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三問網約車細則:特大城市出行路在何方?

2016年10月19日 10:23:27  來源:新華社
字號:    

   新華社上海10月18日(葉健 徐蕊)近日,多地網約車細則發佈後,引起了公眾熱議。尤其是京滬針對戶籍、車型的限制,更是引起了不少人的疑問。在諸多嚴格的網約車細則背後,法律依據何在?對於特大城市,網約車到底是“添堵”還是“解堵”?網約車若受到規範後,公眾出行是否會受到影響?

   人車限制違法?法律專家:依法合規

   在京滬網約車細則發佈後,不少人都注意到,在針對網約車司機的要求中,明確了要求北京或上海當地戶籍。在外來人口占比超過三分之一的北京、上海,這一要求引起了不小非議。

   此前,一些輿論質疑,要求網約車駕駛員必須具備本地戶籍,顯然屬於“限制其他地區的個人或者企業到本地區從事生産經營和提供服務”的情形,因此直接違反《行政許可法》第15條規定。

   但是法律專家並不認同,知名法律界人士張毅表示,網約車是由國家設定的行政許可,並非地方設定行政許可,因此《行政許可法》第15條不適用。

   通過查閱《行政許可法》發現,第15條規範的對像是“地方性法規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規章”設定行政許可或臨時行政許可,但網約車卻是中央政府設定的行政許可。

   所以,張毅認為,網約車地方細則屬於《行政許可法》第16條項下的“規定權”,即“地方性法規可以在法律、行政法規設定的行政許可事項範圍內,對實施該行政許可作出具體規定”。

   作為京滬網約車細則的上位法,查閱最新修訂的《北京市出租汽車管理條例》和《上海市出租汽車管理條例》可以發現,其中第十一條明確規定,計程車駕駛員必須具備有本市常住戶籍或戶口。

   網約車緩解出行難?大數據:載客效率低、道路壓力大

   在很多人印象中,網約車是緩解出行難的不二利器。的確,通過“網際網路+交通”打破資訊不對稱,為乘客減少了未知的等待時間,也降低了計程車司機的空載率。但是,每個人在微觀層面的最佳選擇,匯集到宏觀層面,可能就産生新的矛盾。

   根據多方調研,目前在上海,主要打車軟體平臺上註冊車輛數達到90萬,實際接單的車輛規模約為15-20萬輛/日,客運量約在55萬人次/日左右。相比之下,上海5萬輛左右計程車每天的客運量,在2010年就超過310萬人次。

   可見,網約車以更多的車輛,運載了更少的人。而且,這還是在補貼刺激之下的成績。如果補貼逐步降低乃至取消,網約車的客運量還會持續走低。

   實際上,上海市計程車客運量自2010年到達314萬/日的峰值後,已開始逐步回落。這説明,分流的客運量更多地被公共交通所消化。近年來對於網約車過度旺盛的需求,不是因為市民出行需求增加了,而是因為網約車的價格被扭曲後脫離了市場規律。

   上海財經大學副教授馮蘇葦就認為,平臺採用對司機、乘客兩端持續補貼,出行的價格機制被扭曲,乘客的機動化需求也由此被誘發出來,導致網約車使用頻次大幅增加,這些因素或會抵消專車、合乘所帶來的小汽車出行減少效應。

   由於網約車的大量涌入,給上海約每天新增加交通量250萬車公里,而且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及近效區範圍,約佔該區域道路交通出行量的2-3%。

   可不要小看這新增的2-3%,因為上海交通道路壓力已經是高位運作,每多一點都可能是“最後一根稻草”。

   相關專家告訴記者,近幾年,上海小汽車以平均每年12%的速度遞增,但道路長度年均增長速度僅為1.7%,道路的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上海市的道路資源不可能支撐個體化交通方式比例較高的交通模式。

   所以,隨著大量網約車的涌入,雖然少數市民覺得叫車更方便了,但大數據顯示的結果是,只是大家“坐在車上、堵在路上”的時間更長了而已。

   “無論是因為道路空間分配還是空氣品質管理,幾乎沒有一個特大城市能夠放任小汽車的使用,而必須約束甚至管制”,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學院教授、博導陳小鴻也認為,“網約車大規模出現前,上海計程車運量基本穩定並逐年小幅下降,只是在高峰及特殊氣候情況下才會打車難。”

   特大城市出行路在何方?專家:公共交通!

   緩解特大城市出行難,小汽車的作用甚至是弊大於利。

   還是用數據説話,上海市城鄉建設和交通發展研究院副院長薛美根表示,就中心城道路交通客運量(不含步行)而言,小客車和計程車用75%的道路資源承擔了40%的客運需求,而地面公交用3%的道路資源承擔了35%的客運需求,其餘為非機動車承擔——可見,小客車和計程車客運效率遠低於公交。

   不少市民擔心,在網約車受到嚴格規範後,未來特大城市出行是否會更加難了?

   為此,記者採訪相關專家發現,隨著公共交通的完善,上海的出行正在變得越發便捷。

   薛美根告訴記者,截至2016年上半年,軌道交通里程(含磁懸浮)近620公里,中心城軌道站點600米半徑覆蓋率為38%;地面公交線路1437條,中心城公交站點500米半徑覆蓋率達到91%;86.4%的軌道交通站點周邊走100米以內,就能找到地面公交站點和線路。

   用一個數據就能顯示上海交通的相對便利。目前,上海小汽車保有量控制在150輛/千人,不僅遠低於北京、天津、浙江、江蘇等發達地區,甚至比一些中西部省份還要低。顯然,不會有人認為上海市民買不起車,更多還是因為公共交通相對便利,沒車也能相對方便出行。

   而且,上海的公共交通還在持續推進中。薛美根表示,到2020年,上海將建成800公里的軌道交通網路,形成以軌道交通為骨幹,公共汽電車為基礎,客運交通樞紐為銜接,與國際大都市地位相匹配的國家公交都市。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