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10月17日,“科技扶貧資訊共用暨成果交易平臺”上線啟動。
10月17日是“國際消除貧困日”,我國自2014年起將每年的10月17日設立為“扶貧日”。日前,科技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防科工局和國務院扶貧辦等七部門聯合發佈科技扶貧行動方案,啟動“科技扶貧資訊共用暨成果交易平臺”。(10月17日《經濟參考報》)
科技扶貧是個老話題,是由單純救濟式扶貧向依靠科學技術開髮式扶貧轉變的一個重要標誌。多年以來,有關部門配合貧困地區各級政府,充分依靠廣大科技人員和農民群眾,開展科技扶貧,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現在,國家七部門聯手,共同開展科技扶貧行動,這相比既往,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可謂前所未有的“大尺度”。這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要以更加明確的目標、更加有力的舉措、更加有效的行動,深入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行動,意味著科技扶貧、精準脫貧的攻堅戰進一步推向縱深,給人以信心和希望,“錢”景看好,值得期待。
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也是脫貧攻堅的重要抓手和主要著力點。根據方案,此次科技扶貧行動,將圍繞“精準扶貧、智力扶貧、創業扶貧、協同扶貧”,瞄準貧困地區和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具體需求,通過開展技術攻關、成果轉化、平臺建設、要素對接、創業扶貧、教學培訓、科普惠農等行動,到2020年基本形成貧困地區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模式。
顯然,如此“大尺度”的科技扶貧行動,不僅規格和涵蓋範圍“大”,而且立足實際,突出以問題為導向,以創新驅動發展的新模式為目標。這無疑是牽住了“牛鼻子”,使得科技扶貧可以形成“一條龍”式的行動,有利於避免過去那種“單兵突進”或者“只攻一點不及其餘”的弊端,有利於科技扶貧儘快形成大氣候,如期打贏扶貧攻堅戰。在此,筆者提出三點建議:
一要強化扶貧的需求導向,解決“準”的問題。只有將“科技扶貧”與實際需求緊密結合,扶貧才能準確,實現“扶真貧”。二要因地制宜,強化扶貧的特色,解決“精”的問題。扶貧不能只考慮科技因素,只有結合地方特色,才能“接地氣”,實現“真扶貧”。三要強化扶貧的優化設計,解決“優”的問題。“優”體現在項目要合理配置、帶動性強、覆蓋面廣、受益者眾,這樣的科技扶貧才能實現“可持續”。
總之,做好新時期科技扶貧工作,有了“大尺度”的政策舉措兜底。只要我們同心同德,不畏艱難,抓住創新驅動不放手,推進科技、人才、資訊、金融、管理等現代要素向貧困地區流動,打贏扶貧攻堅戰,實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就不會再是不可逾越的難題。(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張國棟)
[責任編輯:王怡然]