  記者到來時,紀念碑前散落著些許黃色的花瓣,敬香的痕跡也在,顯然有人剛剛來過。“我們這裡的老百姓都習慣了,有空就會來給革命先烈敬香獻花。”紅軍會師紀念館的講解員小單説。

  1936年10月22日,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到達將臺堡,與紅一軍團的第一、第二師勝利會師。以紅軍三大主力會寧將臺堡會師為標誌,紅軍長征宣告勝利結束。

  “紅軍長征曾三過西吉,和老百姓結下了深厚情誼。”在西吉縣興隆鎮單家集村陜義堂清真寺,70多歲的老阿訇拜福貴,講起了長征往事。

  1935年8月,紅二十五軍抵達單家集。由於受國民黨的蠱惑,老百姓一開始對紅軍既害怕又排斥。沒想到,紅軍紀律嚴明,嚴格執行黨的民族政策,還和大家一起搞生産,熱情地送醫送藥,是真正的“仁義之師”。紅軍送給陜義堂清真寺一面“回漢兄弟親如一家”的錦旗,被大家視為珍寶。

  1935年10月,毛澤東等人率領中央紅軍經過單家集。聽到這個消息,鄉親們興高采烈,家家戶戶準備了油香、馓子、蓋碗茶。毛澤東專門拜訪了陜義堂清真寺阿訇馬德海,給他介紹黨的民族政策、了解回族群眾的生活習俗,留下了長征史上“單家集夜話”的佳話。

  1936年8月,紅十五軍團西征,紅軍隊伍第三次經過單家集,在此駐紮一月有餘。他們幫助老百姓打土豪、分田地,成立單家集蘇維埃回族自治政府,建立起西吉第一個紅色政權。

  “我們黨在長征、西征中,採取了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與措施,贏得了回族人民的愛戴和擁護,激發了廣大回族群眾支援紅軍北上抗日、參加革命的熱情。他們在黨的領導下,積極投身於擴大和發展革命根據地工作,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作出了重要貢獻。將臺堡會師標誌著長征精神的成熟,是中國革命和建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固原市委黨史研究室調研員魏曉東説。

  持續發力 改寫“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的歷史

  七八月正是玉米灌漿、馬鈴薯花開的季節,綠油油的莊稼長勢喜人。白楊樹掩映的興隆鎮大岔村,一排排新建的民居寬敞明亮,每戶人家的後院幾乎都有一座白墻藍頂的牛舍,銀色的換氣扇在屋頂不停地轉動。

  大岔村是個回族村,馬進財阿訇的家就在村裏的一處高地上。現在,馬阿訇每次帶領大家做完禮拜後,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後院的牛舍轉轉。

  2015年,西吉把發展草畜産業作為精準扶貧的主要措施,在全縣44個扶貧開發整村推進村建設暖棚圈舍5000多棟,購進良種基礎母牛、良種基礎母羊、黑山羊、肉用種公羊、珍珠雞等10余萬頭(只)。馬阿訇就是這一工程的受益者。

  短短一年,馬阿訇就嘗到了從事家庭養殖業的甜頭:今年夏天,賣了兩頭育肥的肉牛,買了一輛摩托車、一輛農用三輪車;秋冬季節是肉牛出欄的高峰時節,一年的辛苦將直接變現;明年春天,家裏的5頭母牛也有望産犢。

  “沒有黨的好政策,哪有今天的好生活?這幾年,在國家的幫助下,我家房子新建了,種的馬鈴薯、胡麻等經濟作物産量增加了,還養起了牛,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馬阿訇站在院子裏撫摸著綁在新車上的紅綢帶,滿臉笑容。

  “大岔村的進步,是西吉乃至固原幾十年來扶貧工作的縮影。幾十年來,從解決貧困群眾‘食不果腹、衣難遮體’的極端貧困問題,到在全國率先解決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西吉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漸行漸近。”西吉縣扶貧辦副主任海斌説。

  創新發展 特色産業引領脫貧攻堅

  西吉是著名的“馬鈴薯之鄉”“西芹之鄉”。行走在西吉街頭,一輛輛滿載芹菜、馬鈴薯的貨車往來穿梭。這些新鮮的食材,有許多直接被貨車從田邊拉進了寧夏吉德慈善(閩寧)産業園。

  寧夏吉德慈善(閩寧)産業園位於西吉縣,馬鈴薯、芹菜等優質果蔬和以牛羊肉為主的特色農産品精深加工工業,是園區重點發展的産業。産業園的建立是福建、寧夏兩地堅持把閩寧對口幫扶與招商引資、産業園建設相結合,創新扶貧開發模式的結晶。西吉也因此實現了工業經濟零的突破。

  在産業園區的寧夏旺泉食品飲料有限公司生産車間裏,一棵棵碧綠的芹菜在現代化的生産線上,經過清洗、壓榨、過濾、巴氏消毒、調配、灌裝等程式,變成一罐罐清潤可口的西吉芹菜純汁。據總經理黃思軍介紹,芹菜純汁自2015年投産以來,實現産值5000萬元以上,穩定解決就業120人,帶動周邊500余戶農戶從事西芹種植,計劃到2018年帶動周邊2000戶農戶從事西芹種植。

  位於産業園區內的西吉縣勇興三粉加工有限公司,主要以馬鈴薯為原料,生産馬鈴薯粉條、粉絲、粉皮等食品,並研發推出了馬鈴薯饅頭、麵條等新産品。公司主打綠色品牌,産品銷往國內外。據總經理周勇介紹,公司2015年實現産值4000萬元,計劃到2017年實現産值5000萬元,帶動周邊2000戶農戶通過種植馬鈴薯摘掉“窮帽”。

  近年來,西吉因地制宜發展馬鈴薯、草畜、特色蔬菜、小雜糧等四大特色農業産業,變“大水漫灌”為“精確滴灌”,創新發展,找到了脫貧致富的好路子。“十二五”期間,西吉縣發展特色優勢産業收入佔農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的43.2%。預計到2020年,全縣農民每人平均特色優勢産業純收入將達到6000元以上。

  “在黨的領導下,西吉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路程,呈現出經濟較快增長、民生持續改善、民族團結進步、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開創了轉型跨越發展的嶄新局面。當前,西吉正值脫貧攻堅的關鍵期,我們將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進取、頑強拼搏、攻堅克難,確保如期實現脫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西吉縣委書記馬志宏説。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